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6 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教学设计)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课题 2.6 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透镜的结构及作用,能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画出光路图; 科学思维:能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观察、动手、交流合作能力; 探究实践:探究凸透镜成像活动,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的研究方法; 态度责任: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初步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6节,本节内容由两部分构成:透镜和视觉,首先介绍透镜的结构特点,然后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之后介绍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放大镜和照相机等,最后介绍眼睛的结构及成像原理,视力的缺陷和矫正等。使学生明白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不仅要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视觉及视力矫正。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实验活动器材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 课 导 入 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我们喜欢用相机把它拍摄下来。你知道吗?我们的眼睛也有这样的成像功能。让我们一起走入透镜和视觉的世界吧! 由生活中的照相机摄像头等思考透镜的结构。新 知 讲 授 一、透镜 眼睛近视的同学需要配戴近视眼镜,眼睛远视的老年人需要配戴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透镜也广泛地应用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常见的光学仪器中。仔细观察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我们会发现不同镜片的中间和边缘厚薄是不一样的。 远视眼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类透镜叫做凸透镜。近视眼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这类透镜叫做凹透镜。如图是常见的两类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常用的符号: 透镜要素: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O点的直线,简称主轴。 光心:光心是主光轴上的一点(可以认为在透镜的中心)。 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出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2.换用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凸透镜:移动凸透镜,纸上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 凹透镜:无论怎样移动,都没有发亮的光斑,光屏离得越远,光斑越大。 思考: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由上述活动现象可知,太阳光是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故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粗测焦距的方法),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经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可称为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焦距。 光心两边的焦距相等 焦距越短,凸透镜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短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短,凹透镜发散能力越强。 透镜的会聚与发散 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凸透镜可看作两个三棱镜叠放在一起,太阳光折射后会聚在一起。 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 注意:会聚和发散要对比入射光线直线传播的轨迹分辨。 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 凹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活动: 在桌上放一块凸透镜,在凸透镜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调节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像。 可见,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这个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这样的像叫做实像。 我们把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v)。 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知道凸透镜能够成倒立的实像,并且这个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我们以前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其实放大镜也是凸透镜。通过放大镜,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而这个像与蜗牛都位于凸透镜的同一侧。那么,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建立猜想: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①选择1块凸透镜,在阳光下或利用平行光源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10cm。用1支蜡烛作物体,研究蜡烛所成的像;用1块白色硬纸板做光屏,来承接蜡烛的像。 ②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成像装置上,调节它们的高低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处于同一高度。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了使蜡烛的像呈在光屏中央 ③点燃蜡烛,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将蜡烛逐次移近凸透镜,每次都需要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 ④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⑤当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试一试,这个像能成在光屏上吗? 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 4.记录实验数据: 像的性质实验次数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倒立、缩小的像1301422518倒立、等大的像12020倒立、放大的像1182521430正立、放大的像18/26/5.分析与论证: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实验结论: (1)当u>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u>v (2)当u=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u=v (3)当2f>u>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u<v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可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u<v 注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实像和光源在不同侧,如图在凸透镜左侧观察可看到光屏上的实像 虚像和光源在同侧,如图在凸透镜右侧观察可看到虚像 实验注意事项: 1.摆放装置时要使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这样是为了使像呈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若像偏上,则向下调节凸透镜或向上调节蜡烛或光屏,若像偏下,则向上调节凸透镜或向下调节蜡烛或光屏。 2.若遮挡凸透镜的一部分,像还是完整的,只是折射光线变少了,像变暗。 观察透镜结构,归纳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点。 进行活动,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总结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观看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处于同一高度的原因。 回顾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画出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总结实验注意事项。课 堂 练 习 典例1 下面物体的镜片具有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的是( ) A.近视眼镜 B.老花眼镜 C.普通窗玻璃 D.平面镜 【答案】B 【解析】中央厚、边缘薄的镜片是凸透镜,能够放大物体图像,老花眼镜的镜片就是利用凸透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典例2 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光路如图所示。该元件是(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反光镜 【答案】B 【解析】如图,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使得光线变会聚,所以,这个光学元件具有使得光线会聚的作用,那这个光学元件是凸透镜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典例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能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用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0cm B.光屏上的像是烛焰放大的实像 C.仅将凸透镜左移不能再次成像 D.仅将光屏右移可模拟近视眼成像 【答案】D 【解析】AB.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像距为u=50.0cm-20.0cm=30.0cm,v=65.0cm-50.0cm=15.0cm,即u>v,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u>2f,f<v<2f,则30.0cm>2f,由上述式子可知,焦距范围为f<15.0cm<2f,7.5cm<f<15.0cm,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焦距不可能为15.0cm,故AB错误; C.仅将凸透镜左移,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当移动后物距等于原像距时,像距将等于原物距,光屏上能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即仅将凸透镜左移可再次成像,故C错误; D.近视眼成像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将光屏右移可模拟近视眼成像,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甲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上; (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为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化下移 (3)保持图乙中的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乙中凸透镜换成焦距更 的; (4)如图乙,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厘米刻度处。 【答案】(1)10.0;同一高度(2)C(3)大(4)40 【解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此处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即20.0cm-10.0cm=10.0cm;实验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要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正中央,可以将透镜向下调节或者光屏向上移,或者将蜡烛向上移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物距增大,像距会减小,图乙中,保持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变时,成清晰的像,则需要换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 (4)由图乙知,物距的大小为u=25.0cm-10.0cm=15.0cm,像距大小为v=55.0cm-25.0cm=30.0cm,此时光屏上成的是清晰的像,根据光路可逆,当物距为30.0cm,光屏上还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像距为15.0cm,则凸透镜应移至40cm刻度线处。课 堂 小 结 1.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其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到虚焦点上。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2)三条特殊光线: 2.凸透镜成像规律 (1)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2)①当u>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u>v ②当u=2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u=v ③当2f>u>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u<v ④当u=f时,不成像; ⑤当u<f时,可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u<v 注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3)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 ①调整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呈现在光屏中央,若像偏上,则向上调节蜡烛或光屏,或向下调节凸透镜,若像偏下,则向下调节蜡烛或光屏,或向上调节凸透镜)。 ②遮挡凸透镜一部分,像的完整性不变,但折射光线变少,像变暗。板 书 设 计作 业 设 计反 思 评 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