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讲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2讲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2讲 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2023·浙江1月选考·9·新中国的交通事业 2022·浙江卷·11·近代中国交通变化 2021·浙江卷·10·中国交通近代化 2020·7月浙江选考·10·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一个主题”:交通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两条线索”:自古至今水陆交通变迁的史实;水陆交通变迁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 3.“三大交通工具”:水路、陆路和航空
知识点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古代陆路交通
(1)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工道路。如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等。
【概念阐释】 驰道、直道、五尺道
驰道 是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有两条驰道
直道 是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起点咸阳附近的云阳,终点在包头
五尺道 是秦朝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一带。仅能容下一辆车马通过,故名“五尺道”
2.古代水路交通
(1)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秦始皇开凿灵渠,隋朝的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2)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3)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黄金时代”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思维拓展】 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审美意象
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也出现在明清小说中,成为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审美意象。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审美意象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运河意象的自然风光之美,彰显出中华民族内敛含蓄的气质和精神;二是运河文化意象彰显了人情之美,具有映衬主人公良好精神面貌的作用;三是运河文化意象的指向意义与小说主题相一致,表现出统一和谐之美。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对海洋的探索
(1)中国在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5)波利尼西亚人、腓尼基人、维京人、阿拉伯人都曾进行海洋探险活动。
2.全球航路的建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2)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3)新航路的开辟让大洋和大陆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4)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5)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铁路交通的发展: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19世纪上半期,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轮船航运业的发展
西方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中国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的出现: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知识点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1.陆上交通的发展
(1)公路交通的发展
①1908年,世界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福特T型汽车在美国装配成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③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了。
④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2)高速铁路的发展: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
2.海上交通的发展
(1)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2)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3)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4)中国造船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二、航空的发展
1.开端: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2.发展
1914年 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
1919年 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20世纪 上半期 飞机材质由布质或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20世纪70 年代开始 能搭载数百人的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直接影响 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经济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文明出行 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旅游发展 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国第一条地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
提示:(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建设。
(2)形式多样,发展迅速,形成布局合理的综合运输网。
(3)交通运输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4)科技创新成果突出。
(5)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主题 舟车之利——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观点论证
 大运河与唐宋国运
史料 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及宪宗时代,运河都能够把南方的物资大量输送到北方,以支持中央政权,满足国防的需要。因此,唐在安史之乱前武功显赫,国势强盛。此后到了北宋时代,运河大体上也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唐末及北宋末年,当运河因被切断而不能把南方物资大量运往北方的时候,唐宋帝国便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动摇而力量削弱,甚至于灭亡了。
——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探究] 评析史料中大运河与唐宋国运关系的观点。
提示:观点: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运河通塞影响唐宋国运兴衰)。
评析:这一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不全面。
运河通塞与唐宋的国运兴衰有因果关系。一方面,运河的畅通,促进了粮食等物资北运和南北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繁荣。另一方面,唐末藩镇割据和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的破坏,影响了运河的畅通,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严重危及了唐宋政权的稳定。
唐宋国运兴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运河的通塞只是其中之一。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积极改革,经济政策宽松,对外开放,开发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等,唐宋时期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的兴盛局面。唐宋政权衰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冲突的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严重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认识运河通塞与唐宋国运兴衰的关系。
 【史论形成】
1.认识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从交通角度,便捷交通通信、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2)从政治角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间的交融。
(3)从经济角度,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
(4)从思想文化角度,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科技文化的交流发展。
(5)从国防角度,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
2.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其对中国的掠夺。
【对点训练】
1.(2024·漳州模考)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而运道所经由之都会,亦骤增重要而日趋繁荣,扬州其最著者也。据此可知(  )
A.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
C.水域的连通解决了黄河泛滥问题
D.交通便利弥补了地域文化差异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交通、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等,这些都说明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实现的,且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黄河的泛滥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排除C项;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地域文化交流和统一性的增强,但是弥补地域文化差异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2024·重庆南开中学模拟)明清两代对大运河漕船的规格、数量以及维护都有具体的要求。如要求漕船要用材质良好的楠木、杉木制作,标准长度为16米左右。明代设立总督河道衙门,长官为总督河道,清代改称“河道总督”,是管理漕运河道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史实表明了(  )
A.清朝对南方的统治不断加强
B.政府维持漕运成本巨大
C.明清国家运输体系趋于完备
D.国家对东南财赋的重视
D [“漕船”是漕运粮食以供京师或军需的船,“明清两代”重视大运河漕船的规格……材质,设立专门的“河道”机构,体现了国家对大运河漕运的重视,结合所学,明清两代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国家的经济重心在东南一带,大运河贯通南北,便于将东南财赋输往北方,实现以南供北,故选D项;材料涉及明清两朝,而非只有清朝,且材料不是比较明清的差异,而是强调明清对大运河漕运重视的共性,排除A项;漕运成本主要通过漕运的经济投入来体现,材料涉及政府对漕船有具体要求,以及设置河道衙门管理河道,排除B项;运输体系应该由多个运输线路构成,材料只涉及大运河一条运输线,无法称为国家运输体系,排除C项。]
二、观点论证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
史料
项目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时间 1405—1433年(明朝前期、中期) 1492—1502年
人数 每次约2.7万人 最多1 000人
舰队性质 皇朝特遣船队 私人航海探险队
经费来源 国库支付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航海目的 宣扬国威、朝贡贸易 探险、掠夺贸易、寻找黄金和新殖民地
船队成员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扮演角色 和平外交使者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结果 终止 推动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
影响 促进东西方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但也给明朝带来沉重负担 殖民扩张与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国家与地区的贫穷与落后;加快封建主义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探究] 据表中所列项目提取2—3个要素,对表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严谨。)
提示:从经费来源、航海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结果的差异。
郑和下西洋的经费来源是国库支付,朝贡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所带来的收入无法支撑航海的庞大支出,当国家(政府)减少或停止经费支持时,郑和下西洋终止。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所以无法长久。而哥伦布航行,进行的是掠夺贸易,大肆抢夺黄金等贵金属和欧洲紧缺资源,巨额利润进一步刺激欧洲国家股份公司、私人和王室的投资,因此推动了欧洲航海事业的不断扩大,它顺应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客观需要,因此不断发展。
总之,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是导致“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
【史论形成】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相同 开创精神;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不同 目的 扬国威于海外,以朝贡贸易促进中外交流 东方寻金和开拓新市场
性质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 经济 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政治 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树立起中国人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殖民狂潮,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
【对点训练】
3.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C [根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说明他有海洋主权意识,C正确。]
4.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最初动机和设想,学术界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比较客观的说法是新航路开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共同造成的,单纯强调哪一种因素都是不准确的。不过,新航路开辟的有一点结果却超出了最初的这些“动机”和“设想”,具体表现在(  )
A.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 B.扩大了宗教传播范围
C.开通了一条新的商路 D.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D [新航路开辟有经济原因和宗教因素,结果促使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超出了最初的动机和设想,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故选D项。]
三、史学史法
研究世界近现代交通发展
史料一 世界上最初的两条铁路是从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分别于1825年和1830年开通。女演员弗朗丝(范妮)·金伯尔幼年时曾在第二条铁路开通的那一年搭乘过,她对那段旅程作了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因为他们曾用猎鸟做过试验)。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下图是美国发行的关于“人类首次飞行100周年”的纪念币。
美国“人类首次飞行100周年”1美元银质纪念币
——摘编自马天一《世界纪念币上的交通史》
史料三 洛杉矶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严重光化学污染事件的城市。洛杉矶盆地位于美国的西海岸,它既是一个有名的汽车城,也是有名的烟雾城。洛杉矶首次光化学烟雾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洛杉矶的800多万辆汽车是产生空气污染的最大元凶。洛杉矶的居民和游客饱尝这种烟雾之苦,它刺激眼睛、灼伤喉咙和肺部,引起胸闷,其影响对人体健康是长期的。有调查表明,在洛杉矶长大的儿童肺功能因此下降了10%—15%。据估计,洛杉矶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大约为100亿美元。
——摘编自刘希艳、高元伟、李丰主编《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创新示范精品教材:汽车文化》
[探究] (1)分别阐述每则史料对研究世界近现代交通发展的价值。
(2)综合上述史料,简述世界近现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3)除上述史料之外,研究世界近现代交通发展史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提示:(1)①史料一是近代火车搭乘者的描述(学者著作),可用于研究近代火车行驶的速度。
②史料二是美国发行的关于“人类首次飞行100周年”的纪念币,可用于研究人类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首次飞行的时间、第一架飞机的形状。
③史料三是教材对洛杉矶汽车污染情况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汽车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他表述符合材料,言之有理皆可。)
(2)影响:便利了民众出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推动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符合三则史料,言之有理皆可。)
(3)史料:小说;视频;传记;诗词;史书;歌谣;文献史料;图像;图画等。(其他表述符合材料言之有理皆可,不得与三则材料史料类型重合。)
【史论形成】 现代交通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1)现代交通的变迁使人群的流动和物流时间得以大幅度缩短,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生活效率。
(2)现代各种交通网络的配合使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影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全球各地人们的命运更加息息相关。
(3)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重大变化,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
(4)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区位影响很大,推动农业走向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向现代农业过渡。
(5)现代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工业布局,使工厂进一步摆脱对燃料、原料、市场的依赖,分工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工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6)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把全国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7)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迁,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同时在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点训练】
5.下边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0.91
1988 122 645 650 473 35 032 1 442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A [表格时间是“1978—1988年”,表格显示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客运量都大幅度上升,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人口的流动,故A项正确;当时交通方式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能体现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影响航空业的因素有多种,并不能确定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故D项错误。]
6.(2024·重庆部分学校联考)下表所示为20世纪以来公共交通管理领域的若干史实。表中信息集中反映了近现代交通管理发展的(  )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率先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
2014年2月起,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局逐步推行车对车通信(V2V)技术并制定相关法规
A.机械化 B.智能化
C.电气化 D.法制化
B [据表可知,交通信号灯及运载工具领域对自动控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运用,集中反映了交通管理领域的智能化,故选B项;机械化主要应用于生产领域,机器替代人力成为生产的动力,这与交通管理领域的方向不符,排除A项;电气化是属于动力能源的领域,与交通管理的方向也不符合,排除C项;法制化属于国家的政治管理领域的特点,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D项。]
考点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
1.(2022·浙江卷,11)读图阅史。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了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
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根据材料中出现的电车可知,坐电车反映了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①正确;图片中依然存在马车,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④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乘坐马车依然是主要出行方式,②错误;1909年电车数量并不能与马车相比,因此“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③。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2.(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D [由材料中“汽声”“马路”等信息可知,此种交通工具是汽车,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20世纪初传入中国,故D项正确;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排除A项;汽车是私人交通工具,排除B项;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不是汽车的传入,排除C项。]
3.(2020·浙江卷,10)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依据材料“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可得出这一交通工具是自行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故B正确;自行车又称脚踏车,并没有采取机械牵引,故A错误;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起步的应该是航运业、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故C错误;材料只是报道了“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并不能证明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故D错误。]
考点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4.(2023·浙江1月选考·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A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A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64年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C项;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5.(2012·海南卷,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A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随着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出现了汽车等新型的交通工具。新式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相对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相对消解了在郊区居住可能存在的生活和工作的不便,A项正确。]
素养提升练(四十二)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葫芦岛二模)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辏”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C [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可知,秦汉交通网以都城为中心。如此庞大的交通建设目的在于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故选C项;秦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交通建设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排除D项。]
2.(2024·广东江门调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修建了苏伊士运河,记载此事的铭文写到:“我(大流士一世)命令在流经埃及的尼罗河至通往波斯的大海之间修建这条运河,这条运河后来完全按照我的命令挖成了。船只经由这条运河可以由埃及到达波斯,一如我原来所想。”据此可推知,大流士一世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B.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推动不同习俗的交融
D.实现对埃及的和平征服
B [据材料“埃及……通往波斯”可知,被波斯征服后的埃及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大流士一世修建运河的主要目的是让船只可以从埃及到达波斯,主要目的是对埃及进行有效的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运河……一如我原来所想”可知,大流士一世的目的是修筑运河联通埃及与波斯,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运河的修建可以沟通埃及与波斯,带来不同习俗的交融,但这是大流士一世修建运河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C项;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修筑运河的前提是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武力征服,实现对埃及和平征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2024·广西柳州摸底)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唐朝时期(  )
A.构建长安为中心的运河交通网
B.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
C.水路运输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
D.社会发展得益于隋朝奠定的基础
B [根据材料信息“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运河交通是唐王朝的生命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故选B项;材料中“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水和准南官河最重要”可知,材料侧重运河对各地的沟通作用,不能说明以长安为中心,排除A项;唐朝的交通是水路和陆路并举,且题干并未将二者比较,所以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是主要交通形式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的交通是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未说社会发展得益于隋朝奠定的基础,排除D项。]
4.(2024·北京海淀区高三模考)2020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向公众开放。下边分别为隋唐时期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它们所起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
A.有利于保障都城物资供应
B.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
C.推动了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D.减轻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
A [“关中”与材料中“元朝时期的大运河”不符,排除B项;图片反映了经济中心南移,但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排除C项;保障北方都城物资供应,不可能减轻南方人民赋税负担,排除D项。]
5.(2024·江西部分学校10月联考,10)有学者说“明代漕运的历史就是一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漕运便成为朝廷都城赖以供给所在,而漕运的主要河道就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事实上是一条贡河,将贡品运输到北京。由此可知,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中心转移 B.外来物种扩种
C.经济政策改变 D.江南物产丰饶
A [据材料“漕运便成为朝廷都城赖以供给所在,而漕运的主要河道就是京杭大运河”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都城赖以供给所在,说明政治中心转移是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外来物种扩种、经济政策改变、江南物产丰饶均不是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B、C、D三项。]
6.(2023·山东青岛高三期末)伊利运河始建于1817年,从伊利湖东岸的水牛城,穿过摩和克谷地的山峡,到达哈得逊河上游的奥尔班尼,1825年10月25日通航。该运河的通航(  )
A.导致美国五大湖工业区走向衰落
B.使纽约市因转运业务而迅速崛起
C.使美国东西部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
D.推动了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该运河的通航将纽约和内陆连接起来,从而使纽约市因转运业务而迅速崛起,B项正确;该运河的通航应该有利于促进五大湖工业区的发展,排除A项;该运河连接的不是美国东西部地区,排除C项;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运河开通之前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4·浙江宁波一模)下表为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天数。1860年相对于1820年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得益于(  )
城市 1820年(a) 1860年(b) 缩短时间(a-b)
亚历山大 53 10 43
开普敦(南非) 77 39 38
加尔各答 (印度) 154 39 115
香港 141 54 87
纽约 32 13 19
A.新航路的开辟 B.蒸汽船的改进
C.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电话的问世
B [据所学可知,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时间缩短说明效率提高,1820年到1860年,提高效率的可能条件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这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船的发明和改进,故选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使世界各地到伦敦成为可能,但新航路在15世纪已经开辟,不能成为1860年与1820年相比较的优势,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开通的时间是1869年,晚于材料中1860年的时间,排除C项;据表格数据可知,用来计量时间缩短的单位是“天”,电话的信息传递速度是按小时或者分钟来计量的,与材料数据不符,并且电话问世的时间是1876年,排除D项。]
8.(2024·江西名校联盟8月入学摸底)观察下面这张晚清贵族出行照片,这张照片反映了晚清(  )
A.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 B.新旧并存的时代习俗
C.欧化生活方式的蔓延 D.城市交通的全面改善
B [据图片可知,长袍马褂与新式交通工具的交融,反映了新旧并存的时代习俗,故选B项;近代中国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只能在上层社会的使用,不能体现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欧化生活方式的存在,不能体现“蔓延”这一特征,排除C项;城市交通的全面改善的表现应该是服务于大众的,图片中的汽车只是个别现象,不能反映城市交通的全面改善,排除D项。]
9.二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
B [高速公路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由城市中心往返郊区,这是城郊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乡村的环境更加优美,污染更少,与购物中心设置在城郊无关,排除;C项与购物中心设置在城郊无关,排除;二战后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人口较多,排除D项。]
10.(2023·山西晋中月考)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出现在上海英租界。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助红绿灯、触摸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接连出现,以保证道路的顺畅。由此可知,科技进步(  )
A.遏制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
B.彻底改善了城市交通的面貌
C.消除了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
D.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D [根据材料可知,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有助于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方式,即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4·海南全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然而,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阶段表
朝代 发展阶段 漕运中心 主要运道 漕运量 (单位:万石)
平均量 最高年份
秦汉 关东之漕 长安、洛阳 渭河、漕渠、 黄河、汴渠 480 600
魏晋 隋唐 从关东之漕 到江淮之漕 长安、洛阳 漕渠、黄河、 汴河、江南 运河 200—300 400
两宋 江淮之漕 开封、杭州 汴渠、江南 运河 600 700
元明清 江南之漕 北京 京杭运河 300—400 675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
发展的几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意义。
答案 (1)特点:漕运体系多以都城为中心展开;漕运体系呈南移趋势;与大运河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运道由以东西向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南北向为主;不同阶段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
因素:政治中心的变化;经济中心的转移。
(2)意义: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保障财政供给;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带动漕运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为后世水利交通发展提供借鉴。
12.1869年11月,位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成功通航。直至今天,它依然是世界上重要的运输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不完的故事——苏伊士运河
材料一 苏伊士运河的历史
材料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一组材料
甲 乙
漫画家笔下的英法争夺 注:漫画家以“Bitter Lake”(苦湖)和“Blood Red Sea”(血海)来描述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情况,还将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以骷髅头的形式呈现。 1870—1895年苏伊士运河 的运输状况 年份船(艘)货物(吨)1870486436 609187514942 009 98418802 0263 037 42218853 6246 335 75318903 3896 890 09418953 4348 448 383
——[美]丹尼儿·黑德里克《帝国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以一个新的时间尺度重新划分苏伊士运河的发展史,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2)材料二中甲、乙对苏伊士运河历史影响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3)苏伊士运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生活在19世纪末的埃及普通民众会怎么看待这条运河?请加以说明。
答案 (1)开凿期(1859—1869年):埃法两国合资开凿苏伊士运河;英法争夺期(1875—1882年):英法两国为争夺运河控制权展开激烈争夺;英国控制期(1882—1956年):英国控制运河的通行权;埃及控制期(1956年至今):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开启了运河的新时代。
(2)不矛盾。甲、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运河的历史影响。甲:从列强对运河控制权争夺给埃及人民造成灾难的角度作答;乙:从运河对世界航运事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角度作答。(如回答“矛盾”,言之有理即可)
(3)从运河使埃及人见证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开拓思想和文明进化的角度作答。从运河见证了列强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是埃及人民的血泪河的角度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