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马立克氏病学习目标:了解马立克氏病的基本概念;掌握马立克氏病流行、临床诊断及防疫方法。马立克氏病教学重点: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教学难点:马立克氏病防治措施马立克氏病马立克氏病马立克病(简称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单核细胞性浸润和形成肿瘤为特征。该病常引起急性死亡、消瘦或肢体麻痹,可导致患禽的免疫抑制,具有高度传染性,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病原马立克病病毒(MDV)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分为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为致瘤性的MDV,包括强毒株及其致弱毒株,如CVI988株;血清2型为不致瘤的MDV,如SB-1株,是从鸡分离的病毒;血清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如FC126株,是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不致瘤,常用于制造疫苗。近年来,MDV野外毒株毒力正在不断增强,已出现了超强毒株(vvMDV),因此,给本病防治带来新的问题。病原病毒在鸡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即无囊膜的裸体病毒粒子和有囊膜的完全病毒粒子。前者属于细胞结合性病毒,存在于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中,与细胞共存亡;后者属于非细胞结合性病毒,常被病鸡脱落的上皮细胞组织保护,可脱离细胞而存活,常随鸡皮屑和尘土散播。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室温下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污染的垫料及皮屑在本病的传播中起主要作用。MDV对热、酸、有机溶剂等的抵抗力不强,2%烧碱、5%福尔马林、3%来苏儿、甲醛熏蒸等均可杀死病毒。流行病学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鹌鹑、火鸡、雉鸡、乌鸡等也可发生自然感染。2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6周龄以上的鸡可出现症状,12~24周龄最为严重。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MD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带毒的尘埃通过呼吸道感染,并可长距离传播。目前尚无垂直传播的报道。症 状本病的潜伏期为4个月。病理变化诊断本病一般发生于1月龄以上的鸡,发病的高峰为2~5月龄,呈零星发病或死亡,蛋用鸡发病常有典型的肢体麻痹和消瘦。外周神经受害、法氏囊萎缩、内脏肿瘤。根据以上特征,一般可做出现场诊断。内脏型马立克病的病理变化易与禽白血病(LL)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相混淆,一般需要通过流行病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鉴别诊断(表2-2)。诊断马立克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网状内皮增殖病的鉴别要点病名 马立克病 淋巴细胞白血病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原 发病年龄 麻痹或瘫痪 病死率 神经肿瘤 皮肤肿瘤 肠道病变 心脏肿瘤 法氏囊肿瘤 法氏囊萎缩 虹膜混浊及病变 马立克病病毒 4周龄以上 常见 10%~80% 常见 常见 少见 常见 少见 常见 常见瞳孔边缘不齐,缩小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16周龄以上 无 3%~5% 无 少见 常见 少见 常见 少见 无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4周龄以上少见1%少见少见常见常见少见常见无防 治【疫苗接种】(1)疫苗种类①血清1型md活疫苗:如cvi988单价苗,该苗是从国外引进的细胞结合性疫苗,免疫效果较好,但需要在液氮中保存与运输,而且使用技术要求高,优点是能抗母源抗体干扰,可抵抗强毒的侵袭。②血清2型md活疫苗:如SB-1株,使用血清2型疫苗可以导致早期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某些品种鸡发生淋巴白血病,现已少用。③血清3型MD活疫苗:火鸡疱疹病毒(HVT)苗,如FC126株,可制成冻干疫苗,便于保存和价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单价疫苗。可抵抗强毒(vMDV)的攻击,但对超强毒(vvMDV)HVT不能有效保护。易受母源抗体的干扰。【疫苗接种】(2)接种方法 雏鸡出壳24h内,颈部皮下注射。个别污染鸡场,可在出壳一周内进行二免。有条件的鸡场可在鸡胚18日龄用专用的胚胎接种器进行胚胎免疫。接种后的2周内必须加强卫生及消毒管理,防止疫苗作用前感染野毒。近年来有些用HVT疫苗免疫的鸡群仍发生MD超量死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母源抗体干扰、雏鸡早期感染、环境存在超强毒感染、应激或免疫抑制病的干扰等。【生物安全措施】严格种蛋、孵化室、育雏室的消毒,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防好其他免疫抑制病,如IBD、AL等;减少鸡群的应激因素等。【抗病育种】不同遗传品系的鸡对md的易感性也不一样,因此,培养选育对md有遗传抵抗力的鸡群,也是未来防制本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已选育成功若干抗md的品系鸡群。尽管培育出具有md抗性的鸡群其抗性与生产性能可能不一致,但其开辟了防制md的新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发病后处理措施】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发生马立克病的鸡场或鸡群,必须检出并淘汰病鸡。特别是种鸡场,应严格做好检疫工作,发现病鸡立即淘汰,以消除传染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