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 导学案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学习目标】
1.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一国两制的含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原因。(历史解释)
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及意义;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实现祖国统一和国家富强。(时空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唯物史观)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香港、澳门回归及其历史意义;新时代保持香港、澳门持续稳定的繁荣。
◆学习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影响。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夯实基础
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
知识点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针对__________提出
2.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3.概念:在_____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___,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____________。
5.意义:
(1)国内:
①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②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解决方针。
(2)国际:为国际社会和平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知识点二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概况:
(1)香港:______________,中国对__________________,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澳门:______________,中国正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1)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3)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4)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知识点三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2003年,内地与港澳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逐步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澳游。
2.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3.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入推进_____________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温馨提示】
1.“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率先实践是香港的回归。
2.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3.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本质区别: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知识拓展】“七子”:
地点 被占史实 回归时间
第一子:澳门 葡萄牙 1999年
第二子:香港 英国 1997年
第三子:台湾 日本 1945年
第四子:威海卫 英国强租 1930年
第五子:广州湾 法国 1945年
第六子:九龙岛 英国 1997年
第七子:旅顺和大连 帝俄租借→日本侵占→中苏共管 1955年
【时空线索】
【知识整合】
1.图说历史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或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
2.【史料实证】香港问题的由来:
(1)1841年初,英国军队武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1860年10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1898年,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又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攫取了新界的“租借权”,租期为99年,并入英国的香港直辖殖民地。
3.【历史解释】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认识:
(1)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原则性,又体现了灵活性,有利于保持该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居民安居乐业;
(3)“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存在的观点,实现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
(4)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课中探究】能力提升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邓小平曾对英国外交大臣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 ”
——邓小平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时的谈话 材料二:1984 年,邓小平会见香港人士时说:“……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 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而不是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 ”
——《邓小平大智慧处理香港回归》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1) 结合材料一回答,为和平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
(2) 依据材料二,邓小平提出的这一伟大构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伟大构想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 材料三的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哪两个地区回归祖国时政权交接场景?两个地区成功回归祖国,用实践证明了邓小平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同时也为我国现今解决哪一地区问题创造了条件?结合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现状,谈一谈你的感想。
【知识建构】活学巧记
【总结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素养评价】学习反馈
一、选择题
1.为解决国家统一,我国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它的提出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习近平 D.胡锦涛
2.2022年12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习近平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何时正式成立的。( )
A.1987年7月1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8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20日
3.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为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我国确立了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外交谈判、一国两制 D.独立自主、一国两制
4.“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大厅肃穆,飘扬了400多年的葡萄牙国旗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高高飘扬在大厅中,同时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听着庄严的国歌,我非常激动,心潮澎湃。”材料场景发生的时间是( )
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日 C.1999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5.“1999年到2013年,澳门的生产总值从502.7亿澳门元增长到4134.7亿澳门元;财政收入从169.4亿澳门元增长到1759.5亿澳门元;人均GDP从1.5万美元增长到8.7万美元。”这说明( )
A.“一国两制”政策具有普遍性 B.“一国两制”政策助推澳门发展
C.澳门成为经济增速最快地区 D.澳门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6.下图所示“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的绿色旗帜,寓意“五星照耀下的莲花”。其中,“五星”象征着( )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A.祖国的复兴 B.澳门的繁荣 C.民族的团结 D.国家的统一
7.2022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应用
C.“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D.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
8.2月23日,兴业银行在香港成功举办2023年东南亚经济金融论坛,并宣布成立兴业东南亚研究院,广聚高素质人才,构建高水平智库,为香港开拓东南亚市场提供智力支援,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材料表明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科技 B.人才 C.国际合作 D.国防力量
9.20世纪80年代,中英双方对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英方曾要求香港作为单独的一方加入中英谈判,并提出了“三脚凳”理论。对此,邓小平公开表示:“香港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这里只有‘两脚凳’,没有什么‘三脚凳’。”邓小平意在表明(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B.“一国两制”将会以武力达成
C.香港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D.中国综合实力已显著提高
10.邓小平曾说:“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目标而创造的方针
B.一国两制的方针首先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
C.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D.强调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可以继续贩卖鸦片,而中国不得不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甚至被迫开放口岸,与西方国家通商。……此后不久,1860年,羸弱的中国又被蛮横的英国夺去了九龙司地方一区,与香港岛合并。1898年,中国清朝不断衰落,毫无起色,不得不将新界也割让(租借)给贪婪的英国。
——摘编自【泰】劳塔玛塔《香港,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香港是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的象征,因而主张把它交还中国。此时中国已跻身大国之列,当然希望消除不平等条约和治外法权。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多次主张把香港归还中国,使之成为国际自由港。但……由于英国的强硬态度及战胜国间的利益关系,香港归属问题始终没有在国际会议上提出。
——摘编自高添强等编著《香港日占时期(1941年12月—1945年8月)》
材料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述香港一步步沦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香港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回归祖国的原因。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知识点一:大杂居、小聚居 当地民族 1954年 内蒙古、新疆 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点二:因地制宜 西部大开发
【课中探究】
【合作探究】
(1) “一国两制”。
(2)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 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3) 图一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二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台湾地区。
回归后的香港、澳门能够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港澳地区的发展。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课后测评】
1.B
【解析】为解决国家统一,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B项正确;毛泽东、习近平、胡锦涛不是一国两制的提出者,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解析】结合所学,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
【解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B项正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A;外交谈判不是我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排除C项;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这是澳门回归祖国的场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D项正确,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排除A项;1997年12月20日与澳门回归日期不符,排除B项;1999年7月1日与澳门回归日期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
根据材料“1999年到2013年,澳门的生产总值从502.7亿澳门元增长到4134.7亿澳门元;财政收入从169.4亿澳门元增长到1759.5亿澳门元;人均GDP从1.5万美元增长到8.7万美元。”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澳门回归后经济快速发展,“一国两制”政策助推澳门发展,B项正确;“一国两制”政策只用于港、澳、台地区,不具有普遍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澳门成为经济快速增长,不能说明是增速最快地区,排除C项;澳门回归后仍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中,五颗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种,既与澳门古称“莲岛”,旧称的“莲花地”、“莲花茎”、“莲峰山”相关,又寓意澳门将来的兴旺发展;三个花瓣表示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附属岛屿组成,所以“五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五星”体现的是国家统一,与祖国复兴无关,排除A项;“五星”体现的是国家统一,与澳门繁荣无关,排除B项;澳门区旗不涉及民族团结,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讲话“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说明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这也是“香港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准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地区的政策,没有体现对外开放相关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解析】依据题干“宣布成立兴业东南亚研究院,广聚高素质人才,构建高水平智库,为香港开拓东南亚市场提供智力支援”,可知材料反映了广聚高素质人才,为香港开拓东南亚市场提供智力支援,从而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由此表明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B项正确;题干主旨是强调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没有体现科技或国际合作或国防力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在香港问题上,中国主张中英谈判,强调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谈判,但是英方要求香港作为单独的一方加入中英谈判,是想将香港作为独立的一方,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对此邓小平拒绝英方所谓的“三脚凳”理论,正是表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A项正确;邓小平拒绝英方所谓的“三脚凳”理论,并不是强调武力达成“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强调的是和平统一,排除B项;邓小平反对香港作为独立的一方加入中英谈判,是强调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并不是表明香港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题干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排除C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根据材料“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可得出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排除A项;一国两制的方针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1)背景: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均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分别割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租新界。
(2)原因:英国对于香港问题的态度强硬,拒绝归还;战胜国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关系,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忽视中国香港问题。
(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国领导人的坚定决心和谈判艺术。(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1)背景:根据所学,结合西方国家对华的几次战争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概括,可得出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均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分别割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租新界。
(2)原因:根据“但……由于英国的强硬态度及战胜国间的利益关系,香港归属问题始终没有在国际会议上提出。”可得出英国对于香港问题的态度强硬,拒绝归还;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多次主张把香港归还中国,使之成为国际自由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战胜国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关系,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忽视中国香港问题。
(3)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国领导人的坚定决心和谈判艺术等角度概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