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背记与考点突破)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背记与考点突破)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背记与考点突破)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变迁。
我国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在以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成就突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丰富了中国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二、核心素养
①历史解释:知道“两弹一星”的内涵,了解“双百”方针,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②时空观念: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对比,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的变迁和交通通信的发展状况。
③史料实证: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④家国情怀:认识到科技文化成就背后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历程,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⑤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在交通、通信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不同,认识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看待国家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时空线索
四、必考知识点
(一)单元大概念
(二)规律总结
1、阶段特征: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社会生活
2、主要表现:
①.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导弹核武器、人造卫星、农业科学、药学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特别是载人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②文化事业:改革开放前,在“双百”方针的引领下,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化作品反映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各领域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③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3、中外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这对中国来说是机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关键词:
一个方针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个计划 “863”计划
两大领域 科技文化领域、社会生活领域
三大生活变迁 日常生活变化、交通的发展、通信的发展
四大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五位人物 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
(三)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科技文化成就
【2022】版课标·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核弹和导弹)一星(人造地球卫星)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必考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必考
2.“两弹一星”成就的影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③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为“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重要人物: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4“863计划”:(高科技)
①时间: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来形成《863计划纲要》,
②领域: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5.航天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6.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①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必考
②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7.青蒿(hao)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you)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必考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8改革开放前
①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9.改革开放后: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舞剧《丝路花雨》;2012年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0.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
③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易错易混】
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这里的“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知识拓展】
1.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客观原因:20世纪40—5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形成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主观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科研机构,组建了科研队伍,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不懈努力,海外中国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献身祖国科技发展。
(4)1978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2: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2】版课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一)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凭票证购买,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难以解决温饱 从吃饱到吃好,营养均衡 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住 人均面积小,居住条件差 人均面积扩大,居住环境改善 注重室内装修,启动“安居工程”
行 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步行、 自行车、公交车。 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结 构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结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 生活方式的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构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的表现
①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②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建立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架设公路桥,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国内、国际航线众多,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④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⑤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2.互联网的发展: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3.通信事业和通信方式变迁的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知识拓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背景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应用 浏览新闻;查询资料;收发邮件;视频通话;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
影响 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但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五、知识整合
1.走向世界的中国技术
2.粮食问题上的应对方案
不同时期党和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5年,我国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1)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3)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改革开放以来 (1978至今) (1)1986年,我国提出并制定863计划。 (2)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3)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4.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4)实施“863”计划等。
5.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古代: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进一步完善。
(2)近代:教育近代化源于洋务运动,1862 年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了“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
6.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四次大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量“洋货”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
(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相继被消灭,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困难。
(4)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蒸蒸日上,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7.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
六、考点突破(答案附后)
考点1 科技成就(命题角度:中国智慧/时代精神)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国防成就的是( )
A.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 B.“辽宁舰”交接人列
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D.“双百”方针的提出
2.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同时,美国还同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务条约》,提出假如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材料表述了研制“两弹一星”的( )
A.背景 B.过程 C.决心 D.意义
3.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2023年以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续写“飞天传奇”。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B.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D.2012年,“辽宁舰”交接入列
4.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图片,下面选项与他们的项目主题最贴近的是( )
A.科学技术成就 B.国防建设成果 C.社会生活变迁 D.文学艺术成就
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下列史实与“他”的梦想实现属于同时代的是( )
A.“两弹一星”的研制 B.青蒿素的发现
C.人们“吃饱”后,还要“吃好” D.高速铁路运营
考点2 文化事业(命题角度:中国智慧)
6.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的方针是( )
A.科教兴国 B.全民健身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共同发展
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作家、艺术家,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等。这些成就的取得直接得益于(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863”计划的开展 D.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考向03 社会生活(命题角度:在身边发现历史/中国智造)
8.硬板票、软纸票、磁介质票……不同时期的车票见证了中国铁路交通的变迁。近年来,“无纸化”便携出行逐渐普及。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改革开放D.大量引进外来资金
9.漫画艺术,它是特定时代、特定时局、特定生活、特定环境反映的产物。右图漫画,作者意在歌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
A.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及车轮上的美好生活 B.从地下到天上,交通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C.“自行车上的国家”真可谓是实至名归 D.已经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10.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材料说明( )
A.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B.我国人民开始享受免费福利保障制度
C.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 D.我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实现了城乡平等
考点突破(答案)
1.C
【解析】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这不仅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C项正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代号“921工程”,排除A项;2012年9月“辽宁舰”交接人列,排除B项;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与材料“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可以得出材料表明了研制“两弹一星”的背景,排除A项;1964年发射原子弹,1967年发射氢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决心,排除C项;两弹一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据材料“2023年以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续写‘飞天传奇’”并结合所学可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杰出成就,“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人昂首跨入航天时代的开始,C项正确;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属于军事强国成就,与材料“航天时代”无关,排除A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材料属于军事成就,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2012年,‘辽宁舰’交接入列”,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与材料航天时代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邓稼先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所以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A项正确;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研制成功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不属于国防领域,排除B项;四位人物都是在科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与社会生活无关,比如衣食住行等变迁,排除C项;题干人物成就与文学无关,比如莫言和文学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他同时代的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制出“两弹一星”,排除A项;人们“吃饱”后,还要“吃好”是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21世纪初,我国高速铁路开始运营,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的方针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C项正确;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排除A项;全民健身是为了提高人民体质,提倡各民族共同发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原则,排除BD项。故选C项。
7.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A项正确;改革开放政策针对的是教育领域,排除B项;863计划属于科技领域,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教育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解析】根据材料“不同时期的车票见证了中国铁路交通的变迁”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巨大,C项正确;国企改革对交通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推动的是农业发展,排除B项;外资的引进不一定都用于交通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解析】根据漫画中汽车、高铁、飞机可知,改革开放40多年间,从地下到天上,中国交通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B项正确;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及车轮上的美好生活不能反映交通工具飞机的信息,排除A项;“自行车上的国家”真可谓是实至名归,图片中未出现自行车的信息,排除C项;已经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说法太绝对,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有高铁成网运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解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说明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完善,C项正确;我国人均收入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排除A项;国务院决定我国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能说明我国人民开始享受免费福利保障制度,排除B项;我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实现了城乡平等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