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4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4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023·全国乙卷·30·新中国艺术创作 2022·全国甲卷·24·老子的政治思想 2022·山东卷·1·法家思想的特点 2022·广东卷·4·儒学复兴 2022·湖南卷·1·百家争鸣 2022·湖南卷·6·西学东渐 2020·全国Ⅰ卷·28·西学传播 1.“一个脉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的发展历程 2.“两大影响”:传入: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外传: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3.“四个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和而不同 4.“五大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知识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华夏族壮大,初步形成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秦汉时期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崇法家学说。
(2)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至唐: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的同时也得到创新与发展。
5.宋元时期
(1)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其他: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思想出现,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君主专制禁锢中华文化发展。
7.近代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图解历史】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 举例
重视以人为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民本思想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孟子提出“仁政”说。 ④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 ②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②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有家国情怀的体现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 ③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主张和而不同 ①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知识拓展】 “民本”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君舟民水”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即人民是国家主人。明清之际,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进步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品格独特。
(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4)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家国情怀】 儒家入世精神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注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1)历程
①两汉之际,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其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建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③思想观念: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古代 ①表现:明末,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②影响:徐光启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欧洲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近代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③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维新运动的展开。 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⑤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思想。 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图解历史】 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亚洲
汉字 朝鲜、日本、越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儒学 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 制度 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推行中央集权制,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律令、历法等,深受唐文化影响
其他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移民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欧洲
(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图解历史】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主题一 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一、获取解读信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史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精神营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及西域文化等。
——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史料二 “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引《周礼》等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
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变化。
提示:(1)内涵: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特点:具有延续性、凝聚性与包容性。
(2)内涵: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君主应该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变化:从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变为服务于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重要思想武器。
【史论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1)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尚贤、自强不息等。《周易》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
(2)内在修养:重视道德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3)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4)人文精神: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理念,形神皆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
【对点训练】
1.(2024·潍坊北海中学月考)《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C [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C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B项错误;以民为本与“天人合一”学说不符,D项错误。]
2.(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一模)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提倡个性自由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B [据材料“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阳明强调天理本来就在人的心中,所以需要通过主动遏制内心私欲,恢复人的内在良知就可以成圣成贤,突出强调人们对追求内在良知的能动性,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天理对人性的扼杀,与“个性自由”相矛盾,排除A项;王阳明的心学本质上依然属于儒学的范畴,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根本出发点,排除C项;朱熹的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
二、历史解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史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史料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探究] (1)据史料一,分析作者屈原身上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2)据史料二,归纳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提示:(1)忧国忧民,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浩然正气。
(2)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史论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意义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⑥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
【对点训练】
3.(2024·江苏淮安五校联盟调研)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
A.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B.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
D [据材料中“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邹衍以五德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可知,这些思想将自然界与人事变化、王朝更替、伦理道德等联系起来,并希望探索出相关规律,故选D项;“思想分化”侧重争鸣、差异,与材料中史墨、邹衍、思孟学派都在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相悖,排除A项;“保民”侧重统治者应关爱百姓,与材料中思想家探索自然与人类关系相悖,排除B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排除C项。]
4.(2024·上饶一模)清初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指出:“不耕无以为养,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清代学者焦循在《里堂家训》中提到:“学者以治生为要,一切不善,多由于贫。”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从中可以看出清代的家训(  )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冲击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C [材料所列的家训分别强调耕种、治生对治学的重要性,即生活富足才能治学读书,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可知这是经世致用理念的表现,C项正确;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是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排除A项;追求富足的生活,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与工商皆本思想一致,排除B项;家训无法起改变传统社会结构的作用,排除D项。]
主题二 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及世界影响
一、观点论证
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史料一 利玛窦简介:
1583年,进入中国传教。
1601年,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
1607年,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正式出版。
同时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
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儒服画象
史料二 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
[探究] 从史料一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史料一、二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结论: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带来了西方的地理、数学等知识,并推动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开放胸怀;西学在中国传播中对中学的借鉴。
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
理由: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
【史论形成】 
1.明清“东学西渐”与近代“西学东渐”异同点
(1)相同点:均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都是学习对方的先进科技与优秀思想文化。
(2)不同点
①主导者不同:东学西渐的主导者是中国(中国国力强盛),西学东渐主导者是西方各国(西方各国国力强盛)。
②时间不同:东学西渐主要是古代,西学东渐主要是近现代。
③内容不同:东学西渐主要传播中国思想与文化;西学东渐主要是传播近代欧洲器物(技术)、制度与思想。
2.“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历史启示
(1)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之一。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推动各自的发展。
(2)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不同地区、民族文化应“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3)落后就要挨打,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4)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自古就有,且是否占主导地位与国家的兴盛相关。
【对点训练】
1.“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中的这一记载,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华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
B.加强中日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C.加强贸易往来以促进经济发展
D.传播日本文化以实现共同发展
A [根据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当时日本认识到中国文化制度的先进,派遣唐使到中国访问学习,目的是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主要是引进先进文化,促进本国发展,而不是与中国加强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双方进行贸易往来,排除C项;传播日本文化以实现共同发展与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相矛盾,排除D项。]
2.(2024·运城月考)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
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
B.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D [依据材料“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知,清朝幼童留学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要学习中国的儒家经典,这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项正确;A项不符合“仍兼讲中学”的内容,排除;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兼讲中学”,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不是中西文化的融合,C项错误。]
二、价值引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史料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作品
1658年 意大利 卫匡国 (传教士) 《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易经》及其卦图)
1687年 比利时 柏应理 (汉学家) 《大学》《中庸》《论语》
1689— 1759年 法国(传 教士) 宋君荣 《诗经》《书经》《礼记》《易经》
1788— 1832年 法国(汉 学家) 雷慕沙 《中庸》(1817)《玉娇梨》(1826)《法显撰佛国记》
1797— 1873年 法国 儒莲(汉 学家) 《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探究]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外传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7—18 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让欧洲启蒙思想者们眼界大开,他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教蒙昧和封建王权的决心。如儒家倡导的尊重个人价值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契合。中国的科举制度,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对欧洲影响至深。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废除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史论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中华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等辐射传播,影响了肘腋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中华文化不仅惠及东亚文化圈,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化也影响甚巨。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
(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理念和思路,启发人们用中国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去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
【对点训练】
3.(2024·北京朝阳区检测)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B [根据材料可知,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被中国文化吸收借鉴再创辉煌后回馈世界,这一现象推动了文明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A、C两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强调的是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一模)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下列能体现“达到高峰”的史实是(  )
A.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
B.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C.贵族和庄园领主豢养大批武士
D.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
B [据材料“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唐代达到高峰”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起止时间是618年至907年,646年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故选B项;秦汉之际,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排除A项;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排除C项;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排除D项。]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B [题干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根据材料“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可知,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实行法治,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D项。]
2.(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
3.(2022·湖南卷,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 [材料反映了百家学派的起源和流传分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体现了当时诸侯战争频繁,政治局面混乱,礼崩乐坏的现象加深,即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促进了政治统一”的说法夸大了材料现象的作用,排除A项;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排除B项;文化的扩展和交流并不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4.(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外儒内法 D.崇德重法
A [根据材料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可见,田齐法家思想的特点是礼法结合,即尚法存礼,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到“敬天”,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西汉时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崇德”,排除D项。]
考点二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及世界影响
5.(2023·全国乙卷,30)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A [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这部动画电影被认为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2022·湖南卷,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C [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0·全国Ⅰ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 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C [1876年正处于洋务运动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这一时期近代企业在中国兴办,近代科技在中国有较大的需求。《格致汇编》开设的“互相问答”栏目反映了西方科技在中国受到较大关注,这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当时兴办实业的需要,故C项正确;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有关科技知识的问题占大多数,这说明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新思想,且1876年维新思想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对科技的需求,但不能体现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思潮,故D项错误。]
素养提升练(四十四)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出现一定的人物形象。如图所示,西周中期以前,人物周身添加了大量的神秘纹样,表现为一种夸张且神秘威严的形式。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没有了之前的狞厉,逐渐表现出写实主义风格。这一转变反映了商周时期(  )
A.民本观念逐渐地成为主流
B.人与自然关系愈发消极
C.理性的思想因素有所增长
D.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尖锐
C [根据材料信息,如图人头銎内钺是一种具有权杖性质的仪仗用器,是杀伐权力的象征,其添加的神秘纹样意在渲染权威和武力,西周中期以后,逐渐礼崩乐坏,青铜器逐渐回归人的本位,如图画像铜壶,人物刻画表现出写实风格,人物更加真实、形象,这是理性的象征,故选C项;民本观念萌芽于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商周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战胜自然的能力在提高,人与自然关系是愈发主动积极的,排除B项;青铜器人物形象的变化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不能由此推断社会矛盾逐渐尖锐,排除D项。]
2.(2024·广西北海一模)天命观贯穿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期它以神灵崇拜“帝”为表现形式,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渐转为“以德配天”。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王权神秘色彩加强 B.人文理念逐渐凸显
C.天命观念渐趋衰落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B [据材料“殷商时期它以神灵崇拜‘帝’为表现形式”可知,殷商时期的天命观以神灵崇拜“帝”为主,而西周时期的天命观则强调“以德配天”,这说明西周时期的天命观强调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理念的逐渐凸显,故选B项;材料强调“以德配天”实质上是在强调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反映的是王权神秘色彩的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天命观念的变化,而不是衰落,“以德配天”是天命观的发展,排除C项;华夏认同观念是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思想,形成共同一致的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没有体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
3.(2024·辽宁丹东阶段测试)《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尚书·召诰》载:“王(周成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体现出西周治国思想(  )
A.摆脱了神权统治色彩
B.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
C.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
D.吸收了儒家政治理念
C [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不可不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礼记·表记》中记载殷人尊崇鬼神,统治者率民奉鬼神,重鬼神而轻礼仪,重刑罚而轻奖赏,《尚书·召诰》中记载君王应当尊敬并遵循德行,要以殷商为鉴,因为他们不敬德,不施行德治,致使国运早早丧失,这体现了西周统治者认识到德治的重要性,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意识,故选C项;早期政治制度神权色彩浓厚,西周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既体现以民为本又体现神权色彩,排除A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材料中西周的德治思想“不可不敬德”并没有摒弃原始民主传统,排除B项;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2024·江西联考)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利”所蔽而已,人生在世最高的理想境界即“人道”,而“人道”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乐而不乱,复而不厌”,所以要“陶冶而成之”。由此可知,董仲舒(  )
A.重视人的道德伦理教化
B.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C.强调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D.主张抑制人的正常需求
A [由材料“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利’所蔽”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非善非恶,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义”的倾向,但是容易被利欲所污染,因此要强化人的伦理道德教化,故选A项;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可知,董仲舒并不认为人性是“恶”的,排除B项;由材料“陶冶而成之”可知董仲舒主张陶冶人性而非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项;“人道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可知强调人的自主与能动,并未抑制人的正常需求,排除D项。]
5.(2024·浙江宁波一模,4)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
A.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
B.佛教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改造
C.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D.中国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增强
C [据材料“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并赐名为保国寺”可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完成中国化,且唐朝武宗灭佛,对佛教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后僖宗重建体现了佛教尚有一定影响力,体现了国家政策对佛教发展有一定影响,也反映了佛教融入中国的过程较为曲折,故选C项;唐朝时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但武宗灭佛等与佛教的本土化无关,且东汉时佛教尚未完成本土化,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了儒、道的思想,但材料信息与儒家文化无关,且“改造”说法错误,其只是拿儒家文化改造佛教思想,并非拿佛教思想改造儒家文化,排除B项;佛教是外来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并非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排除D项。]
6.(2024·云南师大附中模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墨家“行禹道”“用夏政”,道家以伏羲和神农氏为理论源泉,至稷下学派则以“黄帝为祖,老子为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神话传说真实可信 B.诸子百家互相借鉴
C.农耕文明凸显权威 D.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C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诸子百家都强调追溯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和三皇五帝的治国理念,这些人物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阶段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凸显了农耕文明的权威,故选C项;神话传说存在记忆模糊和主观臆想的内容,可信度较低,需要反复甄别,排除A项;材料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和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体现了诸子百家之间的相互争辩,排除B项;民本思想主要强调爱惜民力,统治者关心民生,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
7.(2024·山东济宁模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可知,古代家训体现了(  )
内容 出处
“倍须谦恭退让,不得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司,侵陵小民,使为乡人此厌苦。” (北宋)司马光《与侄书》
“汝在郡,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南宋)胡安国《与子寅书》
“判司比唐时,尤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 (南宋)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
A.淡泊名利的道德修养
B.由孝而忠的政治伦理
C.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
D.笃实力行的理学精神
C [根据材料“不得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司,侵陵小民,使为乡人此厌苦”,可知司马光希望族人不得违反法律,欺压百姓,“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说明胡安国希望族人能够认真勤勉,认真为百姓办事,“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说明陆游希望子龙能够为百姓踏实做事,不负职责,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关心百姓的人文关怀,故C项正确;胡安国主要强调的是勤勉,与道德无关,排除A项;三则材料主要都体现的是关心百姓的利益,与忠孝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主要告诫族人不能欺凌百姓,与笃实力行的实践精神无关,排除D项。]
8.(2023·山东潍坊10月检测)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据此可知,传统音乐(  )
A.重视道德教化 B.强调等级秩序
C.突出审美教育 D.凸显个性修养
A [由材料“侧隐而爱人”“方正而好义”“乐善而好施”“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体现出“仁、义、德、礼”,说明传统音乐注重道德教化,故选A项;礼乐制度强调等级划分,能够体现出等级秩序,但材料仅只提及礼乐制中的传统音乐,无法体现出等级性,排除B项;传统音乐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但是材料强调传统音乐中“仁、义、德、礼”的道德教化,排除C项;材料中凸显出的“仁、义、德、礼”是做人的原则,不是个性修养,排除D项。]
9.(2024·嘉兴高三质检)“可以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南宋、南明时代的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论者(  )
A.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B.指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近代历史舞台
C.消弭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间的差异
D.夸大了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
A [根据材料“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即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故选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C项中的“消弭”说法绝对化,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依据材料“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可以看出强调西方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没有夸大其作用,而且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故D项错误。]
10.(2023·山东高三阶段练习)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A [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2024·山东滨州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论著,下面为某学者的著作目录节选。
第一章 思想的魅力: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节 天人合一
第二节 阴阳变易
第三节 贵和尚中
第二章 道德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节 正心修身
第二节 与人为善
第三节 君子怀德
第三章 ……         
结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相关史实,对该作品前两章目录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目录内容的一个或多个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内容进行修改或增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体现。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动荡不安。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中唐以后社会割据动荡,冲击社会秩序。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们以“理”为核心,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以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
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体,建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彰显了中华优秀思想的魅力。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章 道德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可以增加“第四节 家国情怀”。
战国时期,面对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墨子、孟子等均以天下为己任,如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主张;宋代,面对社会危机,范仲淹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之际,面对社会严重危机,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家国情怀的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材料中主要论述的是个人、人际间的道德力量,未能突出“人与国家、社会”的道德关系。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可写具体表现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