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 课件(共29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 课件(共29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免疫接种的
注意事项
01
工作人员
02
免疫用品
03
免疫动物
注意个人消毒和防护
免疫接种时,免疫接种人员注意无菌操作和个人防护,免疫接种中不准吸烟或吃食物。
一、注意个人消毒和防护
选择疫苗
应注意准备免疫预防的疫病有无血清型的区别,若有血清型的区别,应选择与准备免疫预防的疫病血清型相同的疫苗或多价疫苗。
二、选择疫苗
观察动物健康状况
在免疫疫苗前应注意观察动物的健康情形,挑选出不宜接种疫苗的动物和需慎重选择疫苗的动物(如孕畜),并做好登记,要特别慎重使用副作用比较强烈的疫苗。
三、观察动物健康状况
认真阅读疫苗瓶签和疫苗使用说明书
必须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规定使用或稀释疫苗,不可随便替换稀释液。不可使用金属容器稀释疫苗。
四、认真阅读疫苗瓶签和疫苗使用说明书
注意疫苗的使用时间
根据气温高低和疫苗不同,稀释完的疫苗使用时间有所差异。通常,疫苗稀释后,活疫苗应在3~6小时内尽快用完,灭活疫苗应当天用完,且最好在早上或晚上天气阴凉时进行接种。如猪瘟活疫苗稀释后,气温在16℃以下时,6小时内用完;气温在15~27℃以上时,则应在3小时内用完。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超过规定时间未用完的疫苗,应当废弃。
五、注意疫苗的使用时间
防止污染
一次吸不完的疫苗,疫苗瓶塞上应固定一个消毒针头,专供吸取疫苗,吸取疫苗后不要拔出针头,用干酒精棉球包裹,以便再次吸取疫苗。严禁用未消毒的针头吸取疫苗,防止污染疫苗。
六、防止污染
注射器、针头大小要适宜
应根据接种剂量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注射器。注射器过大,注射剂量容易不准确;注射器过小,操作麻烦。
应根据接种对象的大小和肥瘦,选择适宜的针头。针头过短、过粗,注射后拔出针头时,疫苗易顺着针孔流出,或将疫苗注入脂肪层,未能注入肌肉内;针头过长,易伤及骨膜、脏器;针头过细,会使注射速度过慢。一般2~4周龄猪使用16号针头(2.5厘米长),4周龄以上猪使用18号针头(4.0厘米长);牛使用20号针头(4.0厘米长);绵羊和山羊使用18号针头(4.0厘米长);家禽使用12号针头。
七、注射器、针头大小要适宜
防止散毒
排出针头、针管内气体时,溢出的疫苗应吸积于酒精棉球上,并将其收集于废物瓶内;用过的酒精棉球也应放入专用瓶内,禁止随意乱扔;用过的疫苗瓶,待免疫接种结束后,统一收集,一并无害化处理
八、防止散毒
注意接种部位消毒
注射接种时,应首先剪毛,再用2%~5%碘酊棉球由内向外螺旋消毒接种部位,最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待干后接种。
九、注意接种部位消毒
注意无菌操作
给家畜(牛、马、猪、羊、犬等)注射实行注射一畜,更换一次针头;给农村散养家禽注射,实行注射一户更换一次针头;给养禽场的禽注射,实行注射一笼换一次针头,但最多不超过1000只,必须更换一次针头。
十、注意无菌操作
注意接种剂量准确
应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接种,不得随意增减,保证接种剂量准确。
十一、注意接种剂量准确
注意疫苗存放条件
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应始终放在疫苗冷藏箱中,避免日光照射,只有在吸取疫苗时方可取出。
十二、注意疫苗存放条件
接种活菌苗时的注意事项
接种对象在接种前后10天,禁止使用和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磺胺类药物。
十三、接种活菌苗时的注意事项
免疫接种
后续工作
01
处理物品
02
观察动物
03
登记、监测
免疫接种后续工作
1.清理器材 将注射器、针头、刺种针、滴管等器械洗净、煮沸消毒、备用。
免疫接种后续工作
2.处理疫苗 开启和稀释后的疫苗,当天未用完者应废弃。未开启和未稀释疫苗,放入冰箱,在有效期内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免疫接种后续工作
3.整理免疫接种登记表
免疫接种后续工作
4.处理废弃物 用完的疫(菌)苗瓶,用过的酒精棉球、碘酊棉球等废弃物应消毒后深埋。
免疫接种后续工作
5.观察反应 免疫接种后,在接种反应时间内,动物防疫人员要对被接种动物进行反应情况检查,详细观察饮食、精神、大小便等情况,并抽查体温,对有副反应的动物应予以登记,对接种后副反应严重或发生过敏反应的应及时抢救、治疗,并应向畜主解释清楚。一般经过7~10天没有反应时,可以停止观察。
免疫接种后续工作
6.开展免疫监测 免疫接种前后应抽取一定比例免疫接种动物,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了解免疫效果。
畜禽标识
01
协助建立养殖档案
02
协助建立防疫档案
03
畜禽标识
畜禽标识
畜禽标识是指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
国家实施畜禽标识及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
一、畜禽标识
(一)协助建立养殖档案
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1.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2.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人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
3.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
4.畜禽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5.畜禽养殖代码。
6.农业部规定的其他内容。
(二)协助建立防疫档案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畜禽防疫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1.畜禽养殖场 名称、地址、畜禽种类、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养殖代码、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等。
2.畜禽散养户 户主姓名、地址、畜禽种类、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等。
(三)畜禽标识
1.畜禽标识编码由畜禽种类代码、县级行政区域代码、标识顺序号共15位数字及专用条码组成。猪、牛、羊的畜禽种类代码分别为1、2、3。
编码形式为:x(种类代码)
-xxxxxx(县级行政区域代码)
-xx(标识顺序号)。
(三)畜禽标识
2.畜禽养殖者应当向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领畜禽标识,并按照下列规定对畜禽加施畜禽标识。
(1)新出生畜禽,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从国外引进畜禽,在畜禽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畜禽标识。
(2)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的,在右耳中部加施。
(三)畜禽标识
3.佩戴耳标步骤
(1)要对耳标(公标、母标)、耳标钳(主要是耳针、耳标钳钳夹部位)进行严格消毒;要对家畜耳朵上适合佩带耳标的部位进行严格消毒。
(2)将消毒过的公标套在耳针上。
(3)将耳标卡片弹起,把消毒过的母标放在耳标钳的槽内,再将耳标卡片压住消毒过的母标。
(4)将套有公、母标的耳际钳夹在家畜耳朵上已消毒过的部位,手用力握钳柄,卡上后,公标就会套在母标上;放松钳柄,耳针自然脱离公标。
(三)畜禽标识
4.佩戴耳标注意事项
(1)到当地动物防疫机构购买耳标,免疫后按照《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佩带免疫耳标。
(2)不同的厂家生产的耳针规格不同,使用时要注意耳针和耳标的配套,松紧要适宜。免疫耳标必须一次性使用,免疫耳标和耳标钳使用时须严格消毒。
(3)免疫耳标首次佩带在牲畜左耳。从县境外调入的饲养动物,需再次实施强制免疫的,免疫耳标佩带在右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