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禽白血病一、简 介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传染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其他如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瘤、纤维瘤和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血管瘤、骨石症等出现频率很低。大多数鸡群均感染该病毒,但出现临诊症状的病鸡数量较少。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大多数鸡均会感染此病,但出现症状的病鸡数量不多。本病的危害主要一是造成低死亡率;二是鸡群的生产性能下降,肉鸡表现为生长性能下降,产蛋鸡表现为产蛋率和蛋的品质下降;三是造成感染鸡群的免疫抑制。其特征是在成年鸡中产生各种肿瘤。二、病的发生1.病原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ALV),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单股RNA。本群病毒分为A~J共10个亚群,其中以A~E及J亚群比较常见,A、B和J亚群的病毒是现场常见的外源病毒,C和D亚群病毒在现场很少发现,而E亚群病毒则包括无所不在的内源性白血病病毒,无致病力。白血病/肉瘤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对热的抵抗力弱。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以下,在-20℃保存则很快失去活性。本群病毒在pH5~9之间稳定,对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2.易感动物鸡是自然宿主,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J亚群病毒仅侵害肉用型鸡。此外野鸡、珍珠鸡、鸽也可感染发病并引起肿瘤。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多发生在18周龄以上的鸡,呈慢性经过,病死率为5%~6%。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3.传染源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4.传播途径主要以垂直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也可水平传播,但比较缓慢。临床病例的发生率相当低,一般多为散发。饲料中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主要引起感染鸡在性成熟前后发生肿瘤死亡,感染率和发病死亡率高低不等。一些鸡感染后不一定发生肿瘤,但可造成产蛋性能下降甚至免疫抑制。三、临床症状与病变临床症状:潜伏期很长,无特异临床症状,除表现为骨化石病的白血病患鸡腿骨等长骨变粗、变短等特殊症状外,其他病型很少显示特异的临床症状。病鸡主要表现为鸡冠苍白、皱缩,精神委顿、食欲不振或废绝,病鸡消瘦,出现水样腹泻,脱水。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肉鸡表现为生长性能下降,料耗上升。有的腹部膨大,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和(或)胃,俗称“大肝病”。病鸡多因衰竭而死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最为常见白血病肿瘤。剖检可见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脾、肾、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肿瘤呈结节形或弥漫形,灰白色到淡黄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有粟粒状肿瘤分布于肝实质内,肝脏均匀肿大,灰白色,质地脆软。脾肿瘤呈大理石状。本病肿瘤与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的肿瘤很难区别。四、诊 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要点是16周以上的鸡多发,呈渐进性消瘦,低死亡率,常能发现法氏囊结节性肿瘤。剖检常见“大肝大脾”。确诊本病需要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特异抗体检测两种方法。五、防 制即无有效药物治疗,也无有效疫苗预防,现正在试验①培养无病鸡群;②选育抗病品种。培养无本病鸡群方法:从不排毒的母鸡的受精蛋卵化,孵出雏鸡在隔离条件下饲养,幼鸡的生长期、性成熟期分别采样作病毒和抗体检查,减少和排除水平传播,所有的饲养设备如卵化器,雏室使用前都要作彻底消毒,不同来源的不同年龄的鸡不应混群。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一、简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粘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欧美等许多养牛发达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从西德、丹麦、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引进奶牛和种牛,将本病带入我国,并分离鉴定出了病毒。我国将其列入三类动物疫病。二、病的发生1.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核酸类型为单股RNA,有囊膜。该病毒主要分布在血液、精液、 脾、骨髓、肠淋巴结、妊娠动物的胎盘等组织以及呼吸道、眼、鼻的分泌物中。现在常用胎牛肾细胞株进行培养,牛鼻甲骨细胞也用于增殖本病毒及疫苗制备。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56℃很快被灭活,对胰酶、乙醚和氯仿敏感。常用消毒药能迅速杀死,但在冻干状态下可存活数年。2.易感动物 各种牛对本病均有易感性。多见于肉用牛,羊、猪、鹿等也可感染但一般不显临床症状,却对本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3.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康复病牛可带毒202余天。4.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本病。病畜可从鼻液、泪液和粪便等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5.流行特点本病无季节性,可常年发病,但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一般不超过5%,但死亡率可达90%~100%;老疫区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也常见于肉用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潜伏期为7~14d。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可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三、临床症状1.急性型多见于犊牛,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持续4~7d,有的出现第二次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加快,白细胞减少。鼻腔流粘液性鼻液。2~3d鼻镜及口腔粘膜表面可能有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呼气恶臭。一般在口内发生损伤之后常发生严重的腹泻,粪便呈水样、恶臭,以后带有粘液和血液。有些病牛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从而导致跛行。急性病例很少有恢复,通常在发病后1~2周内死亡。2.慢性型临床症状不明显,体温可能有高于正常的波动,较特殊的症状是鼻镜上糜烂,这种糜烂可在鼻镜上连成一片,眼常有浆液性分泌物,在口腔内很少有糜烂,但门齿齿龈通常发红,由于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而致的跋行是最明显的症状。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5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一年以上。母牛在妊娠期感染本病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犊牛,最常见的缺陷是小脑发育不全。患犊可能只呈现轻度共济失调或完全缺乏协调和站立的能力,有的可能目盲。四、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和淋巴结。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淋巴结水肿。特征性损害是食道黏膜糜烂,第四胃炎性水肿和糜烂,肠淋巴结肿大。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空肠、回肠较为严重,盲肠、结肠、直肠有卡他性、出血性、溃疡性以及坏死性等不同程度的炎症。鼻镜、鼻孔黏膜,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及颊部黏膜有糜烂,严重病例在咽喉头黏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在流产胎儿的口腔、食道、真胃及气管内可能有出血斑及溃疡。运动失调的新生犊牛,有严重的小脑发育不全及两侧脑室积水。蹄部趾间皮肤及全蹄冠有急性糜烂性炎症或溃疡及坏死。五、诊断根据临床上发热,早期白细胞减少及口腔糜烂、腹泻、消化道(尤其食道)糜烂、溃疡等可初步诊断。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用乳兔来分离病毒;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血清学试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血清中和试验,试验时采取双份血清(间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本法可用来定性,也可用来定量。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诊断本病。本病应注意与牛瘟、口蹄疫、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及水疱性口炎、牛蓝舌病等相区别。六、防 制1.国内在进行牛只调拨或交易时,要加强检疫,防止本病的扩大或蔓延。2.免疫接种 主要应用弱毒疫苗和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来预防本病,犊牛在断乳前后进行1次免疫接种,配种前3周再进行1次免疫接种,多数牛可获得终生免疫。3.要加强口岸检疫,从国外引进种牛、种羊、种猪时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查,防止带毒。4.一旦发生本病,对病牛要隔离治疗或急宰。本病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发病时应进行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