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感悟改革开放的背景以及在各领域取的成就,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1课,内容包括“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三个子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不断推动改革开放走向纵深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进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开始,从沿海到内地,从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历史纪录片191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入场视频,时长56秒。同时展示给学生一段话: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设计意图】:以历史纪录片导入,为学生创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情境,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旁边一段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回顾并思考“三次变化”是什么,“三位人物”到底是谁,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第一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
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活动:出示“华国锋”照片和“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其实质是继续“文革”以来的错误倾向,出示《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引导学生更好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教师出示邓小平讲话时的图片和以下材料: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材料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改变了“左”倾错误倾向,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变“阶级斗争为刚”的政治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教师活动: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场照片,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并能够体会这一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提问“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归纳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出具有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以及本节课学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能够通过新学习的内容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
二、平反冤假错案
教师活动:出示“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到迫害的两幅图片,也是对上节课知识的一个回顾。其后出示1980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的照片和邓小平致悼词的照片。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照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刘少奇同志遭受迫害和恢复名誉的图片为学生展示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三、十一届六中全会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人民日报》刊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报纸照片。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时间、成果、意义。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独立探究归纳,锻炼学生阅读文本并进行提炼总结的能力。
四、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师活动: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设计意图】:第一子目的内容主要通过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分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分析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视频导入,历史照片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探究。
第二子目:改革开放进程
一、开始实施
教师活动:出示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契约照片,引出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并给出以下材料: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的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没变,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合照,同时选取并剪辑电视剧《老农民》相关片段进行播放,时长1分50秒。出示小岗村18户的“秘密协定”内容: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小岗村农民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签署了“秘密协定”,提高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吃不饱”的年代,通过视频的播放,为学生创造那个年代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出示“海尔集团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照片,大量国企处于亏损状态,劳动生产率只有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1/30—1/50,由此引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出示材料:
“材料一:1959年,济南的天气很热,有一家钢铁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想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济南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南京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设计意图】:通过海尔集团前身照片引入,由学生已知的“海尔冰箱”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则材料使学生知道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自主权;第二则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政指令管理经济,官僚主义盛行,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出示歌词片段。
【设计意图】:部分同学之前听过这首歌,通过播放歌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歌词“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归纳改革初期的第二个步骤“对外开放”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出示两幅对外开放前后的深圳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对比下面两张图片思考深圳为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深圳为何从一个小渔村变为现在繁华的大都市。学生通过上个子目的学习能够回答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对外开放的方针
”“深圳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过渡到下部分内容。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地图,通过动画效果从时空上展示五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提问“为何在这些地方建立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地图和地理知识,能够回答出“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地理位置距香港、澳门、台湾较近,有利于吸引资金;都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一方面使学生理解经济特区为何在这些地方建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与地理学科知识相联系,体现了新型的课程融合观念。
教师活动:在中国地图上先后展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特区、沿江开放城市、延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设计意图】:从时空范围上,使学生更好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逐步深化
教师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与老师共同进行梳理,建立时间轴梳理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进程: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设计意图】:建立时间轴,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梳理逐步深化阶段的事件,同时辅以图片,帮助学生记忆。
教师活动:出示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照片,和下则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设计意图】:通过南方谈话的材料,使学生理解“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稳步推进
教师活动:出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第三子目:“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出示“澳门”“香港”“台湾”歌词片段:
《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歌曲、展示歌词,学生能快速的在歌声中体会港澳台同胞们渴望回归大陆的迫切需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材构建:在教材文本内容上,进行了重新构建,整合出四个小标题
回忆——但悲不见九州同
构思——“一国两制”开新途
实践——紫荆莲花满园春
展望——河山一统国运昌
【设计意图】:这一子目主要梳理“一国两制”理论的内涵与提出过程,概述“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澳门及处理两岸关系的实践意义。由于内容比较多,重新所以进行了梳理建构。同时,补充了港澳台历史问题的由来,学生能更好理解其回归背景。
一、回忆——但悲不见九州同
教师活动:出示香港地图,引导学生思考香港问题的由来。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
教师活动:出示澳门地图,引导学生学习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并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教师活动:出示台湾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及其附属岛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中华民国”,造成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地理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思考梳理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如何形成的,能够更好进行下部分内容的讲授。
教师活动:比较思考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使学生明白澳门、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问题,属于主权问题、外交问题;台湾问题是解放战争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二、构想——“一国两制”开新途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播放历史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十一集统一大业的片段,时长1分56秒。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学生能够知道“一国两制”的政策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初步应用到香港的回归实践。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材料: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一国两制”的核心?
(2)“一国两制”的“两制”分别是什么?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思维导图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直观形象。
三、实践——紫荆莲花满园春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1982年中英首次谈判的图片,英国主张“主权换治权”,中国强调“主权没商量”。教师出示1984年12月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的图片,播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现场视频,时长2分22秒。最后归纳香港回归的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使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学习香港回归的历程。视频重现香港回归的历史场景,展现了历史原貌,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爱国情感。
教师活动:出示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中葡联合声明》现场照片。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长达400多年统治。出示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现场视频,时长1分41秒。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澳门回归历程。视频再现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活动:出示两则材料,分析说明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邓小平说过这样一段话:“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 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设计意图】:通过两则则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学习澳门香港成功回归的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双方共同努力。
四、展望——河山一统国运昌
教师活动:利用时间轴,梳理7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进展,同时辅以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时间轴,在时间线索上进行学习,同时图片能帮助学生记忆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一则材料,使学生思考三个问题,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中国政府奉行什么方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材料: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期限地拖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会上的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够回答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是阻碍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同时中国奉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不放弃使用武力。
教师活动:补充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同时为课后思考探究提供思路。使学生明白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祖国统一的美好展望。
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延伸学习:“祖国统一,青年有责”,布置课后延伸作业,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的设想与建议。思路与要求: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国家有关两岸统一的法规政策等资料;
调查访问,了解民意;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提供了思路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搜集资料。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体现了历史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