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讲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5讲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5讲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2023·浙江6月选考·11·阿兹克特文明 2023·浙江1月选考·11·印第安人文化 2021·辽宁卷·11·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2021·北京卷·11·古希腊文化 2020·山东卷·10·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2019·全国卷Ⅱ·32·古希腊文化 1.“一个特点”:在世界不同区域,孕育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现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点 2.“两个要点”: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文化成就;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3.“四点认识”: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世界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世界文化具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 4.“五大文明区域”:西亚—非洲文明区、欧洲文明区、南亚次大陆文明区、东亚文明区和中南美洲文明区
知识点一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一、古代西亚文化
1.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2.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3.建筑和艺术: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亚述帝国和波斯王宫装饰豪华,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
4.《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古代埃及文化
1.文字:使用象形文字。期间经历多种变化,但总趋势是简化。
2.文学: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3.建筑和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陵墓和神庙上。
4.科学和技术: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凯撒制定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三、阿拉伯文化
1.文学:诗歌“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影响深远。
2.科学和技术
(1)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方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2)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3)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3.文明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思维拓展】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二 欧洲文化的形成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典时代”希腊文化(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1)哲学: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文学:《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雅典城邦时期的戏剧是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3)雕塑和建筑艺术: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4)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2.古代罗马文化
(1)法律:《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贵族滥用权力,规范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2)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杰出的文学家。
(3)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4)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等是代表。
(5)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二、中古西欧文化
1.背景:在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两种权力的竞争、妥协中形成。
2.特点: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3.表现
(1)神学: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
(2)文艺:《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3)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历史纵横”“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思考:欧洲骑士文学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1)骑士文学歌颂现世生活和爱情,歌颂骑士的冒险;(2)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还掺杂着一些奇异故事。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文化: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拜占庭帝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2.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俄罗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深受东正教的影响。
【思维拓展】 封君封臣制度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的精神
虽然封土制会导致分割和封闭,使社会进入一种安睡中的养息。在分裂和休眠状态中的生长和变化是不容易被外人察觉到的,但对于欧洲是必要的。它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规范,这些都是后来欧洲文明中的精髓。
知识点三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1.文化成就
(1)宗教
①佛教产生: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②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并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3)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4)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2.文化外传: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成就
①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②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③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④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2)与中国友好交往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②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③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④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神道和武士道
①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龟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②12世纪以后,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学艺术: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3)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日本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②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成就
(1)宗教: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
(2)玛雅文明: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3)印加文明: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4)阿兹特克文明: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会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2.毁灭: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主题一 西方文化之源——欧洲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一、获取解读信息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
史料一 苏格拉底热爱母邦,拥护民主,刚健勇敢,清廉自奉、谦恭真诚,是品格高尚的道德楷模。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影响年轻一代,但他不以老师自居,总以朋友的身份与人“共同研讨探索”。他重视身体价值,以身体锻炼为基础,努力将体育与智育、德育以及自然科学统一起来。他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价值,宣称灵魂是人生最高价值的源泉,并致力于人的灵魂的改善。苏格拉底以人的自我意识,以每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造就了一个人自身理性原则的新神,这是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摘编自苏振兴《苏格拉底的教育价值思想探索》
史料二 两张判决书。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大相径庭。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以今日之见,你认为史料二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1)思想:用教师人格影响青年;注重师生地位平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培养理性精神。
(2)判决二合理。判决一依据“同态复仇”原则将乙之子处死,不如判决二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此外,判决一在断案时也不如判决二那样重视证据。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
【史论形成】 
1.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发展特征
(1)古希腊文化特征
①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并非偶然,古希腊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
②理性主义:希腊人将理性运用到哲学,思考世界的本原;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浮力,发现自然的奥秘。
③英雄主义: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高大壮观,雕塑《掷铁饼者》形象健美,体现雄伟高大。
(2)古罗马文化特征
①继承与开放:罗马文明继承自希腊,吸收了迦太基文明、腓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具有继承性与开放性。
②质朴与务实:罗马与希腊民族精神差异很大,前者坚韧、质朴、勇敢,后者活泼、奔放、散漫,罗马更倾向实用主义,在文学、科技、法律等方面表现突出。
③统一与综合:罗马帝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稳定繁荣,各地各民族优秀文化汇聚于罗马,同时各民族的优秀人才,携其渊博的知识与精湛的技艺,参加并融汇于罗马帝国的洪流之中。
2.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模式对西方的影响。古希腊采用的是物物交换的贸易往来,而古罗马则采用的是侵略与扩张,这些模式对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希腊罗马对西方政治与民主的作用。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制,对西欧影响深远。
(3)古希腊罗马宗教与艺术对西方的影响
①早期罗马的文化几乎是对希腊文化纯粹的继承与模仿,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②在教育方面,罗马人发扬了希腊人的“学园”教育,创造了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各国教育的主体。
③在艺术领域内,特别是建筑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对后世的西方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④在文学、雕塑、自然科学等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也为后世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
【对点训练】
1.(2024·大连质量检测)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在远古时期,希腊人在诸神的支持下,凭借智慧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19世纪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掘出了古特洛伊城的遗址及其在公元前12世纪遭受战争的痕迹。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古希腊主流思想是神灵崇拜
B.《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考古结果最能反映历史真实
D.《荷马史诗》的描述属于历史纪实
B [从题干中涉及的考古结果,可知古特洛伊城在公元前12世纪曾遭受战争的破坏,从而证明了《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有些是真实的,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古希腊的主流思想是神灵崇拜,故A项错误;C、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2.(2024·衡水模考)进入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对所有权包括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返回占有诸权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最具代表性的罗马法典编纂《学说汇纂》则完全是一部私法学教科书。这说明罗马法(  )
A.重视维护个人权利 B.具有法理深邃的特点
C.注重公民道德建设 D.推动了自然法的完善
A [由材料“罗马法对所有权包括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返回占有诸权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完全是一部私法学教科书”可知,罗马法对所有权有详细规定,私法成为法典的主要内容,反映出罗马法重视维护个人权利,故选A项;材料强调罗马法在私法方面的建设进程,并未体现出理论建设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公民道德建设,排除C项;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推动罗马法的完善,排除D项。]
二、史学史法
 基督教文化
史料 “教会开列禁书目录,禁止人们阅读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僧侣将羊皮纸手稿上的古典作品原文刮掉,用来抄写圣经故事。教会还下令焚毁藏书丰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摧毁古代雕塑、建筑和文物。”
“教父和中古早期的教会学者熟悉希腊古典文化,他们大多数人认为研究古典文化对他们理解《圣经》有帮助,希望能建设一个有文化的教会,赞成编写教授古典文化的教科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编(下卷)》
[探究] 上述两段史料观点有何不同?应如何对待?
提示:不同:第一段:基督教文化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
第二段:基督教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吸收改造,被纳入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中。
看待: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一方面基督教将世俗文化纳入基督教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
【史论形成】 
1.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特征
(1)中世纪欧洲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中世纪欧洲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发展较好的、民主的、文明的文化,再加上后来的蛮族入侵、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中世纪欧洲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汇的结果,体现出跨民族性和跨文化性。
(2)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并存。①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绝对统治地位,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②与此同时,中世纪欧洲出现很多世俗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骑士文学与市民文学。
2.中古西欧文化与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西欧文化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成因 欧洲进入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格局;基督教会与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分裂;拜占庭与俄罗斯兴起
代表 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圣经》和研究教义的神学 拜占庭文化:《罗马民法大全》,圣索菲亚大教堂;俄罗斯文化: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
特征 ①欧洲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中世纪欧洲文化自然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后来蛮族文化发展,及基督教等宗教文化融入,体现了跨民族性和跨文化性。 ②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同存。基督教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同时在中世纪出现了很多的世俗作品,尤为突出的是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①拜占庭文化具有继承与融汇性、世俗性和桥梁性。它继承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并兼收并蓄基督教和古老东方文化,同时拜占庭帝国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起过东西方的桥梁作用。 ②俄罗斯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深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的影响
影响 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复兴,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点训练】
3.(2024·山东潍坊校际联考)1323年,阿奎那被教皇封为“圣徒”。在天主教教会与欧洲世俗诸侯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阿奎那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将希腊自然法改造为体系精致的神学自然法体系,为教廷主张普世教权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据此可知神学自然法体系(  )
A.有利于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发展
B.促进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
C.确立了王权和教权的二元政治格局
D.为东正教的产生奠定了必要基础
B [据材料“阿奎那……将希腊自然法改造为体系精致的神学自然法体系,为教廷主张普世教权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可知,这有利于天主教教会与欧洲世俗诸侯争夺控制权,由此可知,神学自然法体系促进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故选B项。]
4.(2024·娄底模考)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A.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A [从题干表述来看,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还融合到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故A项正确。拜占庭文化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还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其他文化,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主题二 异彩纷呈——古代亚洲、非洲与美洲文化
一、史学史法
古代西亚与非洲文化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你将漂向何方?你所追求的永生,永远无法得到,因为上帝造人之际,就让死亡与人相伴。……
吉尔伽美什,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着你手的儿女,愉悦怀中娇妻。人应关心的,唯有这些事。
——《吉尔伽美什》
史料二 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美有独特的追求。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阿拉伯艺术作品中缺少对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塑造。艺术家们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书法艺术、几何图案和巧妙别致的构思中。阿拉伯艺术家的独特构思在华美壮丽的清真寺和宫殿建筑的结构装饰上集中地体现出来。高高的宣礼尖塔、大圆屋顶、半圆凹壁和马蹄形拱门为基本特点的千万座清真寺,形成了世界建筑中的独特风格。
[探究] (1)《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史诗”作品对历史研究有什么价值?
(2)通过史料二可知阿拉伯文化艺术有何典型特征?
提示:(1)史诗等文学作品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其属于历史研究的第二手资料,要和考古及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缺少对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塑造;具有明显的抽象和形式化的特征;清真寺和宫殿建筑艺术形成世界建筑中的独特风格。
【史论形成】
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1)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学习和创新相结合:阿拉伯人在征服新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3)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化的灵魂: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
2.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1)对西方
①阿拉伯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对世界
①阿拉伯帝国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对点训练】
1.(2024·广东汕尾模拟)郭应德先生在《阿拉伯中古史简编》一书中说:“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的需要,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农业的兴旺和海上航行的繁盛,促成了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地理的研究,农田水利的兴办和国家财政经济的筹划,加速了数学研究的发展。”据此可知,中古时期阿拉伯学术的发展得益于(  )
A.哈里发政府对科研活动的奖励政策
B.阿拉伯帝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C.重视对其他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新
D.阿拉伯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精神
B [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促使其学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
2.(2024·烟台质量检测)《非洲史》中写道:“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至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说明(  )
A.东非沿岸总体落后于西非地区
B.自然环境不会影响文明的发展
C.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多源特征
D.非洲大陆最早掌握了冶铁技术
C [根据材料可知,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与西亚地区在没有技术交流的情况下,都出现了炼铁技术,说明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多源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证明“东非沿岸总体落后于西非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故B项错误;“最早”一词太绝对,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二、历史解释
古代东亚与美洲文化
史料一 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四郡,大批汉人从朝鲜移民日本,他们是大陆文化的传播者。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地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七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摘编自《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史料二
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
——王斯德《世界通史》
[探究] (1)依据史料一分析日本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突出特点。
(2)依据史料二中的图片、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提示:(1)原因:中国移民对大陆文化的传播;日本政府建立文化制度;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等。
突出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日本文化发展的最大特点。
(2)建立独特的历法体系;发明独特的文字;建筑技术高超。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史论形成】 世界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1)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
(2)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形成了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
(3)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4)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动因。
【对点训练】
3.(2024·南京模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
A.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B [由材料“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可以看出,印度宗教根本不同于西方文明,但对印度社会生活影响深刻,故B项正确;A项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理解,排除;C项仅仅从宗教本身来说,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印度宗教教派众多,D项错误。]
4.(2024·茂名模考)《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阿兹特克人就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大量减少,排除C项;“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考点一 古代欧洲文化
1.(2021·辽宁卷,1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具有理性精神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集文化之大成
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A [材料中“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表明由于科学不发达,当时部分希腊人认为地震和海啸是神灵的警示;而修昔底德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这是他理性思考后的结果,故A项正确;B项中的“个性自由”在材料中并未体现,C项中的“集文化之大成”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D项中的“创立”不符合史实,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21·北京卷,11)雅典民主改革后,工商业者获得一定权利。一位雅典公民濒临破产,却不愿让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认为只有蛮族和奴隶才做这种“低贱营生”。苏格拉底劝导说,为了家庭生计,自由的女人运用技艺从事商品生产是“最高贵”的行为,通过学习和练习可增进美德。这说明(  )
①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社会道德沦丧 ②古希腊城邦时期开始出现手工工场 ③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求知并付诸实践 ④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对工商业抱有偏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D [根据“苏格拉底劝导说,为了家庭生计,自由的女人运用技艺从事商品生产是‘最高贵’的行为,通过学习和练习可增进美德”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求知并付诸实践,③符合题意;根据“一位雅典公民濒临破产,却不愿让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认为只有蛮族和奴隶才做这种‘低贱营生’”可知,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对工商业抱有偏见,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社会道德沦丧,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城邦时期开始出现手工工场,②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3.(2020·山东卷,1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时……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育
B [根据材料“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可知,普罗泰格拉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故选B项;A项不是人的“美德”,排除;C项与材料中的“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听每个人的建议”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2019·全国Ⅱ卷,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C [材料强调“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即从关注神到关注自然,而智者学派探讨的则是由关注自然到关注人类自身,故C项正确;神是早期希腊哲学的主题,A项错误;材料强调“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说明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自然,B项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涉及政治问题,结合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政治也是“人”的活动,D项错误。]
考点二 古代亚洲、非洲、美洲文化
5.(2023·浙江6月选考,11)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进攻阿兹特克人国家,抵达其岛上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之际,所发现的文明令他们大受震撼。下列项中,“令他们大受震撼”的最有可能是(  )
A [根据材料“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进攻阿兹特克人国家,抵达其岛上都城特诺奇蒂兰”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班牙对美洲墨西哥中部阿兹特克人国家的入侵,A图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金字塔神庙,A项正确;B图中描绘的是罗马式穹顶风的建筑,是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C图是古罗马的大竞技场,排除C项;D图描绘的是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建筑,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6.(2023·浙江1月选考,11)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由很多图画和符号组成,至今仍无法被释读,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故①正确;羽蛇神金字塔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故②正确;古代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故③错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故④错误。故选A项。]
素养提升练(四十五)
一、选择题
1.(2024·浙江杭州一模)下图是古城乌鲁克的库辛石板,主要内容是苏美尔人的一段财物记录。下列关于库辛石板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美尔人运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B.该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C.主要反映古代尼罗河流域的文明情况
D.财物记录的计数方式有可能是20进制
B [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材料中“古城乌鲁克……苏美尔人的一段财物记录”正是西亚文明的楔形文字,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并不属于图画文字,排除A项;古代尼罗河流域的文明是古埃及文明,苏美尔人是古代西亚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所以材料中财物记录的计数方式有可能是60进制,排除D项。]
2.(2024·浙江百校调研)西方学者伯里在主编《剑桥古代史》第一版时写道:“因为希腊罗马文明从西亚和埃及汲取了太多养分,因此即使是叙述西方世界的古代史,也必须先写西亚和埃及,而非凯尔特人或日耳曼人的历史。”下列不契合上述材料主旨的表述是(  )
A.古代希腊雕刻对埃及雕刻的借鉴
B.印度的数字符号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C.凯撒时期的儒略历与世界通用公历
D.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演化
C [“凯撒时期的儒略历与世界通用公历”体现的是罗马历法对世界的影响,与材料“希腊罗马文明从西亚和埃及汲取了太多养分”因果倒置,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古代希腊雕刻对埃及雕刻的借鉴”反映了希腊雕刻受到埃及的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与材料叙述西方世界的古代史“必须先写西亚”相合,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为拉丁字母,与题意相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一模)有学者认为:“拜占庭对东斯拉夫人(俄罗斯民族是其一支)来说,就如同罗马对日耳曼人而言一样,是伟大的教育者,是宗教和文明的源泉。”这表明,俄罗斯(  )
A.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B.融入了基督教文化圈
C.是欧洲东正教的中心
D.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D [据材料“拜占庭对东斯拉夫人……是宗教和文明的源泉”可知,拜占庭是俄罗斯宗教和文明的源泉,即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A项;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但材料并不是强调俄罗斯的宗教信仰,而是强调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拜占庭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但材料并未提及东正教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4.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欧洲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垄断思想文化教育,题干中地图都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说明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故A项错误;当时中西方已有了联系,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到元朝,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5.(2024·浙江新高考名校联盟)有学者指出,第一个千禧年之末(988年),基辅罗斯的大公和拜占庭帝国联姻,而且接受了基督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第二个千禧年之初(1210年),成吉思汗的部队征服了俄罗斯,把亚洲腹地军事专制主义的传统带到了俄罗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俄罗斯文化(  )
A.蕴含着古斯拉夫民族的风格
B.深受奥斯曼帝国文化的影响
C.使西方基督教文化发生变异
D.具有东西方文化二重性色彩
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及后来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属于基督教文化范畴,因此具有西方文化色彩;蒙古征服者将亚洲腹地军事专制主义的传统带到了俄罗斯,这说明俄罗斯文化又带有东方色彩,故选D项;“古斯拉夫民族的风格”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基辅罗斯的联姻相悖,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文化”不符合史实,应为“基督教文化”,排除B项;“发生变异”不符合史实,应为“丰富融合”,排除C项。]
6.(2023·山东模拟预测)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是(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C [阿拉伯帝国位于亚、欧、非三洲交汇地带,是古代东西方商道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使者提供了客观条件,故C正确;东西方交流的加深是结果,而不是条件,排除A;阿拉伯人的勤奋善学是主观因素,而不是客观条件,排除B;阿拉伯帝国的强大与其充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故选C。]
7.(2024·浙江强基联盟联考)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伴随着唐朝的灭亡,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也趋于饱和,从10世纪起,日本出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称为“国风文化”。日本从“唐风时代”到“国风文化”说明了日本(  )
A.实行了政治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融合了中国的佛道思想,神道文化逐渐发展起来
C.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本土文化也得到发展
D.借鉴了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重要组成部分
C [据题干可知,“唐风时代”说明日本吸收了中华文化,“国风文化”说明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本土特色文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实行了政治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日本由“唐风时代”发展到“国风文化”,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国风文化”的具体内涵,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日本文化吸收了中华文化,又发展出本土特色文化,并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圈”,排除D项。]
8.(2024·扬州高三模考)下表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及发明时间。恩格斯说,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古埃及 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中国
距今5 000年前 公元前3 400年左右 距今约3 600年
A.文字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
B.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C.古埃及最早进入人类文明时代
D.古代文字都从象形开始并独立发展
C [A、B两项是对恩格斯观点的解释,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从表中时间看,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但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发明最早,距今约5 400年,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表中文字图形看,都是象形文字,且无传承和交流借鉴关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2024·湖北高三起点考试)玛雅人是美洲大陆上最早发明象形文字的印第安人,其文字可跻身世界仅有的几种完整的古文字之列。玛雅人语言丰富,共有三万个词汇。其文字既表意,又表音,全由祭司垄断,用来写诗,记载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和天文历象等。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玛雅文明建构具有多元性特征
B.玛雅文化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
C.农牧分工奠定玛雅文明的基础
D.文字成为玛雅文明的重要载体
D [据材料“最早发明……语言丰富……既表意,又表音”可知,玛雅文字词汇较多,这些文字用来写诗,记载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和天文历象等,可知文字成为玛雅文明的重要载体,故选D项;据材料“文字既表意,又表音……用来……”可知,体现的是玛雅文字的作用,玛雅文明的多元特征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玛雅人语言丰富,共有三万个词汇”可知,体现了玛雅文字丰富,玛雅文化的来源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玛雅人……最早发明象形文字”可知,说明文字奠定玛雅文明的基础,农牧分工奠定玛雅文明的基础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
10.《拉丁美洲史稿》中提道:“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D [材料“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体现的是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说明文化交流互鉴有很大的必要性,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表象,排除;材料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排除B项;C项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萨珊王朝(波斯第一帝国)时期,阿拉伯人的军事征服,从国家界限上打破了双方交往所受的政治阻隔。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帝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时期,波斯统治者大力实行语言和币制改革,推行了一系列阿拉伯化的举措。许多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逐渐适应并融入阿拉伯社会。阿拉伯人开始重视对波斯等民族古代作品的翻译工作,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第二个世袭王朝)前期,一批波斯籍学者将大量波斯语文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版本,而不少阿拉伯学者也积极学习波斯语言,研究波斯文化。
——摘编自李敏《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
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 在美国,关于美洲文化产生和发展存在着两个学派的争论。独立发明学派认为,古代美洲文明是独立产生的。文化传播学派认为古代美洲突然出现的高度文化是在亚洲文明影响下产生的。两个学派强调亚洲和美洲都把老虎作为崇拜对象。文化传播学派把这种类似的崇拜对象视为两种文明联系的证据。而独立发明学派却把这种相类似的崇拜物视为巧合。但在关于美洲高度文化起源的争论中,独立发明学派似乎忽视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古代中国人与北美、中美、南美印第安人在祈雨传统、图腾崇拜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
——摘编自[美]刘敦励《中国古代文化对哥伦
布之前的美洲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阿拉伯文明与波斯文明交流的方式。
(2)指出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说出作者持该观点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文明交流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方式:军事征服;语言和币制改革;宗教皈依;翻译文学作品。
(2)观点:美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亚洲文化的影响。
依据:亚洲和美洲都曾经把老虎作为崇拜对象;美洲人在祈雨传统、图腾崇拜等方面与古代中国人均有相似性。
(3)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多元化;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有利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12.“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 000多年前,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 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在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
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而使儒学得到发展。
各国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较强的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繁荣发展的各国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本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