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讲 医疗与公共卫生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3讲 医疗与公共卫生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3讲 医疗与公共卫生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3·浙江6月选考·9·农村合作医疗 2021·重庆卷·6·中国古代疫病与中医的发展 2021·辽宁卷·15·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2020·天津卷·4·疫病及防治 2020·海南卷·8·疫病及防治 1.“一个时序”:把握疫病与医疗的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 2.“两个核心”:疾病与医疗 3.“四个重点”:疾病流行史;中医药发展史;医疗体系建立史;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关系
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历史上的疫病
1.表现
(1)天花:席卷古埃及时期的尼罗河沿岸;肆虐18世纪的欧洲;在中国清朝初年传播。
(2)鼠疫:6世纪时,在地中海沿岸爆发;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
2.影响
(1)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强烈致病性疫病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2)影响生产活动: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甚至发生严重饥荒。
(3)导致政治、经济变动:鼠疫爆发,使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土崩瓦解;中国明末鼠疫横行;17世纪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这些疫病给历史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知识拓展】 黑死病与文艺复兴
黑死病对文艺复兴运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黑死病爆发在14世纪的欧洲,客观上成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助推剂和催化剂。黑死病促使人们去追求现实生活,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推动人们冲破了教会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创造了条件。
3.防治
时期 措施
重视公 共卫生 古代 中国 ①不少地方官在任期内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②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古代 罗马 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进行疫 病防治 东晋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明朝 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防治天花,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建立救 治机构 古代 中国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收治病人
古代 罗马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近代医 学进步 18世纪 晚期 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降低天花发病率
19世纪 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1928年 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朝代 成就
战国时期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①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②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 ①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②《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朝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方针;中医典籍的整理,秘方验方的挖掘,中成药剂的开发;2015年,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概念阐释】 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发展
(1)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3)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4)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西医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
具体表现
西式医 院建立 ①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 校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 方措施 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内容)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基本医疗卫 生体系建立 20世纪中期以来,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公共疾病防控 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
公共卫生监督 取得很大进展 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工作
2.医疗服务体系
(1)世界: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2)中国: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3.药品供应体系
(1)措施: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2)作用: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4.医疗保障体系
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许多西方国家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中国 ①到20世纪60年代,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概念阐释】 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影响)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世界 ①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②重视防疫工作,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 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
中国 ①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世界
①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视公共卫生的建设,推广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并影响到乡村。
②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③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2)中国: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实现身心幸福。
主题一 以史为鉴——历史上的疫病与防治
提炼信息
古代历史上的疫病及防治
史料一 古罗马……曾发生过多次瘟疫……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
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史料二 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民间社会力量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古罗马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府防疫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提示:(1)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重神学,轻科学。
(2)特点: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手段多样,多管齐下;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防疫和救灾相结合。
影响: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
【史论形成】 
1.古代社会疫病流传的影响因素
(1)社会的政治局势:一般情况下,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疫病流行会有所缓解,反之亦然。
(2)战争的推波助澜:战争对疫病流行往往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疫病的流行可直接发生在人口密集、精神紧张、卫生条件极差的军营中,极大影响军队的战斗力甚至战争的结局。
(3)地理环境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干旱而寒冷的地区较少发生大规模疫病;湿润而温暖的地区易使多种病原体、中间宿主、媒介生物滋生。
(4)交通条件的制约:交通发达地区的疫病传播速度更快,感染人数更多。
(5)自然灾害的破坏:水旱灾害、蝗灾、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往往可增加疫病流行的机会。
(6)落后的社会习俗:如尝便问疾、送葬及求神逐鬼使疫病流行中缺乏必要的隔离措施。水葬、浅埋、弃尸荒野等不正确的尸体处理造成了传染源的扩散,促进了疫病的传播。
2.中国古代预防疫病的思想和经验
(1)隔离治疗,阻断传染。疠所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场所。
(2)巡视散药,赐棺埋瘗。未感染者送药预防,一旦死亡,政府免费制棺深埋,以防疫病的进一步扩散。
(3)开仓放粮,减免租税。这样避免了饥民大量涌入城市,既便于赈灾,又起到了预防疫病发生的作用。
(4)颁布医方,群防群治。在村口要路立牌晓示或编撰一些简单的强体避疫的药方引导群众运用,增强机体抵抗力,控制疫病蔓延,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对点训练】
1.(2023·浙江四校联考)瘟疫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等级观念,也冲击了现实中的等级制度。瘟疫造成人口大量减少……雇主不得不用提高工资方式来招募劳动力,这样一来,不仅构成了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使农民与封建主之间的依附关系向货币关系转化,从而加速了庄园经济的衰落与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黑死病客观上促进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B.这场瘟疫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性
C.庄园经济的衰落与瓦解导致了西欧城市的兴起
D.黑死病的流行促进了西欧农奴制的解体
C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瘟疫……等级制度”说明瘟疫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秩序和人生观念的反思,即黑死病客观地为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教会在瘟疫期间无法有效地拯救信徒的生命,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民与封建主……衰落与瓦解”说明黑死病的流行使劳动力短缺,农民地位上升,农奴制逐渐瓦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24·福建福州一模)下图是《大瘟疫与人类之战》一书的目录摘编。据此可推,该书的主旨是(  )
                  
A.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科学进步终结了疫病传播
C.传染病的流行难以控制
D.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
D [据材料可知,《大瘟疫与人类之战》一书,罗列科学对抗瘟疫、疫苗利弊、重视流感、利用抗生素和积极心态对抗瘟疫等目录,反映出该书旨在强调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与“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不符,排除A项;“终结”说法错误,排除B项;“难以控制”说法错误,传染病的流行可以通过科学、疫苗等控制,排除C项。]
主题二 中西结合——中医学成就与西医的传播
观点论证
中医学成就与西医的传播
史料一 《本草纲目》的部分插图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 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 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 000余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史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西医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
途径与反响》
[探究]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示:(1)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
(2)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史论形成】 
1.古代中国中医学特征
(1)历史悠久,理论成熟。自先秦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相继问世,我国的中医学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
(2)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等多方面,还有中医养生和中医保健等内容。
(3)整体观念,辩证施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密切关联,即天人合一,同时主张辩证施治,根据辩证结果、确定治疗方法。
(4)典籍浩繁,数量众多。自秦汉到明清,中医典籍数不胜数、汗牛充栋,既有民间个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药典等。
(5)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古代中国中医学取得巨大成就,是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后来中国中医走向世界,广受许多国家的青睐和重视。
2.近代中西医融合汇通的特点
(1)在既无政府支持又无西医配合协调下,被迫靠中医界自身自发的单方面努力,举步维艰。
(2)中医和西医是研究同一目标的两个不同体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3)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渗透,既要保持传统特色,又要科学化、现代化。
(4)中西医汇通派的努力拼搏,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中医学术的科学性,为中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西医结合架起了桥梁。
(5)近代中国中西医融合汇通的历程体现了中西医界人士的拳拳报国之心,彰显了其在半殖民地社会下为救国救民而不懈探索的精神。
【对点训练】
1.(2024·湖北“宜荆荆恩”起点考)下表为有关唐代医疗情况的相关记录(部分),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
出处 相关记录
吕颂《为张侍郎乞入觐表》 管区内“素多瘴疠”,又“绝无医人,素乏药物,深入穷谷,无处市求,任重命轻,何可言疾。”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通州之地,“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李德裕《与姚谏议书三首》 “自十月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
A.民众的卫生意识普遍淡薄
B.政府轻视医疗人才的培养
C.地方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
D.常年战乱使生存环境恶化
C [据材料“绝无医人,素乏药物”“地无医巫,药石万里”“药物陈,又无医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地方发生重大灾疫的话,地方一般缺医少药,反映了地方缺乏充足的医疗资源,故选C项;材料是医学记录,没有涉及民众卫生意识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元稹等人是唐代文学家或者官员,材料也多是私人著述,不代表官方态度,看不出政府在培养医疗人才上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药物陈,又无医人”体现了医生和药物较少,并未说明国家战乱和生存环境的问题,排除D项。]
2.《西洋药书》是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讲法国传教士白晋等编著,书中介绍了金鸡纳霜(治疗疟疾药物)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录了金鸡纳霜等药物。由此表明《西洋药书》(  )
A.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B.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C.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D.推动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B [中国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收录了金鸡纳霜等《西洋药书》中介绍的药物,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故选B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排除A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排除C项;材料只是收录了金鸡纳霜等西药,不涉及推动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D项。]
主题三 生命防线——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价值引领
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生活
史料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探究] 据史料,分析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主要措施有哪些方面。
提示:整顿城乡环境,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治理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卫生;实施农村供水安全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村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
【史论形成】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很多疫病得到控制或治疗,人们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普遍开展,并影响到乡村,使其公共卫生条件和个人卫生习惯有很大改观。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讲卫生成了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精神卫生和心灵健康也得到了注重。
(4)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事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持,推动效益的整合和利益的扩大化,进而会推动经济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
(5)对人类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缺乏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相关约束,医疗卫生事业可能出现很多的负面问题。
【对点训练】
1.(2023·福建龙岩三模)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特别是将国产新冠肺炎治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C [据材料“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可知,我国在建设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注重降低新药价格,扩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降低百姓看病买药的负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故选C项;医疗卫生互助体系只针对保障职工的大病医疗需求,不具有医疗保障的普遍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强调降低药品的购买成本和扩大普惠范围,主要以党和政府作为阐释对象,排除B项;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只是逐渐扩大了医疗保障的普惠范围,排除D项。]
2.下边是1952年张文新创作的宣传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作品(  )
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方式
C.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
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
A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创作的这幅宣传画主要内容是宣传“防疫”知识,这有利于民众提高和普及卫生观念,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群众动员方式是在1952年开创的,B项错误;该作品没有体现现代主义变形、夸张、怪诞等特点,C项错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D项错误。]
考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1.(2021·重庆卷,6)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C [由材料信息“公元3世纪,张仲景《伤寒论》问世”“明末清代产生温病学说”可知中医理论的创新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明中后期疫病流行频次增加的时候,说明疫病高发期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故选C项;“不断上升趋势”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明清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清以后疫病流行频次显著下降,说明二者不是正比关系,排除B项;图表信息中无法体现出明清温病学说和《伤寒论》之间的关系,且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
2.(2020·天津卷,4)1910—1911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公报》对鼠疫相关事项的宣传和开设专栏宣传防疫知识的做法,有利于推动民众形成预防鼠疫、加强公共卫生的思想观念,因此报刊宣传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
3.(2020·海南卷,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B [据材料“出现了‘微生物’等词”“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可知,《大公报》介绍近代西方的卫生学知识,大力宣传科学的健康卫生观,这表明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故选B项;“根本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排除C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考点二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4.(2023·浙江6月选考,9)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序幕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
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
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据材料“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参合率达到91.5%”“建立……制度”说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故①正确;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时间是1956年底,故②错误;“1991年国务院启动……改革”“2003年国务院……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故③正确;“健全”说法过于绝对,故④错误。故选A项。]
5.(2021·辽宁卷,15)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A [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全球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故选A项;B项中的“阻止了”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反映了国际卫生大会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D项中的“始终”说法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不符,而且材料也未体现“以欧洲国家为主体”,排除。]
素养提升练(四十三)
一、选择题
1.(2023·安徽“五校联盟”联考)甲骨文中记载:“己巳卜,兄(同‘兇’),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叀小羊(向鬼神祭祀)。”据材料可知,殷商时期(  )
A.防控疫情的应对措施科学理性
B.占卜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
C.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
D.中医理论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
C [据材料甲骨文中记载“贞其燎于盟室(用嘉草、莽草熏燎等办法防控病毒)”可知,殷商时期已经初步具有消毒隔离的防疫意识,故选C项。]
2.(2024·吉林松原检测)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  )
《吕氏春秋·季春纪》 “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黄帝内经》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
东汉张仲景 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
隋代巢元方 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
明末吴有性(又可) 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
A.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
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
C.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
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C [依据表格信息“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等可知,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故C项正确。]
3.(2024·河北唐山一模)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了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由此可见(  )
A.历史发展存在必然性
B.英雄人物决定历史命运
C.历史具有不可预测性
D.偶发事件影响历史进程
D [雅典突然爆发了严重的鼠疫是一个偶然事件,结果却影响到了雅典政治的走向,故选D项;突然爆发的严重鼠疫,体现的是偶然性,排除A项;英雄人物对历史命运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并没有决定作用,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由于其局限必然走向衰落,严重的鼠疫才是不可预测的,排除C项。]
4.(2023·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三阶段练习)下面图1、图2分别为(唐)敦煌莫高窟159窟的僧侣刷牙图和成都出土的唐代骨质牙刷柄图。这两则史料说明唐代社会已注意到(  )
A.文化政策对中西交流的贡献
B.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
C.民众生存条件改善的必要性
D.佛教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B [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唐朝在刷牙方面已有记载、描述,说明此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B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个人卫生,而不是民众生存条件的改善与否,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佛教对传统习俗的影响,D项错误。]
5.(2024·抚顺高三模考)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D [宋代政府在发生疫情时,主动帮助疫区和灾民,这说明宋代政府有较为强烈的爱民意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D正确。]
6.(2023·山东二模)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1918年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
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
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从美国开始出现流感瘟疫,并随美军传播到欧洲等地,然后变异的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化加速病毒传播,并不是全球化使瘟疫发生,C项正确,排除B项;从材料看“西班牙流感”命名与政治目的无关,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交战双方实力的较量,瘟疫只是迫使战争提前结束的一个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河北邯郸二模)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表明(  )
A.德意志率先进行济贫制度的尝试
B.工业革命成为贫富分化的主要因素
C.工人运动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催化剂
D.德意志具有实行社会保障的优良传统
D [社会保障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题以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作为切入点,考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德意志的统一时间是1871年和统一过程中由普鲁士王国主导,因此,题干中普鲁士的社会保障措施为未来德意志统一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D正确;率先建立济贫制度的是英国,排除A项;B、C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与社会保障的内容不符,排除。]
8.(2024·广西北海一模)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
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
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
B [据材料“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医的传入推动中国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故选B项;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西医的传入会给中医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并没有严重阻碍中医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西医的传入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大城市中,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医无法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排除D项。]
9.(2024·江苏盐城期中)下图是1906年《时事画报》登载的题为《何不讲求卫生》的舞狮图,图中按语为:“迎神舞狮之所,祓除不祥,此乡愚为,为有识者所哂。西人谓时疫由于地方不洁、华人不讲究卫生所致,殆近理哉。”该画的创作寓意是(  )
A.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B.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
C.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D.破除迷信提倡文明新风
D [据材料“迎神舞狮之所,……殆近理哉”可知,按语的意思是指有识之士嘲笑用舞狮清除不祥的举动,西方人指出疫情是因为中国人不讲卫生导致,由此可得要破除迷信,提倡讲卫生的好习惯,故选D项;《何不讲求卫生》的舞狮图是对舞狮行为和不讲卫生行为的嘲笑,与唤起国人救亡图存意识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两层意思,一为反对迷信行为,二为要注意卫生,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仅部分体现了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舞狮驱邪这一行为的批评,而非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排除C项。]
10.(2023·山东泰安高三上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
A.源于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
B.推动了国民卫生观念的普及
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精神
D.主要在知识阶层传播
C [据材料“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可知,国内知识阶层以书刊、广告、教材等作为传播媒介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故选C项;“卫生”一词的流行,源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近代化的生活习俗传入对中国传统观念产生的冲击和反应,而非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排除A项;据材料“讲求卫生、强身救国”可知,主旨是通过生活习俗的文明卫生以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而非推动卫生观念的普及,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广告词面向的是广大民众,且传播范围广,主要在知识阶层传播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汉末年瘟疫
材料一
材料来源 材料内容
现藏嘉定明止堂字砖博物馆 河南许昌出土东汉墓室门口的“方相氏驱鬼逐疫砖”(方相氏,旧时民间信仰的神祇,为驱疫避邪的神)。
《后汉书·孝灵帝纪》《后汉书·献帝纪》 ①(建宁四年171年)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②(熹平二年173年)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③(光和二年179年)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④(光和五年182年)二月,大疫。 ⑤(中平二年185年)二年春正月,大疫。 ⑥(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是岁大疫。
注:《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时期史学家。
材料二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干)、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时俱逝,痛可言那?(徐、陈、应、刘与孔融、王粲、阮瑀同为建安文学七子,其中5人同一年死于瘟疫。)
——曹丕《与吴质书》
材料三 张仲景写《伤寒论》的背景
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196—220年)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伤寒论·序》
材料四 东汉晚期,疫疠之灾造成的痛苦与不安弥漫整个社会,僧侣能够适时提供治身心的佛法,故能勃然而兴。
——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
(1)《后汉书》属于何种体裁的史书?该史书体裁的首创者是谁?材料中“建宁”“熹平”“光和”“建安”属于何种纪年方式?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瘟疫对东汉社会的影响。
(3)据以上材料是否可以得出东汉末年瘟疫频发并产生重大危害的结论?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史料价值和理由。
答案 (1)体裁:纪传体。
创立:司马迁。纪年方式:年号纪年。
(2)人口减少;社会经济、文化受到影响;改变人们的精神信仰,佛教流行;促进东汉医学发展。
(3)是。方相氏驱鬼逐疫砖为考古资料;《与吴质书》《伤寒论》为文字史料,是当时人的通信、著作,可以采信;《后汉书》为南朝时期的历史著作,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为学者对东汉晚期疾病研究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选择考古材料、当时人的文献材料及后世研究文献,可以起到相互印证作用。
12.(2024·广东茂名五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材料
近代 (1)1842年,美国人派克在广州建立了眼科医院。 (2)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此前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人把持。 (3)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总军医处成立,出现了医疗卫生制度的专业化设计。 (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边区卫生机构出现制度化倾向。 (5)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建立了阶梯救治和医疗后送制度。解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制度分工更加细化。
现代 (6)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 (7)2003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到2010年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8)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9)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
——据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论题:政府的支持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阐述: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逐渐收回部分主权。1929年,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大大提高了中国卫生安全,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政府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大大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大大推动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为抗战胜利奠定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颁布一系列法规法律,推动医疗卫生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2017年,中央政府将城乡医保合并,使医学成果普惠平等,极大地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健康要求,推动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
小结: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民生福祉。政府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通过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建立平稳、高效的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国民健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