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讲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7讲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7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备考导航】
课标引领 真题印证 数字备考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 2022·浙江卷·6·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 2021·福建卷·12·文化交流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021·天津卷·10·三角贸易 1.“一个作用”:商路和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两类交流”:贸易与文化 3.三个重要时期: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后、冷战结束后
知识点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1.地位: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开通:张骞通西域(“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概况
(1)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唐朝中期以后,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情境探究】 “凿空”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通西域誉称为“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思考:“凿空”有何意义?
提示: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正式的中西通道,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2)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等地。
(2)作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三、海上丝绸之路
1.西汉: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宋元时期: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出洋航海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3.明初: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重要商路
项目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贸 易商品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民族迁徙)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 郑和下 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
四、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概况
传出 传入
物质 文化 ①丝绸、漆器和铁器向西出口;养蚕缫丝、漆器制造、冶铁等技术经中亚西传 ②瓷器经海路外销;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 ③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①“汗血马”、苜蓿、葡萄等 ②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③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国,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④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精神 文化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①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祆教、摩尼教等陆续传到中国 ②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2.特点: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图解历史】 古代商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
知识点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阶段 原因 表现 影响
15世纪 之前 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近代 以来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的殖民扩张 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股分公司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西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 命后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更快速的交通工具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从1870年到一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20世纪 上半期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发生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20世纪 下半期 中国改革开放、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①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了约100倍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
2.表现
茶的外传 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影响: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服饰变化 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的样式
中华民国建立后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传入 钟表诞生于欧洲,约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主题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获取解读信息
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考古资料和中外历史文献表明,至迟公元前9—4世纪中国生产的丝绸已运到了今天的印度、中亚、西亚等地。以丝绸贸易为基础,由多向、多条对外通道共同组成的丝绸外销网络……由海陆两大系统、多条相互关联的对外贸易通道……和而不同的丝绸之路网络系统,构建了传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本空间布局……又蕴含着鲜明的追求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
——摘编自王文成《丝绸之路》
史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提示:(1)形成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包括海陆两大系统、多条道路相互关联的网络通道系统;以丝绸贸易为基础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开放之路;是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之路。
(2)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
【史论形成】 
1.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1)特点:汉朝以陆路为主,唐朝海陆并举,明朝以海路为主。
(2)趋势: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
(3)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中心的转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陆路交通时断时续;外贸物品的变化(从以丝绸为主到以瓷器为主),等。
2.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对点训练】
1.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B [骆驼属于西北地区的物种,在秦始皇陵中出土,体现出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来往交流,故能够印证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已经有了与西部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往来,故选B项。]
2.(2024·安徽九师联盟质检)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B [据材料中西汉王朝“设立五个属国”“建立四郡”“修筑很多烽燧”后,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并结合所学纲要上第4课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可知西汉政府扫除匈奴对西域的障碍,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等联系,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B项;“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不合逻辑,与材料涉及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相悖,排除A项;“因地制宜”不合题意,与材料中西汉直接管控西域相悖,排除C项;“北部边疆”不合时空,应为“西域地区”,排除D项。]
二、史学史法
 商路上的物质文化交流
史料 
学者 观点
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经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探究] 根据史料,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提示:观点:学者1:丝绸之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丝绸之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丝绸之路功能多样。
动态与趋势: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
【史论形成】 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
(1)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文化重新发现之路。丝绸之路为各种文明形态的呈现、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与广阔的场域,使得世界各地人们首次将其所创造的各类文明形态进行展示与分享。
(2)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开放交流之路。自汉代以来,河西走廊一直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中国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融从未停止过。
(3)丝绸之路是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之路。对丝绸之路的不同命名,如玉器之路、彩陶之路、黍粟之路、小麦之路、青铜之路、天马之路、香料之路等都是以物质文明的交流为其外在表征。
(4)丝绸之路是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之路。丝绸之路上语言媒介的传播交流,可以称之为“人类语言文字博物馆”,不断丰富与充实着各种语言的书写、表达习惯与语法规范。
(5)丝绸之路是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之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萨满教、道教、祆教、摩尼教等宗教形态在丝绸之路兴盛。这些宗教的相互传播、冲突与融合,使得人类的各种信仰的观念、形态等皆得以展开,使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精神信念得以形塑。
(6)丝绸之路是人类思想精神融汇沟通之路。人类的思想、观念、精神得以不断呈现、交流、影响、融合,最终成就了丝绸之路丰厚又全新的文化底蕴。
(7)丝绸之路是人类艺术展示、传播、交流之路。几乎人类所创造的各类艺术,如陶瓷、青铜器、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舞蹈、杂技等,均在丝绸之路上得以展开、交流并相互产生影响。
【对点训练】
3.(2024·泉州模考)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C [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这些国家的商业活动是朝贡贸易,服务于政治,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唐朝的政治清明的描述,B项错误;沙漠九国宣誓臣服后的“商业交流”与唐朝在西部地区的“有效统治”不符,D项错误。]
4.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B [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项。]
主题二 世界市场——承载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获取解读信息
世界市场与贸易网络的形成
史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史料二 19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年份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1820—1840 2.9% 2.81%
1840—1860 3.5% 4.84%
1860—1870 2.9% 5.53%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13—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据史料二,概括19世纪国际贸易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提示:(1)地区:亚洲。
原因: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开始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原因: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史论形成】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影响因素及特征
阶段 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特征
开始 形成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各国争夺激烈,世界经济处于无序状态
初步 形成 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确立
最终 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受到 重创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世界经济缺乏有效协调合作机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
重新 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以美国为主导;世界经济呈现制度化、体系化
加速 发展 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呈现法制化、规范化
【对点训练】
1.(2024·沈阳五校高三联考)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如图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B.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业革命”
D.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
A [1800—1880年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之带来贸易额的不断上升,即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故选A项。]
2.(2024 ·郑州检测)下图所示是世界工业与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变化趋势。其中1948—1971年的年均增长率快速提升得益于(  )
A.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
B.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
C.关税壁垒已全面取消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材料体现的是1948年后世界工业与贸易年均增长率显著上升,这主要和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有关,即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故B项正确。]
二、价值引领
商品世界流动与文化交流
史料 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惫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 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 510 荷盾,获利651 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
——《英国人的饮茶风俗》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提示: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史论形成】 中国特色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
(1)茶叶:茶叶从中国销往国外。传到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通过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和茶马古道传到中亚和东欧;17世纪茶叶随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欧,随欧洲人传往美洲,最终传遍世界。
(2)瓷器: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刺激中国经济发展,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从国外获得物质与技术上的借鉴。
(3)丝绸:中国丝绸及丝绸技术的外传,促进了其他国家纺织技术发展。同时,域外文化为中国丝绸增添了新的元素,如来自中亚的植物、动物等纹样,成为中国丝绸的全新题材,并与传统纹样结合,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4)香料:香料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随着社会发展,香料由贵族身份的象征到进入普通人的餐桌,丰富西方饮食文化。
(5)西洋钟:明清之际西洋钟作为礼品和商品传入中国,在当时是地位的彰显。在天主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西洋钟成为东西方相互了解的媒介。
(6)甘蔗与制糖技术:东方的甘蔗种植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甘蔗和制糖业给西方带来经济利益,也对其饮食习惯产生重大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殖民地种植园生产蔗糖供应欧洲市场。
(7)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最初在贵族中流行,后普及成为大众饮品。咖啡与茶一道,推动了对糖的需求。
(8)棉花:早在南北朝时期棉花已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首先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真正的棉花栽培与棉布生产是从唐代的岭南地区开始的,随后传入福建,宋元时期棉花生产扩展至江南,元代棉花种植普遍。明代,明太祖实行奖励棉花栽种政策,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对点训练】
3.下边《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观察作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A.当时饮茶之风停留在法国上流社会
B.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
C.茶是中国人的发现,饮茶历史悠久
D.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
B [根据材料中的“民众饮茶的场面”可知,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旅店人员来看,饮茶之风在下层社会也有,排除A项;材料与“茶是中国人的发现,饮茶历史悠久”“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
4.(2024·浙江天域名校大联考)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C [据材料“理解了美国……掺入其中”“麦当劳……改变”可知,英国音乐人吸收美国摇滚乐,麦当劳在欧洲也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做了调整,说明文化在碰撞中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故选C项;文化的一体化强调文化的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麦当劳的欧洲化与披头士乐队对美国摇滚乐的理解并改造是个别现象,不能等同于全体的欧洲文化都在美国化,或者说美国文化都在欧洲化,排除B、D项。]
考点一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2022·浙江卷,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外国人与中国的贸易,而不是“禁止”,D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2.(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二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3.(2021·天津卷,10)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
A.世界市场的成型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初现 D.殖民体系的确立
C [根据材料“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因此,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通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仅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无法体现“殖民体系的确立”,排除D项。]
4.(2018·海南卷,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B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使其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
素养提升练(四十七)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泰安模拟)如图是“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廓,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怯卢文(古印度文字),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  )
A.于阗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B [题干中提到和田马钱涉及“汉文篆体字”“古希腊的打压法”“怯卢文(古印度文字)”和汉代的“铢”这种计重、记值单位,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贸易促进文明的交流,故选B项。]
2.(2024·辽宁鞍山一模)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A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元时期政府在茶马古道上设置榷场、驿站等官方机构,并设置官员进行管理,这说明政府在茶马交易中发挥主导和管理作用,故选A项;“垂直”一词有误,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茶马古道上的交易主要由政府控制,这并不能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政府控制茶马交易,主要强调政治层面,并无有关经济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
3.(2024·湖北高三起点考试)下表所示为对唐代社会状况的有关描述。据此可知,唐代(  )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王建《凉州行》
“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是时中国盛疆,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 司马光《资治通鉴》
A.陆上丝路较为繁荣
B.诗人推崇异域文化
C.民族交融出现高峰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A [据材料“蕃人……伊吾……陇右”可知,三则史料描述了唐代河西走廊、西域地区、甘肃陇右地区从事农耕、中外贸易繁荣的景象,体现了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比较繁荣,故选A项;宋敏求与司马光皆是北宋的大臣,与诗人的身份不符,诗人王建《凉州行》反映的是唐代河西走廊一带胡人学习汉族从事农桑的情景,诗人对异域文化的推崇与题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大诏令集》与《资治通鉴》描述了唐代西域地区中外贸易繁盛的景象,强调民族交融的情况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题中信息没有体现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状况,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4.(2023·大连检测)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这说明(  )
A.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
B.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
C.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交通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
A [根据题干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可以看出,朝鲜、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朝鲜、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而英国属于欧洲,这说明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
5.(2024·湘豫名校联考)下面为汉代丝绸之路和元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与汉代相比,元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不同是(  )
A.与蒙古远征密切相关
B.深刻影响欧洲经济格局
C.交流的时空大为拓展
D.河西走廊核心地位下降
C [观察图片可知,与汉代相比,元代丝路的路线有多条,且范围变大,如覆盖现在的俄罗斯与印度半岛等,这样就会使得去往同一个地方,有多个路线可以选择,会缩短行程,同时有了更多的路线也意味着可以去往更多的地方,使东西方之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更大的扩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远征为之后的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可能,二者有一定的关系,而元朝的丝绸之路发展更多是自身的需求,因此“密切相关”说法错误,排除A项;元代丝路密切了中国和欧洲的经济联系,但远未对欧洲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排除B项;对比两幅地图,元代丝路在河西走廊城镇较汉代多出许多,由此可见,当时河西走廊的经济地位远高于汉代,排除D项。]
6.18世纪20年代,英国律师乔治·梅森的遗物包括茶几、银茶壶及少量瓷器;羊毛商人詹姆斯·基特森的遗物包括陶瓷器67件、茶几盘1个及茶壶1把。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英国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封建等级观念消失
B [18世纪20年代,律师、羊毛商人的遗物中有饮茶器皿,说明当时饮茶之风主要在社会上层流行,到了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英国家庭账册中均记载了饮茶的开支,这说明饮茶之风在英国日益普及,故B项正确;英国各阶层均有饮茶并不能证明英国垄断世界茶叶贸易,故A项错误;饮茶之风日益普及与资产阶级地位无关,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7.(2024·承德高三调研)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写道:“西非的黄金,加上亚洲的胡椒和香料,实际上到1506年已构成葡萄牙国家收入的一半以上。此后,随着亚洲贸易比重不断增长,它组成了‘帝国经济的基础’。”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早期的殖民扩张
B.葡萄牙资本主义的勃兴
C.正常的商业贸易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 [由材料“西非的黄金,加上亚洲的胡椒和香料,实际上到1506年已构成葡萄牙国家收入的一半以上”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葡萄牙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当时葡萄牙获得财富主要不是靠资本主义的兴起,排除B项;正当的商业贸易,不是当时葡萄牙获得财富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而材料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8.以下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下列属于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913— 1938年 1948— 1960年 1960— 1965年 1965— 1970年
年均增长率(%) 0.7 6.8 7.9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美国扩大商品输出
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C [表格数据显示自1948年开始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增长速度加快,据所学关贸总协定的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已结束,A项错误;表格数据不仅仅是美国一个国家,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9.(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近代中国一些知识人士把中国经典服饰的三件套组合形式,拆分为“背心”“短衫”“长袍”;而西式立领衬衫被称之为“阔领及颔”“窄袖束身”“长仅及腹”;领带被称为“颈巾”。这反映了他们(  )
A.对外来服饰的认可和肯定
B.倡导服饰应该中西方结合
C.对中国传统服饰保有自信
D.坚决抵制传统服饰的西化
C [从“背心”“短衫”“长袍”、“阔领及颔”“窄袖束身”“长仅及腹”“颈巾”这些最初的词汇和表达中可见,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服饰形态保有自信,对西方外来服饰的态度只是以观者的视角进行客观描述,在初期并未表现出对西方服饰的主观认可,故选C项,排除A项;近代知识人士对中国服饰和西方服饰称呼不同,并没有倡导服饰方面中西结合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知识分子对西方服饰进行了客观描述,并没有抵制传统服饰西化的信息,排除D项。]
10.(2024·杭州检测)20世纪早期,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保罗·波烈以日本和服的样式为灵感,在丝绸面料上饰以刺绣,用大而低垂的和服袖替代传统西方的窄筒袖,从而设计出一种引领潮流的午茶便装。此外,他还推出了一种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此种外套很快便获得了巴黎女性的青睐。保罗·波烈设计的这类服饰是(  )
A.法国工业革命的成果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世界文化交融的产物
D.西方文化侵略的表现
C [据材料可知,保罗·波烈设计的这一系列服饰吸收了东方文化元素,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故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三兔共耳”图案,即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首尾相接,追逐奔跑,其在国内外不同时期多有发现。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国内外部分“三兔共耳”图案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三兔共耳”图案统计表
隋朝 初唐 中唐 晚唐
所在 洞窟 305窟383窟397窟406窟407窟420窟 205窟 144窟200窟237窟358窟468窟 127窟139窟145窟147窟
数量 6 1 5 4
——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国外“三兔共耳”图案主要分布表(部分)
地区 国家 时间 载体
中、西亚等亚洲地区 巴基斯坦 9或11世纪 陶瓷浮雕
土库曼斯坦 12世纪 压花陶瓷器皿
叙利亚 13世纪 彩陶
伊朗 13世纪 蒙古铜钱
非洲 埃及 13世纪 瓷器碎片
欧洲 法国 13世纪 瓷砖
德国 13—14世纪 教堂钟刻、瓷砖等
英国 13—15世纪 教堂彩绘、瓷砖、手抄圣经书稿等
——AllisonMeier,TheMysteryoftheThreeHares
Motif,etc.
材料二 关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地,主要说法如表:
中国说 该图案现存最早发现于敦煌,所采用的“共生”创作手法,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已经存在,也与战国三兽纹、汉代三雁纹、三鱼共头等如出一辙,故应主要起源于中国传统纹样
印度说 该图案仅见于敦煌,在中原、江南等中国文化核心地区未见遗存,而莫高窟为佛窟,故该图案应该具有佛教内涵,与印度佛教中佛陀转生为兔等传说应该存在内在关联,故应起源于印度
中亚或 西亚说 该图案与历史上波斯(今伊朗)、萨珊(今伊朗)、粟特(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的类似纹样及艺术风格存在相似之处,而敦煌艺术中狩猎纹、翼马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与波斯风格相吻合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三兔共耳”图案的传播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传播路线的成因。
(2)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或自拟观点表达你对“三兔共耳”图案起源地的看法,并综合运用上述图文及所学知识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路线: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
成因:丝绸之路的发展;蒙古西征的影响;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
(2)参考答案一
观点:赞同“中国说”。
阐述:据材料一,该图案在国外的出现时间,均晚于中国;
据材料二,该图案的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在中国早已出现;
该图案与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相似性,无法找到直接证据。
结论:“中国说”的史料实证最为扎实,而其他两种观点均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不足以采信。
参考答案二
观点:赞同“中亚或西亚说”。
阐述:该图案亦未在敦煌之外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
敦煌地理位置临近中亚及西亚地区,文化联系或交流相对便利;敦煌艺术的纹饰与中亚、西亚相似性较多,可为旁证。
结论:该图案在敦煌出现虽然最早,但应是“流”而不是“源”。
参考答案三
观点:该图案是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
说明:据材料一,该图案最早在中国出现,且创作手法与相似图案早已有之;
据材料二,敦煌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区,容易受到印度、波斯等异域文明的影响;该图案仅见于敦煌佛窟,未在中国文化核心地区发现,兼之佛教中保存有与兔相关的记载,说明其与佛教关系密切。
结论:该图案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
12.阅读下列“欧洲茶文化”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美]梅维恒、[瑞典]郝也麟著,
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
材料二
——郭文勇《文化差异视域下的
中法茶文化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欧洲“茶文化”的发展变化,并加以阐释。
答案 变化:流行范围从上层社会走向下层民众;从接受、模仿中国茶文化到创造出欧洲独特的茶文化。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有所发展,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具有独特价值,但受条件限制,茶叶贸易量不足,茶具和茶叶价格昂贵,所以主要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工业革命后,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茶叶贸易迅速发展,茶文化逐渐走进普通民众生活。同时,茶文化在传入欧洲后,逐渐融入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及观念,最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不同地区的商品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