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卫生防疫基础知识 课件(共20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动物卫生防疫基础知识 课件(共20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动物卫生防疫
基础知识
01
动物饲养场场址选择的防疫条件要求
02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03
建筑物的卫生防疫要求
04
饲料及饲养卫生
05
饮水卫生
06
环境卫生
07
用具车辆消毒
08
人员卫生
动物饲养场场址选择的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动物饲养场应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品种、用途和当地地理、气候等条件,按照有利防疫、方便生产的原则,选择饲养场的地址,在选择场址时应基本符合以下条件。
一、动物饲养场场址选择的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1.饲养场要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干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无污染、供电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2.距离铁路、公路(国道、省道等干线)、城镇、居民区、学校、公共场所和水源1000米以上。
动物饲养场场址选择的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3.距离医院、屠宰场、动物饲养场、动物产品加工厂、垃圾场及污水处理场等2000米以上。
4.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的污染。距离危害动物健康的大型化工厂、厂矿等3000米以外。
5.动物饲养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388-1999)。
动物饲养场场址选择的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动物饲养场的建筑应当按照保护人畜健康,人员、动物、物资运转单一流向,利于防疫,便于饲养,节约用地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按人、畜、污的顺序,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
二、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1.要分区规划。职工生活区、行政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病死动物和粪便污水处理区应当分开,相距一定距离并有隔离带或墙,特别是生活区和生产区要严格分开。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2.要根据主导风向和地形地势,按照职工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病死动物和粪便污水处理区的顺序由上风头、地势较高处往下风头、地势较低处排列。
生产区应位于最安全的位置,
生活区应位于不受污染的位置
,病死动物和粪便污水处理区
应位于下风向、地势较低处,
距离生产区50米以上。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3.动物饲养厂生产区入口处要建宽于门口、长于汽车轮一周半的水泥结构的消毒池(车辆消毒通道)和值班室(严格管理出入人员),以及更衣、淋浴、消毒室(人员消毒通道,该室应单一流向,出、入口分开)。
4.畜(禽)舍入口要建宽于门
口、长1.5米的消毒池。
5.动物饲养场四周要建筑围墙或
其屏障,防止人和动物进入场内。
6.有条件的饲养场要自建深水井
或水塔,将水直接送至畜(禽)舍
动物饲养场建筑布局的防疫要求
7.要建立贮料库。贮料库要建在紧靠围墙处,外门向生产区外,用于卸料;内门向生产区,用场内运料车将料运送至畜(禽)舍。或使用自动送料设备更好。贮料库要有良好的防鼠、防鸟设施,具备熏蒸消毒条件。
8.栋舍之间距离应符合
防火和防疫要求,一般应
为檐高的3~5倍。
9.道路建筑应污道和净道
分设,互不交叉。
建筑物的卫生防疫要求
畜(禽)舍要隔热、保温、通风良好,要有良好的防鸟、防鼠设施;
地面要坚实、平整、不积水、不渗透、耐酸碱,室内应比室外高20cm;
墙面要平整、光滑、不渗透、不脱落、耐酸
碱;
道路要坚硬、不渗透、平坦、不积水;
畜(舍)周围2米以内应硬化,便于消毒。
三、建筑物的卫生防疫要求
饲料及饲养卫生
饲料是动物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必需的营养物质,其质量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和其产品质量。
1.要根据饲养动物种类、品种、用途、生长发育阶段等动物的营养需要,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繁殖、生产的需要。
2.要保证饲料清洁卫生。饲料加工、贮存场所要做好防鸟、杀虫、灭鼠工作,防止在饲料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被鸟(麻雀等)、鼠的粪便等污染;饲料库要通风、防潮,防止饲料发霉和变质。
四、饲料及饲养卫生
饲料及饲养卫生
3.饲料质量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
4.饲料从场外运至贮料库,要进行熏蒸消毒后,方可使用。
5.料槽、饲养用具要经常洗刷、消毒;饲养员要保持清洁卫生,喂料前应用消毒液洗手,防止污染饲料。
6.禁止饲喂发霉、变质、污染的饲料
饮水卫生
水是动物生长、发育、繁殖、生产的重要物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和其产品的质量。
1.饮水供给要充足。
2.饮水要清洁、卫生,质量应符合《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5027-2001)。
3.要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病原微生物孳生,污染饮水。
五、饮水卫生
环境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对保障动物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饲养场的环境卫生包括畜(禽)舍卫生和生产区卫生。
六、环境卫生
(一)畜(禽)舍卫生
为了杀灭畜(禽)舍内的病原微生物,保证动物健康,必须建立畜(禽)舍卫生、消毒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每天清扫畜(禽)舍走道、工作间、用具、设备、地面,及时清除粪便;
每天清扫、洗刷、消毒料槽、水槽;
经常进行带畜(禽)消毒;
饲养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串栋;
畜(禽)舍内用具要有标记,固定
本舍使用,不得串用;
饲养人员在接触动物、动物产品、
饲料、饮水等前必须用消毒水洗手;
(一)畜(禽)舍卫生
定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和消毒;
坚持“全进全出”饲养管理制度,每批动物出栏后,畜(禽)舍必须经彻底清扫、认真冲洗、喷洒消毒药、熏蒸消毒,并空舍一定时间,方可再饲养动物;
实行纵向通风和正压过滤通风;
畜(禽)要温度、湿度适宜、通
风良好、光照适宜,饲养密度适
宜,有利于动物生长发育;
做好防鸟、杀虫、灭鼠。
(二)生产区卫生
生产区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划分责任区,固定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清扫、消毒;
净道只能运输饲料、产品(蛋等)等,污道只能运输粪便、垃圾、病死动物等;
粪便、污水、病死动物、废弃物等禁止乱堆、乱扔,必须堆放在指定地点,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场区应绿化,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和禁止场外动物进入;
场内食堂不得在外面随意购买动物产品;
做好杀虫、灭鼠工作。
用具车辆消毒
生产区内、外车辆、用具必须严格分开,生产区内车辆、用具只限在生产区内使用,不准出生产区;
生产区外车辆、用具不准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需经主管领导批准,经认真消毒后方准进入。
七、用具车辆消毒
人员卫生
生产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人畜共患传染病者不得直接从事生产;
凡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包括生产区人员外出重返工作岗位时),必须经淋浴、消毒、更换消毒工作衣、鞋、帽方可进入(工作衣、鞋、帽要定期消毒);
谢绝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需经主管领导批准,并经淋浴、消毒、更换消毒工作衣、鞋、帽,在场内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
进入畜(禽)舍要脚踏消毒池(或消毒盆)和用消毒水洗手后方可进入。
八、人员卫生
人员卫生
生产区人员家中不得饲养同本场相同的动物;
维修工或其他工作人员需要由一栋转移到另一栋时,要重新经消毒、更换消毒工作衣、鞋、帽方可转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