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禽流感 课件(共21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禽流感 课件(共21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禽流感
学习目标:
了解禽流感的基本概念;
掌握禽流感流行、临床诊断及防疫方法。
禽流感
教学重点:
禽流感的临床症状
教学难点:
禽流感防治措施
禽流感
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英文简称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感染为主的烈性传染病。该病的流行特点是发病急骤、传播迅速、感染谱广、流行范围大,并可引起鸡和火鸡的大批死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根据A型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强弱,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无致病性3种。
禽流感
无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发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100%死亡。通常说的禽流感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除HPAI之外的禽流感统称为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病原
AIV粒子一般为球形,囊膜的表面有两种不同的纤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根据HA和NA的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目前已确定的HA亚型有16种(H1~16)、NA亚型9种(N1~9)。每任意两个组合构成一个亚型,这些亚型的组合可达144种,一般用H1N1、H2N2、H5N1……来表示不同病毒的亚型。至今所有分离到的强毒株均是H5或H7亚型,但也分离到部分H5或H7亚型分离株仍属于低致病性的,而所有其他亚型毒株对禽类均为低致病性。
病原
禽流感病毒变异的频率较高,最近几年禽流感病毒变异速度较快,目前流行的H5N1与1997年及2004年初的H5N1毒株相比,基因已有所不同。
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不强。热、干燥、阳光照射和常用消毒药容易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
鸡、火鸡、鸭、鹅、鹌鹑、雉鸡、鹧鸪、鸵鸟、孔雀等多种禽类易感,多种野鸟也可感染发病。
主要传染源为病禽(野鸟)和带毒禽(野鸟)。病毒可长期在污染的粪便、水等环境中存活。
病毒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野鸟)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鸡胚和精液等媒介,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气源性媒介传播。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晚秋和冬春寒冷季节多见。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形式。当鸡和火鸡受到高致病力毒株侵袭时,死亡率极高。
症 状
急性发病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呆立、闭目昏睡。产蛋量大幅度下降或停止,头面部水肿,无毛处皮肤和鸡冠、肉髯等出血、发绀,流泪;呼吸高度困难,不断吞咽、甩头,口流黏液、叫声沙哑,头颈部上下点动或扭曲颤抖;拉黄白、黄绿或绿色稀粪。鸭、鹅等水禽可见神经和腹泻症状,有时可见角膜炎症,甚至失明。急性者发病后数小时死亡,多数病例病程为2~3d,致死率可达100%。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表现为皮下、浆膜下、黏膜、肌肉及各内脏器官的广泛性出血,尤其是腺胃黏膜可呈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或溃疡。喉头、气管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管腔内有大量黏液或干酪样分泌物。卵巢和卵子充血、出血。输卵管内有多量黏液或干酪样物;卵泡充血、出血、萎缩、破裂。整个肠道特别是小肠,从浆膜层即可看到肠壁有大量黄豆至蚕豆大出血斑或坏死灶(即枣核样坏死)。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胰脏出血或有黄色坏死灶。有些病例头颈部皮下水肿。腿部可见充血、出血;脚部鳞片淤血、出血、紫黑色,脚趾肿胀,伴有淤斑性变色。鸡冠、肉髯极度肿胀并伴有眶周水肿。
诊断
防 治






【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关键,因此对每个养殖场来说,应时刻将生物安全放在首位。
(1)引进禽类及其产品时,一定要从无污染AIV的鸡场引进。
(2)饲养场地应与外界尽量隔离,减少人员流动,谢绝外来人员参观;禽舍的窗上要设隔离网,严防野鸟从门、窗进入舍内;还要注意饮水和饲料的保护,防止其被野鸟粪污染。
(3)饲养场的门口和禽舍的门口要设消毒池,对来往车辆及入场和入舍的人员进行严格消毒,以减少禽流感病毒经车辆轮胎和鞋的传播。



【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4)严禁场内工作人员在家饲养家禽和鸟类,并尽量限制人员出入场的次数。
(5)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经过严格消毒、更衣,工作服应每天用消毒水浸泡、清洗。
(6)对饲养场的门、禽舍的门及其周围环境应定期消毒,并用可以带鸡消毒的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定期带鸡消毒。
(7)做好灭虫、灭鼠工作。
(8)加强对粪便的消毒处理,必须将粪便发酵后才可施到田里去。死亡鸡尸体必须焚烧或深埋,防止野鸟啄食或野生动物吞食而传播病毒。



【疫苗免疫接种】
(1)灭活疫苗 禽流感有很多亚型,不同亚型毒株之间交叉保护性较差,传统理论认为应用灭活疫苗可以预防同一类型血凝素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病和死亡,但H5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似乎是例外,H5N2亚型灭活疫苗对部分H5N1亚型的病毒株的保护效果较差,H5N1亚型Re-1株灭活疫苗对H5N1 Re-4型变异株几乎没有保护力。
我国目前使用的禽流感H9N2亚型疫苗株主要有3个:SD696s株、Re-2株、SS株及HL株。传统的疫苗株对目前出现抗原性变化的H9分离毒仍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用流行毒株制备的疫苗则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疫苗免疫接种】
(2)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H5亚型) 这种疫苗可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和NA蛋白,突出特点是重组体不产生琼脂扩散试验(AGP)可以检出的沉淀抗体。用这种疫苗免疫的鸡群在野毒感染前一直为AGP阴性,只要出现AGP阳性就表明一定是被野毒感染了。应用这种疫苗不影响对鸡群的免疫监测和检疫。
(3)重组新城疫—禽流感二联活疫苗 利用反向基因操作技术将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片断插入到新城疫弱毒活疫苗La Sota株中,目的是使一种疫苗能防两种传染病。该疫苗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效果不如实验室中效果好,生产中已经停用。



【疫苗免疫接种】
(4)免疫程序 一般说来,质量可靠的AI油苗免疫接种后7~14d产生抗体,HI抗体最早在7d可检出,AGP抗体最早在14d可检出,真正具有保护作用应在免疫15d以后。免疫较好的鸡群抗体滴度应均匀,AI HI效价应在26以上,一般为27~8。需要强调的是,进行HI检测时必须使用对应的抗原,否则查不出相应的抗体。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疫情建立自己的免疫程序,应确保在开产前,Re -5、Re -4及H9亚型至少免疫3次。对蛋种鸡来说:7~10日龄首免,剂量为0. 3~0.5mL;28~30日龄二免,剂量为0.5mL;120~140日龄三免;35~40周龄,应加强免疫。肉仔鸡:可根据易发日龄来确定免疫日龄,一般为1~10日龄,皮下或肌肉注射0.2~0.4mL。



【发病后的控制措施】
一旦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应立即封锁疫区,对所有感染禽只和可疑禽只(包括相关产品)一律进行扑杀、焚烧,封锁区内严格消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扑灭,应按农业部颁发的处置方案进行。



【治疗】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建议治疗。但是,对于低致病性禽流感可采取对症治疗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以减轻经济损失。
(1)隔离 加强对鸡舍、环境和鸡群消毒,阻断本病的水平传播。如为种鸡时,其种蛋应禁用。同时还应加强对种蛋和孵化室的消毒工作,禁止饲养人员相互串舍。
(2)对症治疗 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药物常用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的中药,如强力咳喘灵、大青叶、清瘟散或板蓝根等。
(3)及时淘汰 如病情恢复后,鸡群产蛋恢复极慢,有一部分鸡完全停产,应将停产鸡淘汰。若是精神、饮食正常后2周内产蛋量仍然较低,上升极慢,也可全群淘汰。



【治疗】
(4)预防并发症或继发感染 当家禽患有禽流感时,机体的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和吞噬细胞功能下降,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极易受细菌性病原的攻击而引起继发性感染。因此,在应用药物控制禽流感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抗病毒和抗菌同时进行,还应该使用免疫调节剂,恢复机体的正常免疫调节机能。应同时使用抗菌药,以防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病等细菌病的发生,降低死亡。
(5)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 特别是维生素E、维生素A,可促进产蛋的早期恢复和蛋壳质量的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