资源简介 (共15张PPT)鸭病毒性肝炎学习目标:了解鸭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概念;掌握鸭病毒性肝炎流行、临床诊断及防疫方法。鸭病毒性肝炎教学重点: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教学难点: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临诊上以角弓反张、肝肿大和大量的出血性斑点为特征,本病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病原病原为鸭肝炎病毒,目前发现有三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三个血清型之间无抗原相关性,没有交叉保护和交叉中和作用。该病毒抵抗力较强。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1~3周龄雏鸭,特别以5~10日龄雏鸭最多见,成鸭、鸡和鹅可呈隐性感染而不发病。病鸭和隐性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来源,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鸭肝炎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迅速传播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雏鸭。无论是在实验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可明显地发生接触性感染,常因从发病场或有发病史的鸭场购入带毒雏鸭而传入一个新的鸭场中,也可通过外来人员的参观、饲养人员串舍以及污染的用具和车辆等进行传播。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较多,这可能与栏舍卫生环境较差有关。雏鸭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则差别很大,从20%至95%不等,随着日龄增大,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渐减少。症 状潜伏期为1~2d,该病流行过程短促,发病急,传播快,一经发现,发病率急剧上升,短期内即可达到高峰,死亡常在4~5d内发生,随即迅速下降以至停止死亡,这是由于潜伏期及病程短,而雏鸭易感性又随日龄的增大而下降所致。病初表现为精神委顿、废食、眼半闭呈昏睡状,以头触地,不久即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痉挛踢动,死前头向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张状,两腿伸直向后张开呈特殊姿势。病理变化本病死亡的雏鸭常常体况良好,绒毛美观,可见喙端和爪尖淤血而呈暗紫色。特征性变化是肝脏肿大、质地变脆、色暗淡或发黄,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胆内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诊断根据突然发病,迅速传播,急性经过,结合剖检变化的肝脏肿胀和出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防 治【生物安全措施】(1)对4周龄以内的雏鸭进行隔离饲养,可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2)实行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在每批鸭苗进入鸭舍前,用5%氢氧化钠水溶液等喷洒消毒,对进出人员采取严格防范措施。一旦暴发本病,应立即隔离并对鸭舍彻底消毒。【免疫预防】目前使用的疫苗是鸭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种鸭在收集种蛋前2~4周,以2周为间隔进行两次免疫接种,雏鸭可获得母源抗体保护。用弱毒疫苗免疫1日龄雏鸭,3~7d内可产生免疫力,但母源抗体干扰较大,常常出现雏鸭尚未产生免疫力即发病的现象,致使免疫效果不确实,故雏鸭免疫接种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并不多。对于没有母源抗体保护的雏鸭,可于1~2日龄每只皮下注射0.5~1mL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可有效预防肝炎的发生。【治疗】在鸭病毒性肝炎暴发初期,每只鸭皮下注射1.5~3 mL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蔓延,如有细菌继发或混合感染,加入敏感抗生素则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