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 传染性法氏囊病 课件(共11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8 传染性法氏囊病 课件(共11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1张PPT)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腿肌和胸肌、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为特征。雏鸡感染后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目前本病在世界上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也是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一、简 介二、病的发生1.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科双股双节RNA病毒属,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股RNA构成。病毒能在鸡胚上生长繁殖,经尿囊腔接种后3~5d鸡胚死亡,胚胎全身水肿,头部和趾部充血和小点出血,肝有斑驳状坏死。由变异株引起的病变仅见肝坏死和脾肿大,不致死鸡胚。目前已知IBDV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Ⅰ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Ⅱ型(火鸡源性毒株)。血清Ⅰ型毒株中可分为6个亚型(包括变异株),这些亚型毒株在抗原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这种毒株之间抗原差异性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极为稳定,能够在鸡舍内长期存在,且特别耐热。2.易感动物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3.传染源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4.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5.流行特点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染性强,传播迅速,通常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三、临床症状经眼接种3周龄鸡24小时后可见法氏囊的组织学变化,2-3天可见症状,雏鸡群常大批突然发病,传播迅速,2-3天内可使60~70%雏鸡发病终究传播全群。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临床症状之一是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采食减少,颈和全身震颤,病鸡步态不稳,羽毛蓬松,畏寒,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临床症状1~2d后死亡,鸡群3~5d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非典型感染主要见于老疫区或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以及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该病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少数鸡精神不振,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四、病理变化病死鸡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法氏囊的病理变化具有特征性,可见法氏囊内黏液增多,法氏囊浆膜、黏膜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土黄色,外包裹有胶冻样透明渗出物。几天后法氏囊开始萎缩。一些严重病例可见法氏囊严重出血,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切开后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常有尿酸盐沉积,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外观。输卵管有大量的尿酸盐而扩张。五、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取病死鸡的法氏囊和脾,磨碎后无菌处理,经绒毛尿囊腔接种9~12日龄鸡胚。感染鸡胚3~5d死亡,可见胚胎水肿、出血。用中和试验鉴定分离出IBDV。六、防 制1.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极为稳定,能在鸡舍内长期存活。因此,应注意对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育雏室。用有效消毒药对环境、鸡舍、用具、笼具进行喷洒,经4~6h后,进行彻底清扫和冲洗,重复2~3次消毒后再引进雏鸡,以防IBDV的早期感染。2.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种鸡群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经2次接种IBD油佐剂灭活苗后,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并传递给子代,使雏鸡获得较整齐和较高母源抗体,在2~3周龄内得到较好的保护,防止雏鸡早期感染。4.发病时的防制除对鸡舍和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外,发病早期用IBD高免血清或康复血清进行注射,也可用高免鸡所产蛋制备卵黄抗体进行注射,对鸡群有较好的疗效。治愈后应对鸡群进行主动免疫。3.雏鸡的免疫接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