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 导学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了解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史料实证)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认识到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理解这些成就的背景、意义和影响;掌握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学习难点: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文化成就显著的原因。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夯实基础
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
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两弹一星”。
①核弹: 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爆炸成功。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③人造地球卫星: 年,我国用 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杰出人物: 、 等中国科学家。
(3)历史意义:鼓舞了 ,振奋了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_______,增强了我国的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_________。
2.漫步太空:
(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 。
(2)1999年, 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3)2003年, 乘坐 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 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_ 。
(5)2021年6月, 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 完成交会对接,中国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知识点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20世纪70年代,_______成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
(2)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的_________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3)荣誉: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______________”。
(4)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_________和保障 ,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_________也有重要贡献。
2.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_____的新型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概况:药学家_______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015年获得_______生理学或医学奖。
(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知识点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方针: 年, 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_________”“ ”的方针,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景象。
2.内容: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如长篇小说《 》《 》、话剧《 》等。
3.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映_________的时代风貌的作品成果丰富,如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 明显增强, 更加奋发昂扬。
【温馨提示】
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这里的“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时空线索】
【知识整合】
1.图说历史
提示:“两弹”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提示: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
提示: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时空观念】: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科技成就
时间轴呈现:
②我国航天科技成就
时间轴呈现:
3.【史料实证】:列举“双百”方针下,文化领域的具体成就。
提示: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课中探究】能力提升
【合作探究1】1.新中国政府为什么要作出研制原子弹的决定?
【合作探究2】2.我国为何能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功?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
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时间: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合作探究3】3.屠呦呦的成功与中医药有何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医药学?
【合作探究4】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建构】活学巧记
【总结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素养评价】学习反馈
一、选择题
1.他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屠呦呦 D.钱学森
2.“2023年12月10日,我国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0次发射。中国航天用53年的历程完成了从0到500的突破。”材料中的“0”的突破指的是(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飞行实验
C.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 D.神舟五号升入太空
3.如图所示的是1964年10月16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号外头版头条刊登的新闻。这一新闻报道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 )
A.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B.拥有了战略核威慑的能力
C.武器装备完全实现现代化 D.核武器已领先于欧美国家
4.下图是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的货币,其正面印有一束杂交水稻,以此来纪念一位中国人为马达加斯加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位中国人是( )
A.邓小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5.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乘组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飞船对接于空间站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我国第一位实现太空漫步的航天员是( )
A.杨利伟 B.聂海胜 C.王亚平 D.翟志刚
6.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下列精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井冈山精神 ②“两弹一星”精神 ③建党精神 ④抗美援朝精神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7.他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灵感……直到1971年10月4日第191次实验,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的抗疟实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他”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翟志刚 D.屠呦呦
8.陈毅曾对主持“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此话反映出( )
A.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自主而为 B.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C.外交发展取决于核武器研制 D.中国研究核武是公开的大事
9.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世界上美国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的第三个相当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那么,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
A.中国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10.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2012年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杨利伟 D.莫言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题材是( )
A.革命战争的艰苦 B.改革开放的大潮
C.艰苦创业的精神 D.三大改造的成果
12.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下列作品能集中展现21世纪以来社会风貌的是( )
A.长篇小说《红岩》 B.电影《厉害了,我的国》
C.歌曲《春天的故事》 D.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3.如图比较了1949年前后中国民歌歌词中的高频词。据此可知,相比于1949年之前,1949年之后的中国民歌(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有利于构建新的国家认同
C.展现了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 D.反映出新的社会矛盾变化
14.周刊封面人物往往与大时代一起变化,折射出不同立场与视角下的历史变迁。下面是1998年至2019年《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名单,由此反映了该杂志( )
成龙(1998年)、周润发与杨紫琼(2000年)、张艺谋电影(英雄》(2002年)、张惠妹(2002年)、姚明(2002年)、周星驰(2003年)、周杰伦(2003年)、刘翔(2008年)、习近平(2015年)、李彦宏(2018年)
A.突出个人形象,关注政治大事 B.关注改革开放的中国
C.重点描绘“红色中国”领导人 D.多角度描绘东方中国
二、综合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采用竞猜、“飞花令”等比赛形式,让观众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之美;《国家宝藏》通过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让观众在一眼千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厚重;《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人文情怀和价值理念。
——摘编自《新中国发展面对面》
材料三: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09.76亿元,国产电影产量为1082.部,总票房为378.97亿元,同比增长25.89%;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312.46万场,国内观众达13.76亿人次,总收入达366.73亿元。
——摘编自刘金田《大国记忆》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三个电视节目的相似之处。
(2)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3)除上述内容以外,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哪些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大力弘扬,请举一例。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军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创造了许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的辉煌战绩,书写了可载入世界史册的军事篇章。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很早就认识到先进的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自造十分有限,导致我军武器装备停滞不前。
材料二 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家安全挑战和战争威胁,1956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指示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决策实施“两弹一星”、电子计算机等国防尖端工程,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作出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重大决策,指导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走上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提出“科技兴军”的政策。这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启超《铸造强国利器70年—新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历程与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武器装备停滞不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几代领导人对国防科技发展提出的重大决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一、1.(1)1964 原子弹 1967 1966 1970 长征号 东方红一号 五
(2) 钱学森、邓稼先(3)中国人民的志气、中华民族的精神 、核垄断、国防实力、国际地位
2.(1)载人航天工程 (2)神舟一号无人(3) 杨利伟、 神舟五号、第三个
(4)翟志刚 、太空行走 (5)神州十二号 、天和核心舱
二、1.(1)袁隆平、 籼型
(2)杂交水稻 (3)“杂交水稻之父” (4)吃饭问题、 我国的粮食安全
2.(1)疟疾(2)屠呦呦 青蒿素 诺贝尔
三、1.1956 毛泽东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红岩》 《青春之歌》 《茶馆》
3.改革开放 莫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 精神面貌
【课中探究】
【合作探究1】1.新中国政府为什么要作出研制原子弹的决定?
(1)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断对中国施以核威胁和核讹诈,包括威胁用原子弹攻击中国境内和朝鲜境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给新生的共和国带来了严重威胁和压力。
(2)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争取战略主动,中国政府作出了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合作探究2】2.我国为何能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功?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合作探究3】3.屠呦呦的成功与中医药有何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医药学?
提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是一个大宝库,需要用现代科技挖掘和研究,屠呦呦的成功增强了我们对中医药的自信。中医药的精华和糟粕并存,面对中医,我们既要坚持继承优秀的东西,也要学习先进的医学理论,只有与科学的人体科学和生物生命科学相结合,中医药学才有发展出路。
【合作探究4】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③1978年以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④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⑤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在创新中求发展。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课后测评】
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D项正确;焦裕禄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排除A项;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排除B项;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航天用53年的历程完成了从0到500的突破”可知,2023-53=197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A项正确;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排除B项;问天实验舱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2022年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排除C项;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64年10月16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号外头版头条刊登的新闻”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战略核威慑的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原子弹属于国防领域的成就,不属于航天科技领域,排除A项;“完全实现现代化”说法错误,中国的武器装备在逐步实现现代化,排除C项;“核武器已领先于欧美国家”说法错误,且题干未提及欧美国家,无法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状态,马达加斯加人民为了感谢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特地选水稻作为新版货币图案,D项正确。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排除A项;屠呦呦和团队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排除B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C项。 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人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D项正确;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并没有“实现了太空行走”,排除A项;2005年10月,聂海胜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2021年6月,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8月20日,航天员聂海胜第二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因此,聂海胜没有进行太空漫步,排除B项;2021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没有进行太空漫步,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井冈山精神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形成的精神,②“两弹一星”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③建党精神实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形成的,④抗美援朝精神是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逐渐形成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④②,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青蒿”“抗疟实验”和所学知识可知,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率领的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D项正确;邓稼先是核物理学家,排除A项;袁隆平的贡献是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B项;翟志刚是航天员,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可知,研制导弹、原子弹有利于提升国防实力,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即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B项正确;中国发展核武器主要依靠本国力量,自主而为,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依靠力量,而是强调了研制核武器成功的影响,排除A项;核武器的研制对外交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表述为“取决于”,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研制核武器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即国防建设是外交的坚强后盾,没有强调中国研究核武器是否公开,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结合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美国、苏联、日本等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C项正确;中国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都是核武器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航天时代无关,排除AB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D项正确;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排除A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排除B项;杨利伟是航天英雄,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所以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题材主要是集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上,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没有革命战争,排除A项;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2018年上演,本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在逻辑,展示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这五年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征程上的伟大奋斗,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B项正确;《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排除A项;歌曲《春天的故事》是描述中国改革开放,排除C项;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风貌的作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1949年后的民歌歌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等,这体现了民众对中共政权和新中国的认可,从而有利于构建新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到1956年才建立起来,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才提出的,排除C项;图示内容不能阐释反映出新的社会矛盾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98年至2019年《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名单中,有影视明星、电影作品、歌星、体育明星、电影导演、国家领导人、互联网公司老总等,人物广泛,反映出该杂志从不同的多角度描绘中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D项正确;本项说法没有完全包含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改革开放的内容,排除B项。本项说法没有完全包含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5.(1)三个电视节目的相似之处:①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②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③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内容进行呈现,④都是文化类综艺节目,⑤能够提升观众的文化素养,受到观众的喜爱。
(2)表现: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事业有了进步,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原因:①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越加重视精神生活的质量;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时代,也使文化艺术事业有了创新发展的技术条件,发展迅速;③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新创作,使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问世;④我国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核也为优秀文艺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
(3)中国传统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传统体育等,任举一例即可。
【详解】(1)相似: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中国诗词大会》采用竞猜、“飞花令等比赛形式,让观众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之美;《国家宝藏》通过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让观众在一眼千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厚重;《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人文情怀和价值理念”可知,三个电视节目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内容进行呈现,都是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够提升观众的中华文化素养。
(2)现象: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富有中华优秀文化内核的作品受到观众喜爱,中国人民的电视剧、电影和图书的观影量和阅读量在增加,综合来看是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事业有了进步,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越加重视精神生活的质量;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时代,也使文化艺术事业有了创新发展的技术条件,发展逐渐迅速,还由于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新创作,使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问世;更重要的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核也为优秀文艺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也有许多。如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传统体育等。
16.(1)原因:技术水平有限;工业基础落后,制造能力弱。
(2)重大决策:毛泽东提出“向科技进军”;邓小平提出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军”政策。
(3)影响:推动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军事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民用科技的发展等。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但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自造十分有限,导致我军武器装备停滞不前。”可得出,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武器装备停滞不前的原因主要有技术水平有限;工业基础落后,制造能力弱。
(2)重大决策:根据材料二“1956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指示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决策实施‘两弹一星’、电子计算机等国防尖端工程,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可知,毛泽东提出“向科技进军”;根据材料二“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作出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重大决策,指导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走上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可知,邓小平提出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根据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提出‘科技兴军’的政策。这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可知,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军”政策。
(3)影响:根据材料一我军建立初期的武器装备,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工科技的发展变化可知,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国防尖端武器研制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防势力,推动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同时,国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防军事科技的发展,也有利于带动民用科技的发展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