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与练
【基础梳理】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背景: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
(3)周王室在财政上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原因:王室衰微;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间矛盾有所发展。
2.名义:“尊王攘夷”。
3.霸主: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4.影响: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局部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课堂演练】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每年会评比耕牛,进行考核。秦律《厩苑律》规定,使用耕牛的,牛被使用坏了,腰围每减瘦一寸要鞭笞主使人10下。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  )
A.保护动物观念 B.百家争鸣局面
C.诸侯纷争状况 D.重视农业生产
2.《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记载: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yao,一种大锄),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锯、锥、凿,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当时(  )
A.牛耕得到推广 B.战争非常频繁
C.铁器广泛应用 D.青铜不再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规定“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众,有则以告”;赵武灵王下令“国人着胡服,以习骑射”。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
A.热衷扩张疆域 B.推崇尚武风气
C.重视战略战术 D.追求奢廉享乐
4.如图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的演变,这反映的是(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生产力的提高
5.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中写道“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根据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买卖频繁
B.商鞅变法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贫富迅速分化
6.春秋争霸期间,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对上述历史进程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世袭观念荡然无存 B.县制普遍取代封国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7.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周王室地位衰微 B.中央集权加强
C.儒学居主导地位 D.社会和平稳定
8.《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制度变革,社会发展 D.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9.战国时农业工具如挑(音姚yáo)、镰、褥(音耨nòu)、铚等,木工工具如斧、锯、钻、凿等,女工工具如刀、锥、针等,都用铁制造。这表明当时铁器(  )
A.分布范围广 B.制作精美
C.生产规模大 D.用途广泛
10.春秋史书《国语》中有“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和“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厮,试诸壤土”(制造铁农具来耕田)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商业活动很活跃
C.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周王室地位下降
11.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12.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3.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小国通过“聘而献物”的方法乞求免受大国欺凌,如鲁国朝周王室3次,朝齐、晋、楚达33次。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B.诸侯图强竞相变法
C.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D.尊王攘夷天下共主
14.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淄博有齐国故都之称。在这里,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15.晋国在初封时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据此推测,春秋时期晋国封地的扩张(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C.导致了地主阶级变法运动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在回齐国争夺侯位途中相遇。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侯位继承权,管仲张弓搭箭射向小白,幸好箭头射在小白的腰带扣上,没有造成伤害。小白继位后,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1)材料一反映了齐桓公怎样的用人观?
材料二:齐国临近大海,大力发展渔、盐业。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在七八十年中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楚国在春秋时期已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应属华夏族之一部,但楚地处南方,受群蛮包围,衣服、语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当时中原诸侯也把楚看成是“蛮夷”。
(3)据材料三,说说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参考答案
1-10 DCBDC DABDA
11-15 DCCAB
16.(1)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等。
(2)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渔、盐业,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号令诸侯;齐桓公有治国强军的决心和才能;等等。
(3)利: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中原华夏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争霸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灾难;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