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狂犬病 课件(共22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2狂犬病 课件(共22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狂犬病
01
简介
02
病原
03
流行病学
04
临床症状
05
病理变化
06
诊断
07
防制措施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中枢神经高度兴奋而致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为特点。
一、简 介
二、病原名称: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弹状,有囊膜,为单链RNA病毒。形态:成熟的病毒粒子呈典型的子弹状,表面有许多钉状纤突。
三 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
传染源
易感动物
流行特点
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本病易感。
患病动物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它们通过咬伤、抓伤、舔舐其他动物而使其感染。
多数患病动物唾液中带有病毒,由患病动物咬伤或伤口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直接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本病多为散发,春夏比秋冬多发,人类发生本病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征和季节性
第三章 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潜伏期差异很大,从一个月至数月甚至数年不等。一般说来,伤口距神经中枢愈近、进入伤口的病毒愈多,潜伏期愈短,最短者只有10d。四、临床症状(一)犬临床上见有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类型。典型的狂暴型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食欲反常,异食。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性欲亢进,唾液分泌增多,后躯软弱。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时望空扑咬。约1~2d。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主人1.狂暴型前驱期约2~4d。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畜。狂暴发作常与沉郁交替出现。
病犬疲惫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惶恐表情。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可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
病犬在野外游荡,到处咬伤人畜。随着病程发展,陷于意识障碍。
兴奋期或狂暴期
约1~2d。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麻痹型病犬的沉郁期、兴奋期很短或轻微表现即转入麻痹期。
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经2~4d死亡。
整个病程6~8d,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d。
麻痹期
病犬以麻痹症状为主,一般兴奋期很短或仅见轻微表现即转入麻痹期。
麻痹始见于头部肌肉,病犬表现吞咽困难,使主人疑为正在吞咽骨头,当试图加以帮助时常遭致咬伤。
张口流涎、恐水,随后发生四肢麻痹,进而全身麻痹以致死亡。
一般病程为5~6d。
2 麻痹型
病例少见。症状与牛相似,但兴奋期较短或不明显。
兴奋不安,惊恐,闻声冲撞,攻击人畜。
多呈狂暴型,症状似犬,但病程短,有兴奋不安,出现症状后2~4d死亡。
在疾病发作时攻击其他动物和常从暗处忽然跳出,咬伤人的头部,因此猫得病后可能比犬更为危险。
多呈狂暴型,症状似犬,但病程短,有兴奋不安,出现症状后2~4d死亡。
在疾病发作时攻击其他动物和人。

潜伏期4~8周。病初见精神沉郁,反刍、食欲降低,不久表现起卧不安,冲抵墙壁、饲槽,磨牙,性欲亢进,流涎等。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
潜伏期4~8周。病初见精神沉郁,反刍、食欲降低,不久表现起卧不安,冲抵墙壁、饲槽,磨牙,性欲亢进,流涎等。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

其他动物


五 病理变化
常见尸体消瘦,体表有伤痕,口腔和咽喉粘膜充血或糜烂。
胃粘膜充血、出血,胃内空虚或有石块、泥土等异物。
典型的病理变化为非化脓性脑炎,在大脑海马角或小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浆内可见内基氏小体。
六 诊断
1.病理组织学检查
采取病畜的大脑海马角或小脑作触片或组织切片染色检查,镜下观察有无内基氏小体。
约95%病犬可检出内基氏小体。牛、猪检出率较低。若检查结果为阴性时,还不能完全否定狂犬病,为慎重起见,还可进一步作其他诊断方法。
2.动物接种
3.荧光抗体法
此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核酸探针等技术也可用于本病的诊断。
七 防制措施
炭 疽
01
简介
02
病原
03
流行病学
04
临床症状
05
病理变化
06
诊断
07
防制措施
一简介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动物以急性死亡为主,脾脏高度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冻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尸体极易腐败等;若通过破损的皮肤伤口感染则可能形成炭疽痈。二 病原 炭疽芽孢杆菌
炭疽杆菌是菌体最大的细菌。
菌体两端平切,在人工培养基中常呈竹节状长链排列。
革兰氏染色阳性。
无鞭毛,不运动。
在机体内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形成荚膜,在人工培养基或外界环境中,易形成芽孢。
在生活机体或未经剖检的尸体内不易形成芽孢。芽孢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
三 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
传染源
易感动物
流行特点
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最易感,其次是肉食动物。
主要是病畜和带菌尸体。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伤口感染,主要是经采食受污染的饲料、饲草及饮水或饲喂带菌的肉类而感染。
本病多为散发,偶呈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洪水及干旱季节多发。
多发生于猪、马等,猪多表现为慢性咽炎和咽周炎。马多表现为肺痈和肠痈。
本病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死率高,可达100%,慢性型也常导致急性发作而死亡,猪则较少死亡。
多呈狂暴型,症状似犬,但病程短,有兴奋不安,出现症状后2~4d死亡。
在疾病发作时攻击其他动物和常从暗处忽然跳出,咬伤人的头部,因此猫得病后可能比犬更为危险。
常见于绵羊和山羊,山羊比绵羊更为敏感,羊群中常引起大批死亡。
病羊病程很短,常见突然倒地,全身痉挛,瞳孔散大,磨牙,天然孔出血,约数分钟即死亡。
最急性型
潜伏期4~8周。病初见精神沉郁,反刍、食欲降低,不久表现起卧不安,冲抵墙壁、饲槽,磨牙,性欲亢进,流涎等。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
多见于牛,病牛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视粘膜发紫,肌肉震颤,步行不稳,呼吸困难,心悸亢进,濒死时可见天然孔流血。
急性型
四、临床症状
慢性型
五 病理变化
慢性型
急性型
尸体迅速腐败而膨胀,尸僵不全,血凝不良,剥开皮肤可见皮下、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
血液粘稠,颜色为黑紫色呈煤焦油样,不易凝固。
脾脏高度肿大,比正常大3~5倍,包膜紧张,切面脾髓软如泥状,黑红色,用刀可大量刮下。
肠、咽及肺等局部形成坏疽样病理变化,
病灶周围呈胶冻样浸润。
六 诊断
疑似炭疽的病畜尸体严禁剖检,
只能自耳根部采取血液,必要时可切开肋间采取脾脏。
皮肤炭疽可采取病灶水肿液或渗出物,
肠炭疽可采取粪便。
1.细菌学检查:病料涂片以碱性美蓝、瑞氏染色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镜检,如发现有荚膜、竹节状大杆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动物感染试验
3.炭疽沉淀反应(Ascoli氏反应)
七 防制措施
预防措置
扑灭措施
定期预防接种
应立即上报疫情,划定疫区,封锁发病场所,禁止动物、动物产品和草料出入疫区,禁止食用患病动物乳、肉等产品,并合理处理患病动物及其尸体
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有以下两种:
一是无毒炭疽芽孢苗:一岁以上马、牛皮下注射1ml;一岁以下马、牛0.5ml;绵羊、猪皮下注射0.5ml(对山羊不要应用)。注后14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二是II号炭疽芽孢苗:各种家畜均皮下注射1ml,注射后14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