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 导学案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1.通过时间轴和历史地图,梳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比较新旧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辩证看待国际形势变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作用,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树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激发爱国热情。(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学习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由探索走向成熟的艰辛历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位和影响的理解。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夯实基础
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
知识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 外交政策。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同 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 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提出:1953年底,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4.发展:在中国、印度和 的积极倡导下,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5.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 。
知识点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的召开
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 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召开:1955年, 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 召开的亚非会议。
3.地位: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亚非会议。
4.方针: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 促进了 。
5.影响:加强了同 。
【温馨提示】
1.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注意: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
3.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时空线索】
【知识整合】
1.图说历史
这是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步入会场的一张照片,周恩来沉着、坚定、自信,新中国首次亮相世界舞台,体现了大国外交的从容人“舞”。
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历史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提示:
【课中探究】能力提升
【合作探究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1)结合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结合中国近代的历史,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事业面临怎样的不利环境?
(4)面对上述不利环境,我国领导人是怎么做的?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
  
【合作探究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合作探究3】“万隆会议”
材料: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为什么美国记者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知识建构】活学巧记
【总结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素养评价】学习反馈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成就斐然。1953年,我国外交上的大事是(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C.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2.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材料中的“它”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全方位外交策略
3.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历久弥新,意义历久弥深,作用历久弥坚。这一原则首次提出是在周恩来总理( )
A.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参加万隆会议期间
C.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D.接见缅甸代表团时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由此可知中国(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C.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 D.推进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5.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 )
A.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奉行友好的不结盟政策
6.如下图所示,建国初期,为更好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让“地球号”乘风破浪,平稳前行,中国提供的“动力”是( )
A.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提出“一带一路”方针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7.20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70年代联合国大会明确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说明( )
A.中国主导世界发展方向 B.国际机构解决事务争端方式单一
C.和平任务已经彻底实现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认可
8.2023年3月 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建交。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我们愿同洪都拉斯方面……增进政治互信和相互了解,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洪都拉斯方面共同推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体现了处理中洪关系要坚持(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方针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9.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说: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倡导求同存异 B.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C.反对美苏争霸 D.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接受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和记者的采访,向国际宣传了新中国的新风貌。他还邀请外媒观看了纪录片《1952年国庆》和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更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新风貌。通过此次会议,中国( )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 D.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综合题
11.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二 反映周恩来参加外事活动的两幅图片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香港和澳门获得了成功的实践。
——据许士铃《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现》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怎样的创新民族政策?
(2)任选材料二两幅图片之一,说明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事务中的创新之举,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写出其成功的实践相关史实两例。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怎样?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一、
1.(1)独立自主 (2)苏联 (3)外交孤立
2.周恩来
3.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互利
4.缅甸
5.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
1.亚非
2.周恩来 印度尼西亚万隆
3.西方殖民主义国家
4.“求同存异” 会议的圆满成功
5.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课中探究】
【合作探究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提示1.(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4)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展开积极主动的外交活动,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合作探究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合作探究3】“万隆会议”
提示:本来的航向:和平、独立、发展经济;
“偏离的航向”:会议初期出现分歧与矛盾,中国被诋毁;
“重回航向”:“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课后测评】
1.A
【解析】根据题干“1953年,我国外交上的大事”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谈判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A项正确;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排除B项;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项;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解析】根据题干“‘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国家之间,是世界各国可以共用的外交原则,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发展;B项正确;建国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我们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A项;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排除C项;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奉行全方位的外交策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A项正确;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B项;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不是在接见缅甸代表团时,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状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排除C项;全方位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排除D项。 故选A。
5.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和“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项正确;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政策和奉行友好的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AD项;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故选C项。
6.C
【解析】根据题干中“建国初期,为更好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让‘地球号’乘风破浪,平稳前行”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项正确;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外交政策,不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排除A项;提出“一带一路”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政策,与题干“建国初期”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7.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70年代联合国大会明确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D项正确;“中国主导世界发展方向”和“和平任务已经彻底实现”说法错误,排除AC项;“国际机构解决事务争端方式单一”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故选D项。
8.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愿同洪都拉斯方面……增进政治互信和相互了解,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洪都拉斯方面共同推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B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及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因此,材料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方针,A项正确;题干中不涉及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反对美苏争霸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接受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和记者的采访,向国际宣传了新中国的新风貌。他还邀请外媒观看了纪录片《1952年国庆》和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更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新风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此次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项正确;全球治理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秉持的全球治理观的内容,与题干信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接受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和记者的采访,向国际宣传了新中国的新风貌”不符,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与题干信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接受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和记者的采访,向国际宣传了新中国的新风貌”不符,排除C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贯奉行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与题干信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接受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和记者的采访,向国际宣传了新中国的新风貌”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1)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2)创新与影响:图片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或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图片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理论:“一国两制”。事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4)关系: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或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示例:选择图片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创新: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选择图片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创新: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影响:“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理论:根据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一国两制”;
事例:根据材料三中的“这一理论在香港和澳门获得了成功的实践”并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理论获得成功的伟大实践。
(4)关系: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或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