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乐相彰--歌曲艺术》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 课标引领1、 感知、探究歌曲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聆听中外经典艺术歌曲、合唱作品,在参与和探究学习中感受不同风格声乐作品及其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了解作品创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加深对人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出人声的音色特点。2、 能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主题或合唱片段,学会用美妙的音色表现内心情感,积累演唱经验。3、 感知中国现当代艺术歌曲、合唱作品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悟中华民族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打开国际视野。 核心素养1. 审美感知:聆听中外经典艺术歌曲、合唱作品,感知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体会人声的独特魅力,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意境及音乐风格。进一步认识独唱、合唱的分类及特点,提升审美感知能力。1. 艺术表现:在聆听歌曲的基础上,能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演唱歌曲的主题或片段。用歌声表现歌曲的语言美和旋律美的完美结合,表达作品的思想意境,2. 文化理解:学习《大江东去》、《大漠之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中国声乐作品,感知中国现当代声乐艺术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悟中华民族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化,坚定文化自信。学习《重归苏莲托》、《夜莺》、《命运女神》等国外经典声乐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音乐文化背景。教材分析1. 第五单元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难易有别。作品在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且既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作品;既有早期作品,又有现代作品。由于课时有限,基于大单元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曲目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整合,利于学生走近经典音乐的美好世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2. 本单元是以独唱、合唱声乐作品鉴赏及演唱为主题,其学习要求是通过聆听--体验--对比--演唱--探究来学习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歌唱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声音的艺术。在参与和探究学习中感受不同风格独唱、合唱声乐作品。3. 本单元的声乐作品都独具魅力,都是中外音乐之极品佳作。学生能独立的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创作手法,能判断作品的音色。抓住音乐要素,设计开展各种参与式活动并了解作品相关知识,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运用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探究式的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1. 高一学生有一定音乐素养及声乐演唱能力,通过参与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演唱,体验感知音乐,提高声乐鉴赏能力及演唱能力。2. 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增进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受歌曲艺术的魅力。知道人声的特点,合唱和独唱的分类。3. 本单元是初中音乐课程的直接延续,是最受高中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歌曲艺术》处于音乐鉴赏的第五单元,此时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更多的参与音乐演唱和编创音乐作品活动中。4. 在多元音乐文化的声乐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文化自信。整合思路感受中外声乐佳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长地久,诗乐相彰。穿越时空,与经典诗歌交融;跨越国界,与崇高情感碰撞。无论低吟浅唱,还是振奋激昂,歌声滋养学生心灵!独唱实践,培养高中生的歌唱自信、个性发展;合唱实践,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合作意识。情境与任务情景:教师范唱表演,学生从独唱开始,逐步由易到难地过渡到二声部合唱。任务: 感受人声的艺术表现力与美感单元目标1. 聆听音乐,辨别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女中音的音色,并说出其音色特点;辨别男高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的音色,并说出其声音特点。2. 跟随音乐跟唱部分独唱曲片段,排演合唱《大漠之夜》A段。3. 感受并说出音色对于歌曲的表现作用,学会用美妙的音色表现内心的情感。 课时划分第一课时 《独唱曲》 独唱曲鉴赏与艺术表现实践。第二课时 《走进合唱》 合唱曲鉴赏与艺术表现实践。第一课时:《独唱曲》 学习目标1. 审美感知:通过听、唱、体验四首中外经典的独唱曲目 大江东去 、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 重归苏莲托 }{意}、 夜莺 {俄},了解人声的特点以及分类,对不同人声音色的特点及音域范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探究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2. 艺术表现:在聆听歌曲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演唱歌曲的主题或片段,表现作品的意境。3. 文化理解:了解这四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及其相关知识,拓宽音乐文化视野。通过鉴赏歌曲《大江东去》、《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感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化音乐,树立家国情怀。通过鉴赏歌曲《重归苏莲托》、《夜莺》,能体验、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多元文化,并从中获得美好、崇高的精神享受。 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并掌握人声特点及分类。能根据不同声乐作品的特点,调整演唱风格,理解不同的音乐情绪。2. 教学难点:通过整体聆听--片段学习--理解作品--情感深化,由浅入深,从感官、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审美学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有着浓郁新疆风格的民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请学生判断老师属于什么人声音色?使用了什么演唱形式?歌曲表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绪。 2.简单介绍独唱概念。师:人声音色的特点和分类,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单元,了解到美妙的人声美在哪?如何让声音美起来?体验不同音色展示的独唱曲带来的独特魅力和情感。 认真聆听,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学习主题及内容安排 1.欣赏老师表演唱。回答老师提问:《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以抒情见长,发音甜美、行腔委婉、情真意深、吐字清晰、语法讲究、音色变化丰富而富有韵味,通过老师女中音独唱的演唱形式,又送来令人心醉的葡萄,使人沉醉在祖国情、生活情、爱情之中。 2.跟随音乐跟唱歌曲片段,体验用美的声音表现歌曲,明确音色对于歌曲的表现作用。 学生直接感受独唱曲的魅力,初步了解人声音色的分类,对独唱声乐作品和不同人声音色产生兴趣。 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能保持安静,专注的听赏状态;能感受所听作品的情绪、风格等基本特点。(素养1、3) 聆听 师: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从民族音乐到艺术歌曲,人们都用音乐作品来寄托和表达情感,独唱曲能更直接和亲切的表达演唱者的情感。特别是我们中国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有着数不胜数的经典音乐作品。这首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其歌词来源于北宋古诗。 提问:1、聆听《大江东去》判断演唱音色?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情绪及创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3、作品中休止符特别多,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4、在演唱时我们应用怎样的演唱技巧处理? 尝试用不同的音色、唱腔及演唱形式进行演唱,发现独唱的独特性及演唱声乐技巧的不易,并思考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1、聆听《大江东去》,思考并回答问题。 2、第一部分是“庄严的广板” 采用了宣叙调形式的作法,演唱时是一种饱满而雄壮的意境;第二部分是“直抒胸臆”,是咏叹调式的唱腔,更需要共鸣的配合,前后形成了不同情绪色彩的强烈对比,情深意切。 3、尝试分析谱例中的力度记号。发现大量休止符,并思考休止符在全曲的重要地位。这些休止符每次停顿的时长都是一拍或半拍,其主要作用是对歌曲的二次强调。演唱时要做到气断意不断,音断情不断,演唱时需要用浑厚饱满的音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融入作者的情感中。 4、音区整体偏低,在第二部分音域跨越更大,考验演唱者的声乐技巧和张力。需要独唱者强大的气息和声音控制力做支撑,学生们可根据自己音域音色情况做调整。 了解我国诗词歌赋与音乐间的密切关系。从音乐要素切入分析声乐作品,了解男中音的音域范围、音色特点、艺术表现力。树立正确的声乐演唱审美 能够明确人声的 分类是分为童声、男 声、女声。(素养1) 在欣赏音乐时,能举例说明主要音乐要素及其组织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能够根据音乐经验、社会经验和所掌握的相关文化知识,对所鉴赏作品的音乐风格、音乐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等做出初歩分析与简要评价。(素养1、3) 体验 师:我们欣赏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了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知道演唱这类独唱曲的声乐技巧及情感投入的不易,我们也深感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的崛起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央电视台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作为中央电视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诗歌唱经典,中国正流行”,用更富有生命和活力的音乐形式来演绎这些古诗词歌曲。其中用宋代诗人李清照所写的古诗词新谱曲《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四川歌手吉克隽逸的演绎下,不仅把李清照作为乱世中的一代佳人内心无人能及的笃定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中蕴含的美好与抚慰更是让人们感同身受,拥有对抗尘世顾冷与虚空的力量。 活动: 乐曲运用了中国民族调式(五声调式)简单巩固,学生自选一首古诗词尝试加入旋律(用五声调式)进行创作并展示。再次加深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1、欣赏《九万里风鹏正举》,分析歌曲内容、音色、情感以及歌曲表现的深层含义。 2、了解诗词歌赋与音乐间的密切联系,并能掌握五声调式为宫商角徵羽的特点。 3、根据自选诗词,加入旋律进行创作,能根据不同音域选择合适的音色进行演唱。(编创) 深入体会音乐文化的表现,能充分掌握音色的特点及艺术表现力。参与创作声乐作品,了解本国文化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通过编创活动,高中生更近距离的感受中国古诗词的美,不再停留于语文、历史课的理性感知,用音乐、声音、音乐创作再次感性的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 对比 播放老师剪辑的四首不同风格独唱曲的片段《春天的芭蕾》(女高音)、《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女中音)、《重归苏莲托》(男高音)、《tell me why》(童声) 1、填写表格判断四首歌曲分别是什么音色? 2、音乐情绪? 3、艺术表现力? 4、引出“花腔”概念,聆听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夜莺》。 听辨判断四种不同的音色,了解音色的差别与特点对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影响。1、四首独唱曲演唱音色分别是: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童声。 2、体会:《春天的芭蕾》以民族审美情趣为基调,以诗意的表达方式谱写华美旋律,把春天的活力与欢快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花腔女高音明亮富有弹性的音色相得益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老师作为导入已经做了一次片段展示,女中音饱满圆润浑厚的音色加上构思新、情趣高、不落俗套的诗歌,将这首新疆风格的独唱曲演绎得独具风格。《重归苏莲托》是一首著名的意大利歌曲,它的曲调和歌词都很抒情优美,男高音明亮抒情极具带入性的音色将这首歌突破了时间的界限,超越国界。 《tell me why》演唱的童声是英国的十岁男童,歌声娓娓道来又澎湃激昂,童声不需修饰,饱满干净清幽空灵自然纯美。 3、其中“花腔”在女高音的演唱技巧中常见,美妙灵动,学生们感受尝试。 感受音色的区别,展示不同音色的音域范围及特点、适合演唱的歌曲风格。 进一步的体验和感受独唱曲风格迥异,演唱难度高的特点。 其中“花腔”这种声乐技巧在女高音歌曲中运用较多,学生尝试学唱。 能够明确人声的 分类是分为童声、男 声、女声。男声又包括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声包括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的音色特点(素养1) 演唱 树立正确的演唱审美,科学学习发声技巧,唱前三步骤: 调整坐姿或站姿,将身体发声通道保持畅通,积极面罩,抬起笑肌。 开口张合牙关十次,放松口腔,做好发声准备。 发声练习(视学生情况自行调整,如唇弹音、元音练习等) 练习跳音,感受高位置、面罩共鸣的感觉,演唱前需做好歌唱准备:打直后背、调整坐姿、气沉丹田、抬起笑肌,用饱满的情绪完成学唱。女声可尝试完成花腔演唱(轻声试唱),男生可低八度感受连续跳音技巧。 以“花腔”技巧引入,实则让学生们感受美声演唱时的高位置、饱满气息、积极面罩等。 全体男声用美声唱法饱满的气息浑厚的音色演唱《大江东去》中的前八小节。 学习声乐演唱技巧,掌握声区与共鸣的统一,了解正确的发声方式。 女声尝试学习“花腔”的发声技巧。男声尝试美声唱法,饱满的气息浑厚的音色演唱《大江东去》中的前八小节引入部分。 独唱曲不仅需要演唱有强大的声乐技巧和基础、正确的演唱审美,长期的正确训练,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分析了解音乐背后更深厚的情感表达。 2-3 能够听辨并学唱所聆听作品的音乐主题。(素养1、2) 探究 难道所有的独唱曲都只能根据音乐的需要和演唱者的音域来进行表现吗? 现代声乐演唱的水平飞速发展,衍生出了更加细致的音色分类以及音域的破壁。 欣赏由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第五元素》中的一首插曲《The diva dance》,音域跨越了四个八度,真假音飞速转换,2秒间要换成3个八度的连贯跨越,在电影中有一部分是由电脑合成的,但现在已经有很多歌唱家能真正演唱这首超高难度的歌曲。(讲解巴洛克声乐时期的阉伶歌手以及假声男高音的音色特点) 欣赏《The diva dance》感受人声音色的多变性,声乐技巧的不断进步可以创作出更多经验的作品。 深入了解独唱曲的特点以及音色在音乐表现力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回顾声乐概念,强调中国声乐作品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声乐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内涵的沉淀,树立自己独特的音色及风格,就能将独唱曲更好的演绎 3-4能对音乐的风格流派及其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用口头交流或书面形式与他人分享。(素养1、3) 总结 回顾声乐概念,强调中国声乐作品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 加强自身的声乐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内涵的沉淀,树立自己独特的音色及风格,就能将独唱曲更好的演绎。 了解人声的特点以及分类,对不同人声音色的特点及音域范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能够在感知独唱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独立演唱歌曲。 了解本章节四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及其相关知识,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增进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总结主题内容,深化主题情感 第二课时:《合唱曲》 本课时学习目标:1. 聆听混声合唱《大漠之夜》,感知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体会多声部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认识合唱分类及特点,提升审美感知能力。2. 通过适当的歌唱实践活动,提升歌唱能力,体验多声音乐的丰富层次,了解各拍子的指挥基本图示,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树立正确的合唱理念。3. 学习《大漠之夜》等合唱歌曲,感知中国现当代合唱艺术的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悟中华民族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体会合唱多声部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 标准 组 织 教 学 (播放清唱剧《布兰诗歌》的序曲《命运女神》) 师:同学们,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音乐课堂上。现在你听到的这段音乐《命运女神》是什么演唱形式呢? 你了解合唱吗?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合唱艺术的美妙世界,感受她的魅力。 教师板书:走进合唱 学生观赏后回答提问 混声合唱《命运女神》是选自该清唱剧的序曲部分,歌曲歌颂的是罗马帝国教里的命运女神福尔图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音乐。以庄严、雄壮的呐喊开始,力度富有变化。节奏鲜明、充满动感,不断积蓄力量,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愿望。 1-1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能保持安静,专注的听赏状态;能说出所听音乐的体裁形式,能感受所听作品的情绪、风格等基本特点。(素养1、3) 水平一第一教学环节: 说一说合唱 知识 师:说起“合唱”大家并不陌生,请同学们看完这个短片后,集体讨论,说一说合唱的知识。 说一说:“什么是合唱”、“合唱有哪些分类”、“合唱有什么特点”。 板书: 1.什么是合唱 2.合唱的分类 3.合唱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1.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观看央视音乐频道专题片“走进合唱”视频片段,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 1.回答什么是合唱? 2. 回答合唱的分类 根据演出形式可分为: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 依据人声可分为: 童声合唱:由尚未变声的少年儿童组织的合唱。包括小学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及初中低年级尚未变声或变声初期的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女声合唱:变声后的女子组织的合唱。 男声合唱:变声后的男子组织的合唱。 混声合唱: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 3、合唱的特点1、音域宽2、音色丰富3、力度变化大4、音响层次多5、表现力强 通过观看央视音乐频道专题片“走进合唱”视频片段,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学生参与到“说一说合唱”这一教学环节。这是音乐文化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升华,审美的体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了有趣的活动当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活动。这为第二环节“听一听合唱”作出了铺垫。 1-4生活中能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爱好,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欣赏并与他人交流对音乐作品的看法和观点。(素养1、3) 水平一 第二教学环节:听一听合唱名曲 音乐连线 播放四首合唱作品片段,请学生进行音乐连线活动。 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进一步听辨音色特点。 二、鉴赏混声合唱 (1)简介合唱作品《大漠之夜》。 (2)初次聆听,分段鉴赏。 1.欣赏引子部分(1-28小节) 播放引子部分,提问:速度、力度、钢琴伴奏节奏型有何特点。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音乐要素入手分析作品。 2.欣赏A乐段(29-48小节) 播放音乐,提问:这个部分由几个乐句组成。 2.欣赏B乐段(49-93小节) 播放音乐,引导学生随音高、随乐句划旋律线。 提问:音乐的力度变化有何特点?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介绍作曲家(出示PPT) 尚德义(1932-2020)出生于沈阳,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长期从事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工作,培养了众多的作曲人才。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尤其是艺术歌曲、合唱歌曲创作方面成就突出,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合唱终生贡献奖”。其音乐多为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寓意深刻。 2020年10月14日凌晨2时在长春逝世,享年89岁 (4)全曲聆听 讲解: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第一名,是中国乃至国际上的经典合唱作品。旋律优美、格调高雅、意蕴深刻、品味纯正,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 播放音乐(自制带鉴赏文字提示的音画视频),提问:整首合唱曲和声织体丰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部分。作品的结构是怎样的? 在音乐播放中,注意体态和表情。引导学生随旋律走向、力度变化,陶醉、投入地无声做动作。当听到A乐段时,跟老师随乐指挥二拍子;当听到B乐段时,随音乐划旋律线。 全曲鉴赏完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作品完整结构: 听完四首合唱作品片段后,学生来连线,说明连线原因。 1.同声合唱,指同种音色的合唱,包括童声合唱(纯净甜美)、女声合唱(柔和抒情)男声合唱(雄厚粗犷) 2.混声合唱,音色包含同声合唱所有特点。 聆听引子部分,听完后回答问题。 速度:慢速 力度:弱 钢琴伴奏:模仿驼铃声的固定音乐,通过不同音区展开。 营造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宛如月色笼罩下的大漠夜中,遥远的驼铃声由远及近的传来。 聆听A乐段,跟音乐划二拍子指挥图,思考有几个乐句组成。 归纳:由两个结构对称的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由男低声部先进入,随后加入男高声部,缓缓展开,旋律连绵舒展。第二乐句由女低声部开始,随后其他声部相继加入。 聆听B乐段,随音高、随乐句划旋律线。听完后回答问题。 体验后归纳: 力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 女声和男声的交替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幅大风卷着砂砾,不断侵袭着驼队,但骆驼不惧风沙依然坚定前行的画面隐隐浮现于脑海。 刻画了“骆驼”坚忍执著的形象。 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当听到A乐段时,跟老师随乐指挥二拍子;当听到B乐段时,随音乐用手在空中划旋律线,理解作品。 学生听完后回答问题。 引子部分的哼鸣,音色遥远空旷,极具画面感;A段,音色、和声、力度、速度,表现夜色中的寂静辽阔;B段是整体形象的扩展,声音有力度,刻画“骆驼”坚忍执著的形象,后面音乐的进一步扩展,强化空旷、迷茫、苍凉感;再现段由mp渐强到特强,全曲达到高潮,体现了一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气度轩昂、惊魂动魄,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音量达到f,接着到mp,到pp;尾声部分,力度弱,骆队由近及远消失在大漠的夜色之中。整曲苍凉、执著、沉重、坚忍。此曲是由远到近再到远,渐渐消失的一个音乐动态。通过声音的距离感,和声织体的丰满,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通过音乐连线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活动中,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能够听辨合唱作品是哪一分类。 混声合唱《大漠之夜》通过整体聆听——片段体验——赏析作品完成该部分教学。学生感知旋律、节奏、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学生体会到《大漠之夜》是对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勇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进行的赞美,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传统精神的讴歌。 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审美感知和亲身体验。 2-1聆听不同艺木风格和表现形式的音乐,不断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养成听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能根据自己的音乐经验,识别所听作品的音乐体裁、表现形式及主要艺术特征,(素养1、3) 水平二 2-2在欣赏作品时,对音乐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关系能有意识地进行探究:能在教师提示下认识音乐要素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和风格形成的作用;能对一些不同地域,风格流派或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素养1、3) 水平二 1-2知道中外音乐史上有代表性的音乐家(4--6位)及其代表作品(1~2部)。(素养1、3) 水平一 3-2在欣赏音乐时,能举例说明主要音乐要素及其组织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能够根据音乐经验、社会经验和所掌握的相关文化知识, 对所鉴赏作品的音乐风格、音乐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等做出初歩分析与简要评价。(素养1、3) 水平三 第 三 教 学 环 节:唱 一 唱 大漠之夜 完成P69拓展与探究第五题拓展与探究的第五题,排演合唱曲《大漠之夜》A 段。 1、二声部练声(引导学生学会看指挥的手势,学衡与和谐”的合唱要求, ) 2、合唱A段(教师指挥,排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重视学生歌唱姿势、呼吸方法、歌唱发声、咬字吐字、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循序渐进投入到合唱实践中。” 课后分小组自主练习:无伴奏合唱《卡农》片段 朗诵歌词,哼唱A主题。(注意声音的高位置)分声部学唱(注意音准,声音有控制) 注意眼神和面部表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表现《大漠之夜》合唱曲的艺术形象。 在合唱中,能够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在音准、音量及音色等方面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使两个声部成为一个整体。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知道良好的呼吸、科学的发声、准确的咬字吐字、真挚的情感,是合唱艺术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演唱,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感受人声的艺术表现力,感受多声音乐的独特魅力,树立正确的合唱理念,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教师深情并茂的诵读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诵歌词。通过对字里行间中语言文字的情感传递,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歌曲的情感氛围中。采用听、唱和分析相结合,充分理解作品,感受音乐中的和声美与意境美。训练呼吸及连贯饱满的歌唱声音。引导学生学会看指挥的手势, 3-3 能够听辨和背唱所学作品的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说出其中一些作品的相关信息。(素养1、2、3) 课堂小结一枝花无疑是美丽的,但一片花的海洋所产生的巨大震憾力,却是一枝花朵永远无法企及的。今天我们通过说一说合唱——听一听合唱---唱一唱合唱,感受到了合唱独特的魅力。 教学反思课时一的四首独唱曲独具魅力,从鉴赏到演唱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不仅要能独立的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创作手法,还能判断演唱作品使用的音色,对学生音乐素养要求较高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声乐技能的提升以及文化内涵的沉淀,树立自己独特的音色及风格,就能将独唱曲更好的演绎。独唱曲是本单元第一课时,之后还会有合唱曲等不同演唱形式的学习内容出现。在设计本章节的内容时,应深入浅出,既要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方式多多益善,又要注意不能在内容上不够深入,探究不够准确,顾此失彼;所以老师要做的不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音乐审美,更要树立民族自信以及文化内涵的渗透;作为音乐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声乐表演专业技能,完善、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才能让我们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愈发有深度有美感,才能将“独唱曲”的内容和技巧在音乐课堂上落实。课时二的合唱多声性、多人参与性,蕴含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及人生哲理。学生在学习合唱时所经受的情感历程,所获得的内心感悟是任何一种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情感设计是: 文化理解——说一说合唱(感受合唱的美)审美感知--- 听一听合唱(体验合唱的美)艺术表现——唱一唱合唱(表现合唱的美) 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教学设计评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充实,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精选优秀经典的声乐作品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合唱的概念,知道合唱的分类,合唱的特点,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感知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体会多声部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抓住音乐要素,设计开展各种参与式活动并了解作品相关知识,拓宽音乐文化视野。通过层层深入,学生了解声乐艺术,感受独唱、合唱的美。通过整体聆听---片段演唱---理解作品---情感深化,由浅入深,从感官、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审美学习。本单元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都是中外音乐之极品佳作,教师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诗乐相彰”(作品语言美和旋律美的完美结合),了解歌唱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声音的艺术。学生走近经典音乐的美好世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和情感体验。本单元声乐知识讲解,教师宜少而精,应鼓励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提炼、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