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课例
一以七年级下册《天山之音》单元为例

【设计理念】
初中音乐教材以人文视角为出发点,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单元重点。但教师往往按照单首作品“一课一歌,一课一曲”进行教学,忽视了作品之间音乐上的关联性,造成作品相互独立、知识点联系缺失。在“一课一歌,一课一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接收到点状、碎片化的知识点,缺少了音乐学习最为重要的延续性和系统系,因此很难形成迁移、运用的音乐能力。
如何打破“一课一歌、一课一曲”的教学模式,把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将断层、散点式的能力发展过程连接起来,使其系统化 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自然单元整体教学出发,寻找作品间的内在关联,找到“共性”,提出“关键问题”,用“一课多歌、一课多曲”的模式将单元内作品整合起来,依照“关键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知识、技能向素养的转化。
笔者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将“节奏感知”、“风格体验”、“表演形式”、“多元音乐文化”作为本单元的“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设计作品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课时教学内容。

【前后单元关联】
初中人音版全套教科书每册五个单元按四个板块布局,第一板块内容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第二板块以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意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第三板块介绍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第四板块围绕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与姐妹艺术相关的音乐作品展开。《天山之音》单元正是第二个板块中的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与第四板块中的“音乐风格与流派”紧密相关,因此,笔者结合这两板块将初中音乐教材与《天山之音》相关联的单元整合如下图:
【单元教材分析】
《天山之音》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六首作品集中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音乐文化。《青春舞曲》是由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整理编创的一首歌曲,歌曲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歌曲短小精炼、朗朗上口;《赛乃姆》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大曲木卡姆的一个组成部分,赛乃姆融歌、舞、乐为一体,具有综合艺术的表现特征,节奏主要运用十六分音符节奏型、附点、切分节奏型。《我的金色阿勒泰》属于颂赞歌曲,歌颂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哈萨克人民热爱家乡的纯朴感情,表演形式上属于“冬不拉弹唱”;《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属于叙事歌曲,赞美了柯尔克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库木孜,并通过库木孜表现柯尔克孜人民的开放豁达。《在那银色月光下》是塔塔尔族反映爱情生活的一首民歌,歌词通过许多景色的描绘及个人的情怀:沙滩、月光、往事的踪影等,表达了青年人对心爱的姑娘的思恋之情。《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一首极具塔吉克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塔吉克调式和7/8都完美体现了塔吉克音乐风格,歌曲后半部分音乐具有舞蹈性,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其采用西洋乐器与民族音乐结合体现了中西音乐的融合。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新疆的音乐作品,已初步了解新疆音乐的风格和特点,但对于音乐要素带来的音乐风格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多民族音乐表现形式音乐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音乐欣赏意识增强,能感知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变化。七年级学生处于变声期,在歌唱教学要注意保护学生嗓音。

【单元设计思路】
笔者从单课时教学设计入手,对每一课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把每一课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根据提取的单元大概念选择所教学的知识,寻找每一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取舍,再根据线索重新整合,设计教学。笔者在设计本单元时的步骤为:分析教材——挖掘元素(有什么可以教?教这个有意义吗?)——提取背后的意义(即提取大概念、大观念)——根据单元目标、单元内容重新整合、建构——根据大概念和素材创设主线(避免重复教学和无效教学)——设计教学活动。


大概念提取思路图
根据本单元大概念的内涵,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新疆民族民间音乐,从本单元音乐作品来看,该单元以音乐风格为主要线索,从音乐要素体现音乐风格、生活文化形成音乐风格、地理文化影响音乐风格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以上三个维度形成本单元的大概念,因此,本单元的大情境拟定为:你认为什么是新疆民族民间音乐?以问题情境作为本单元的大情境、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了解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并能根据所学知识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作答,从而形成高阶思维。

【整单元教学目标】
整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把握《青春舞曲》、《赛乃姆》、《我的金色阿勒泰》、《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以及《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音乐特征,感受和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并理解其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最后理解新疆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中音乐、地理、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感知和理解新疆多元音乐文化。
具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每个作品中,将设定为以下的整体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通过对本单元几首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体验每首作品音乐要素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新疆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体验与感受。 能用轻快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声音演唱《青春舞曲》;能用伴奏、舞蹈、 等多种表现方式再现赛乃姆的表演形式。 能抓住典型音乐要素特点进行创编并为新疆歌曲伴奏伴舞。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表现,理解所形成的音乐风格,认识新疆音乐文化。

【课时分配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动感”的新疆维族音乐》
教材作品 《青春舞曲》、《赛乃姆》
安排意图 维吾尔族是新疆主体少数民族,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且是学生大多熟悉的一个民族。“动感”具体体现在教材作品上:《青春舞曲》中的附点、十六分音符——动力感、舞蹈感;《赛乃姆》节奏、表演形式(歌舞乐)。因此,第一课时主要从音乐要素上初步体验、感知新疆音乐。
教材分析 《青春舞曲》是由作曲家王洛宾搜集编创的一首维吾尔族民间歌曲。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歌词富有哲理性。歌曲为e小调,4/4拍,音域从la-fa在一个八度内进行。歌曲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5小节,以“3 2 1 7”为基础音,十六分音符节奏主要构成第一部分的旋律。第二部分的节奏增加了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的附点节奏型,歌词“别的那呀哟”是维吾尔族语言的汉语译音,具有“小鸟哟”的意思,也是整首歌曲中最富有维吾尔族风格特点的歌词和节奏型的地方。 《赛乃姆》木卡姆“琼拉克曼”部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木卡姆是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大曲,有十二套之多,因此又称为“十二木卡姆”,木卡姆多用于民间的习俗节日、喜庆婚礼和娱乐晚会等场合,歌词多反映生活内容。赛乃姆融歌、舞、乐为一体,具有综合性艺术的表现特征。赛乃姆的演奏乐器丰富多样,其中手鼓在赛乃姆中发挥重要作用。赛乃姆的舞蹈动作多来源于生活,如常见的脱帽式、拉裙式、眺望式等,主要特点是移颈、绕腕、胸腰、步伐平稳、有“微颤”、“三步一抬”等。《赛乃姆》以2/4拍为主,旋律是以“mi”为主音的七声音阶。
教学目标 1.背唱《青春舞曲》,能用轻快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声音演唱《青春舞曲》。 2.通过节奏、音程的学习,掌握新疆维吾尔族典型节奏型,理解音乐要素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初步感知新疆音乐维吾尔族音乐风格。 3.体验“赛乃姆”音乐特点,了解木卡姆音乐形式,通过欣赏、伴奏、舞蹈等形式感受新疆民族民间丰富的音乐表演形式,增强对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新疆维吾尔族典型节奏型,并能感知其带来的音乐情绪和风格。 2.能准确运用节奏和舞蹈元素伴奏和编创舞蹈,充分调动学生通过舞蹈、伴奏等多形式参与表演活动。
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地把握和表现歌曲中的附点的典型节奏。 2.能准确击打《赛乃姆》主要节奏型,用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元素为《赛乃姆》伴舞。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手鼓
教学流程 (一)认识新疆 1. 学生随着旋律拍手跺脚进入教室坐下。 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踏着欢快的舞步,你们知道刚刚的音乐是哪个地方的吗? 过渡语:刚刚我们听到的音乐是来自天山脚下——新疆的一首民间歌曲。 2. 引入课堂,展示新疆地理位置图片,老师介绍新疆。 老师: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等八国相接壤,它也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中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维吾尔族有一些什么特点? 3. 老师边播放、边讲解新疆维吾尔族风土人情、服饰等照片。 (二)聆听音乐,挖掘元素 4. 聆听歌曲,师生交流。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首新疆民间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并思考:你觉得歌曲中哪些旋律和节奏最有特色?(关键问题) 5.对比节奏无附点和附点所形成的音乐风格。 (1)思考为什么采用附点节奏?(关键问题) (2)思考为什么采用e小调而不是五声民族调式?(关键问题) 在聆听歌曲时,挖掘《青春舞曲》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要素,初步感知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 5. 总结:(1)小2度,附点节奏(2)附点节奏的动力感和舞蹈感(3)e小调和小2度形成的音乐风格与五声调式相比,更具有异域风格。 (三)学唱歌曲 1. 选取节奏难的、音准难的片段连声,解决音准和节奏问题。 2. 学唱歌曲 3. 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简介王洛宾 (五)学习《赛乃姆》,加深对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印象。 1. 过渡语:聆听下面一首音乐,你认为他们的音乐风格有什么共同特征?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关键问题) 师生交流:音乐情绪、音乐速度、附点节奏。 2.欣赏视频《赛乃姆》,思考:赛乃姆中有什么表演形式? 师生交流:乐器伴奏、舞蹈、唱歌 (六)从表演形式入手,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大曲十二木卡姆。 1. 介绍赛乃姆,了解十二木卡姆。 老师:赛乃姆是十二木卡姆中的一个片段,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 2. 认识手鼓,探索手鼓的两种音色。 3. 拍打两首作品中的典型节奏——附点节奏,将左手当作手鼓拍打出两种音色。 4. 跟随音乐,为《赛乃木》伴奏。 过渡语:除了乐器表演,刚刚他们还用了什么形式来表现?学生回答:舞蹈。 5. 老师教几个舞蹈动作元素:绕腕、移颈、微颤。 过渡语:维吾尔族舞蹈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比如高兴地摇头——移颈,还有眺望式、拉裙式、脱帽式的动作(老师展示舞蹈动作图片)。请你们也用维吾尔族舞蹈动作联系生活来表现吧! 6. 老师用节奏型伴奏,学生进行舞蹈编创。 7. 综合形式——歌舞乐表演 老师:请跟随音乐,男生用“手鼓”,女生用舞蹈来表演。 8. 思考并讨论:这么丰富的表演一般会出现在维吾尔族生活中的什么场合?(关键问题) 9.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木卡姆多用于民间的习俗节日、婚礼和娱乐晚会等,歌词内容大多反映爱情生活、痛恨黑暗势力、追求幸福生活等等,所以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对生活非常热爱,音乐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表达。
设计意图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通过学唱歌曲加入综合表演形式,让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感兴趣,挖掘音乐元素特点,初步感知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从而更好的激发后面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课时:《“多元”的新疆民族音乐》
教材作品 《我的金色阿勒泰》、《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安排意图 它们分别是新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塔塔尔族的音乐风格作品。其中《我的金色阿勒泰》和《歌唱吧,我的库木孜》都是弹唱形式,教学内容包含各民族乐器冬不拉、库木孜。《我的金色阿勒泰》音乐与哈萨克族地形以及生活息息相关;《歌唱吧,我的库木孜》赞美的是民族乐器库木孜;《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塔塔尔族情歌。三首作品的共同特征都表达了喜爱、赞美自己家乡、民族之情。 在第一课时已经体验和感知维吾尔族音乐,对维吾尔族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这一课时增加了新疆三个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新疆是个多少数民族的地区。
教材分析 《我的金色阿勒泰》又名《阿勒泰》,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属于颂赞歌曲之类,其表演形式为“冬不拉弹唱”。由于哈萨克人民过着游牧生活,因此哈萨克族民歌具有较强的牧歌特点,《我的金色阿勒泰》,以“do”为主音,音阶排列为d-r-m-f-s-l-降si-d。歌曲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乐句前半部分旋律上行,曲调上扬,sol-do、do-la等大跳音,凸显对阿勒泰的赞颂、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第一句后半部分的较长时值的拖腔,正如哈萨克游牧生活中的吆喝声,其中“降si”极具浓郁的民族风格,最后倚音落在“la”上,充分体现了七声民族调式。第二乐句旋律上行下行交替,旋律呈波浪线,犹如在描绘美丽的阿勒泰。全曲速度为中速,相对本单元其他曲目速度较慢。 《歌唱吧,我的库木孜》是一首柯尔克孜族库木孜弹唱歌曲,属于叙事歌曲类。歌词采用拟人的方法,赞美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乐器——库木孜,并通过赞美库木孜表现柯尔克孜族人民开朗豁达的性格。歌曲结构短小,共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上下对称,彷佛在一问一答。第三句是一个4小节的长音。第四乐句包含三个小乐句,前两句是一个下行大二度的模进,最后一句与前两句形成呼应结束。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塔塔尔族的情歌,歌词富有诗意,通过对各种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青年人对心上人的思恋之情。歌曲的曲式结构为A+B+A’单三部曲式,A和A’段是bE大调,B段是be小调,它们是同主音大小调,歌曲节拍为3/4拍。歌曲基本以X X| X· X X X |X -|的节奏贯穿全曲。歌曲旋律中级进和跳进交替结合使音乐听起来忧伤惆怅,同时又表达出了对恋人的渴望和激动之情。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歌唱吧,我的库木孜,增进对我国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不同音乐风格的认识,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多元音乐风格。 2. 通过对新疆——丝绸之路必经地的了解,理解外来文化的引入和融合,认识冬不拉、库木孜民族乐器,了解冬不拉弹唱和库木孜弹唱形式,能通过音乐要素特征感受哈萨克族游牧生活以及各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三段体音乐结构,感知《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三段音乐的情绪及变化,理解歌曲内涵。 2. 感知和把握《我的金色阿勒泰》的音乐特点,并理解所带来的音乐风格和生活文化,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3. 认识民族乐器冬不拉和库木孜,感受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人民的性格及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把握《我的金色阿勒泰》中拖腔、跳进和变音。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流程 (一)同一作曲家创作的不同民族歌曲。 1.旧课复习《青春舞曲》,引入新学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过渡语:在上节课《青春舞曲》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西部歌王”王洛宾,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创作的另一首新疆塔塔尔族歌曲《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2.聆听歌曲,初步感知 (1)与青春舞曲相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关键问题) (2)歌曲可分为几段? 听完后,学生回答。老师总结:(1)青春舞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在那银色的月光下音乐情绪比较忧伤惆怅,主要体现在歌曲速度以及节奏上。(2)歌曲为三段体,又称单三部曲式,包含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三部分同等重要,作用各不相同,组成完整的统一体。 3.再次聆听歌曲,感受三段体 思考:这三段音乐有什么变化?结合歌词,想想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师生交流 4.跟唱旋律,寻找节奏特点。 提问:你能找出歌曲中反复出现的节奏型吗? 老师总结:歌曲基本以X X| X· X X X |X -|的节奏贯穿全曲,其中又出现新疆典型的附点节奏。 (二)认识新疆民族乐器,感受新疆各民族人民的性格。 1.从认识乐器导入教学,认识和了解哈萨克族。 (1)聆听音乐《我的金色阿勒泰》,教师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在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乐器? (2)师生交流《我的金色阿勒泰》是一种弹唱的表现形式。随后展示图片冬不拉,了解冬不拉的形制,介绍冬不拉是中亚地区的传统弹拨乐器,在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也是哈萨克的民族乐器。 2.发现和挖掘音乐要素特点,了解音乐如何表现哈萨克人民生活以及阿勒泰的美好景象。 (1)聆听音乐,跟着音乐画旋律线,教师提出问题: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旋律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哪里?节奏疏松还是紧密? (3)教师继续提问:你是否能根据音乐特点想象出哈萨克人民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 (4)教师对比旋律线,展示阿勒泰的图片。 (5)创设哈萨克人民游牧生活,带领学生试着吆喝一声,再带入拖腔的旋律。(发现吆喝声和拖腔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音乐源于生活)。 (6)欣赏视频,结合歌词,提问:你认为《我的金色阿勒泰》属于哈萨克民歌的哪种类型?(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 学生回答:颂赞歌曲。 过渡语:请带着哈萨克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随钢琴演唱旋律,并思考:你认为歌曲旋律哪些地方更凸显哈萨克人民赞颂家乡的自豪之情? 6.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旋律上扬和大跳带动的情绪激昂和自豪感。 (三)从表演形式入手,了解认识柯尔克孜族民族乐器——库木孜。 1.过渡语:刚刚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阿勒泰的美丽风光,以及哈萨克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接下来,请欣赏新疆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听听它的表演形式是什么? 2.师生交流:弹唱形式,其中的乐器是柯尔克孜族民族乐器——库木孜。 3.了解库木孜形制,介绍库木孜对于柯尔克孜族的意义。 4.再次聆听感受,总结音乐特点。 师生交流:音乐情绪欢快,歌曲中也出现附点节奏。歌曲虽短小,但能感受到柯尔克孜族人民对库木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他们开朗和豁达的性格。 (四)拓展 老师:本节课认识了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柯尔克孜民族乐器——库木孜,他们都属于弹拨类的民族乐器,上节课也认识了新疆民族乐器“手鼓”,但是新疆民族乐器远不止这些,还有:热瓦普、卡龙琴、都塔尔等等。(老师展示图片) (五)总结 本节课认识和了解了新疆哪些民族?它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老师总结:认识了新疆塔塔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歌曲内容以及音乐特点都与它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音乐都出现了附点节奏以及小2度,形成了浓郁了异域风格和独特的新疆音乐风格。 (六)作业 课下收集资料,新疆还有什么民族乐器?新疆还有哪些少数民族?

第三课时:《“融合”的新疆音乐文化》
教材作品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安排意图 这是一首塔吉克族音乐风格作品,首先其演奏形式为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采用西洋乐器演奏塔吉克族民歌,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中西音乐的多元融合。 另一方面作为本单元最后一个课时,这首作品在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上体现了塔吉克音乐风格,且这种音乐风格表现了塔吉克族人民的性格与热爱生活的一种态度和精神,与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皆有一定的关联性。 因此,该作品可以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分为两大部分:“纵情高歌”和“热烈起舞”。歌曲引子是一段由钢琴演奏的散板,这段音乐具有浓郁的塔吉克族音乐风格,旋律具有歌唱性,意境宽广、自由,彷佛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塔什库尔干绿色草原,聆听牧民马上要放声高歌的情景。第一部分“纵情高歌”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采用了塔吉克族民间音乐常用的7/8拍,旋律采用的塔吉克调式: ,这段旋律优美抒情,彷佛人们在草原上自由歌唱,第二段速度加快,情绪显得热情、激动。第一段结束后,小提琴一段华彩性演奏引入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由多个段落构成,结构自由。第一个段落节拍在7/8、3/8、2/8、5/8拍上不断变换,旋律充满舞蹈性,表现了热闹欢腾的场面。随后的音乐是两个对比的主题旋律不断发展变化,一个主题有着强烈的舞蹈节奏,音乐欢快且激情,另一个主题旋律舒展,充满了歌唱,在不同的调上呈现,中间穿插节拍变化的舞蹈旋律,展现出塔吉克人对生活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感受体验小提琴独奏与钢琴伴奏这一演奏形式,增进对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认识。 2.通过节奏训练,认识与熟悉7/8拍基本节奏及实践应用;通过学唱主题旋律,感受其调式的独特风格,并结合前面几首作品感知新疆民族音乐风格共同的特点。 3.通过聆听感受《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音乐特点以及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绪,并结合前面几首作品总结新疆民族对于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和熟悉塔吉克调式,能够准确把握7/8拍基本节奏特点,能感知调式和节拍节奏带来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并能实践应用。 2.了解新疆在世界的战略地位,理解中外音乐文化的融合。
教学难点 1. 能准确把握7/8基本节奏,并实践应用。 2. 唱准主题旋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流程 (一)分享旧课作业,引入新课。 1. 学生分享交流新疆其他民族乐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是新疆塔吉克族民间音乐——《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2. 对比演唱音阶,初步感受塔吉克调式。 (1)跟钢琴演唱。 (2)聆听音阶,说出变化。 (3)跟钢琴演唱塔吉克调式。 3. 感受7/8基本节奏 过渡语:请听老师拍的是几拍子的节奏型。 (1)老师拍击,(老师需将重拍拍出来,速度稍快一点)。学生回答二拍子,教师继续提问:是2/8拍还是2/4拍?(可从拍击的速度引导) (2)老师拍击(老师需将重拍拍出来,速度稍快一点)。学生回答3/8拍。 过渡语:请听老师接下来拍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3)老师拍击 X x x X x X x |((老师需将重拍拍出来),学生回答。 (4)老师展示出7/8拍基本节奏型 X x x X x X x |,讲解7/8是混合拍子。 (5)学生读出123 12 12.随后拍出1 2 3 1 2 1 2.(需将重拍拍出来) (6)老师:7/8拍是新疆塔吉克族音乐常用的节拍。 4. 学唱主题旋律 (1)过渡语:同学们已经学会了7/8拍的基本节奏,现在我们用7/8来学唱下面这段旋律。 (3)边拍击7/8拍基本节奏,边学唱旋律。 (二)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1.聆听《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思考:(1)音乐中出现了什么乐器,演奏形式是什么?(2)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听后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2.分段对比欣赏,思考:音乐有什么变化?结合塔吉克族人民的生活你能想象出什么画面? 听后师生交流。 (三)简介作曲家陈刚 (四)拓展 (1)你能说出哪些是“中西融合”的音乐作品吗? (2)聆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樱花》,辨别哪一首歌曲与《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风格相近? 老师总结:调式在音乐风格中的作用。 (五)复习与回顾 1. 回顾本单元学习过的作品,思考:与我国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有什么不同? 2. 老师引出新疆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了解新疆在世界的战略地位。 (六)作业 思考:1.新疆民族民间音乐有什么特点? 2.新疆音乐是如何“走进来”的,未来该怎样“走出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