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01定义和分类02流行病学特征03防治原则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分为两类:一类为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另一类为细菌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一、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源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人作为其传染源的病很少,绝大部分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二、人兽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动物作为传染源不同种动物传染源引起的危害程度不同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们与受染动物接触的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取决于是否有传播该病的适宜条件。另外与传染源动物的密度、年龄组成有关。人作为传染源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人作为传染源的病例较为少见。主要的有结核、炭疽和血吸虫病等。总之,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传染源就是指病畜、病禽等患病动物、带菌(保菌)动物和病人。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和节肢动物传播呼吸道传播生存在病畜(禽)、带菌(毒)动物和病人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在正常呼吸时,一般不排出,当在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病原体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喷出体外,以飞沫、飞沫核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的悬浮于空气中。较大的颗粒在空气中短暂停留,然后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或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而感染。消化道传播以消化道为其侵入门户的病原体,通常不能单独侵人,需伴随水和食物等媒介物侵入。经饮水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与水源类型、污染程序、饮水量的多少以及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有关。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消化道传播携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奶、禽蛋和肉类等。皮肤接触传播由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即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患病动物接触。间接接触传播多见于接触疫水而感染。节肢动物传播节肢动物中的蚊、蝇、蟑螂、蜱、虻、虱和蚤等在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两类,即机械性传播和生物学传播。人与家畜的易感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和家畜都有相同的侵袭力。同时,人和家畜(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由于人和动物的进化程序不同,受感染后所表现的临床特征也不同。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毒力强弱和易感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原则人兽共患传染病也和其他疾病一样,有着各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人类干预后,可以加速其消亡。总的防治原则有以下5项: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做好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动物的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即为定期的动物检疫工作。这项工作主要由兽医部门来完成。控制和消灭感染动物对检出的感染动物及其产品,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理,不能因为经济等原因而放任不管。检查和治疗人群中的病例牧民、饲养员、兽医、动物性食品加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地质工作者和军队有关人员以及从事实验室的医学工作者,是人畜共患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应该作为检查和治疗的重点。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途径消灭媒介动物,加强人畜粪便及动物废弃物的管理,搞好饮食品的卫生监督是切断由动物传染至人群的途径的重要措施。提高免疫力给人群和动物群提供相应的免疫接种可提高其免疫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