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与练【基础梳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895年):(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2)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3)意义:“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二、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2.内容:方面 内容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3.失败:(1)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表现: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4.变法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课堂演练】1.1895年到1898年,全国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就有100多个,报刊合计90多种。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广东等地最为繁荣。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变法诏令引发各地热烈讨论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C.民族危机激发思想启蒙潮流D.民众对新思想接受程度不同2.“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材料中的“皇上实行变法自强”是指什么事件( )A.清末新政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大化改新3.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多次强调国会的重要性,但又说“唯中国风气未开”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宣称当时的中国只能“以君权雷厉风行”。据此可知,康有为意识到( )A.民族危机有助社会转型B.政治体制的改革时机尚未成熟C.维新变法运动脱离实际D.明治维新对中国政局冲击巨大4.著名学者金冲及曾提到:“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兴起,是甲午战争强烈刺激下的产物……这次运动把倡导新学和人们救亡的迫切要求紧紧联结在一起。”“这次运动”使中国( )A.开启了近代化探索B.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C.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被动摇D.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5.“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则自有其成功之处。”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近代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6.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康有为”“公车上书”“京师大学堂”等关键词相关的史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7.“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则 自有其成功之处。”材料肯定了戊戌变法( )A.抵御了西方的侵略B.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8.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这些措施( )A.标志着新式学堂开始创办B.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C.推动了国民革命蓬勃开展D.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9.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D.维新派创办的《国闻报》10.1894﹣1895年间陆续翻译出版的《泰西新史揽要》,因介绍欧美各国的变革,受到上自光绪皇帝、各地总督,下至普通士人的热烈追捧。《泰西新史揽要》热是由于( )A.革命活动风起云涌 B.军事近代化的需要C.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D.对现状不满和反思11.如表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最有可能是(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12.如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如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变法( )A.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C.失败的原因 D.带来的影响13.1898年,梁启超在上书光绪帝时指出:“我国迫于外侮,当变法者,盖六十余年矣。……曾国藩曾借洋将,渐知西人之长,创制造局以制器译书,设方言馆,创招商局,派出洋学生。”梁启超的上书意在( )A.解放思想 B.变法强国 C.学习技术 D.培养人才14.“开制度民政之局,拔天下通达之才,大誓群臣以雪国耻”。材料表明戊戌变法的目的是( )A.救亡图存 B.学习日本 C.变革制度 D.选拔人才15.揭开变法维新序幕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A.创办《国闻报》 B.创办《时务报》C.进行“百日维新” D.“公车上书”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材料三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材料一中“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什么?由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戊戌变法期间哪些措施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10 CBBDD CBBDD11-15 BCBAD16.(1)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或只学先进技术,不学政治制度)。(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3)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军事器物,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