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歌唱祖国 大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歌唱祖国 大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资源简介

《歌唱祖国》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内容简介: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初中音乐课的起始课。五首作品都是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优秀歌曲。《彩色的中国》是一首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童声合唱爱国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具有庄严而神圣的爱国仪式的齐唱歌曲;《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表现子女对祖国母亲倾诉深情的抒情性男中音独唱爱国歌曲;《爱我中华》采用领唱与合唱形式表达了五十六个民族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共同建设祖国爱国歌曲;《走向复兴》是一首与时俱进、气势恢宏、激情豪迈、充满自信的混声合唱进行曲。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染力。
作品联系:五首都是表达爱国主题作品。在调式上,除了《多情的土地》为小调,其余都是明亮色彩的大调式或七声宫调式。演唱形式三首作品都是合唱,《爱我中华》领唱合唱、《走向复兴》混声合唱、《彩色的中国》童声合唱。《国歌》和《走向复兴》都具有进行曲风格特点。《爱我中华》是群众歌曲,《多情的土地》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三连音和《国歌》三连音可以作对比
教学价值: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对民族同胞的关心、爱护和珍惜;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意识。领会爱国歌曲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习得作品旋律和节奏特点、常见的演唱形式、常用的调式或和旋、创作曲式结构和手法等,为今后音乐学习打基础做铺垫,并能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迁移至今后的学习中,能将此类爱国主义歌曲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
【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五首作品不同的演唱形式带来的音色美。感知歌曲不同乐段赋予的情感变化;《彩色的中国》休止符的声断情不断的情感表达;《爱我中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多情的土地》词曲水乳相融的艺术性特点;《国歌》铿锵有力、庄严神圣的仪式感。《走向复兴》气势恢宏、激情豪迈的爱国情。
2.能唱好《彩色的中国》《国歌》,并能自信的有表情的表现歌曲;能够随着歌曲大胆的律动、能够创作一首(四句)大调式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3.理解每首歌曲知识,如典型三连音、附点节奏型、旋律线上行、下行、波浪形,重复或者同头合尾的创作手法,歌曲创作背景等,体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和一代代中华人们团结一心、共建祖国走向复兴的崇高理想。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单元教学建议】
重难点解决:
1 . 通过练唱大调,巩固音符的认识以及音高概念,利用阶梯式音阶设计图结合键盘图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辅助音高在学生心中的概念。
2 . 歌唱教学中,老师自编发声口诀引导学生练习歌唱方法,通过每节课分步骤练习解决歌唱技术的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分析音乐元素,抓住典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歌唱。合唱的教学,始终遵循在和声的氛围中,让学生听够旋律的基础上,慢慢加入合唱。
3 . 在音乐作品的分析方面调动学生身体各种联觉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
4 . 在创作方面,先从给节奏填音符开始,打破创作难度,再通过分析作品,了解和掌握创作手法基础上,在第三课时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真正尝试创作。
基于作品特征的音乐活动设计:
前后单元关联:
【教材分析】
《彩色的中国》为大调式,3/4拍,两段体结构,以亲切赞美的口吻,跳动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孩子们质朴的爱国之情。A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在这四个乐句的旋律中,休止符起到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种“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从第一乐句到第四乐句呈现一个循序渐进的情感表达,第四句则是一气呵成,达到了一个歌曲的小高峰。B段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由两个乐句组成。随着音色、音高、节奏等变化,形成了全曲的高潮。歌曲的A段“断中有连”与B段“连中有断”共同形成了和谐的形式美。
【学情分析】
本课是初中音乐课的起始课,学生来自不同城镇的小学。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均有差异。因此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要选好教学切入点,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聆听、分析、思考音乐的能力,歌唱方面因小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教学中注意自然声区的练习,加强高位置、弱音量的歌唱的练习,适度融入假声与混声。对于本课中的较多知识点小学有所接触,因此本课从歌曲的艺术特点,歌词的文化语境,个性理解进行解读,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对音乐知识如合唱、两段体这些概念性知识有一定的储备量。个别学生在唱谱方面会有困难,加强识谱的演唱和学习非常重要。多数学生会做柯尔文手势,但是部分学生遗忘或者小学没有掌握好。
【教学目标】
1. 端正歌唱姿势,能够用自然、和谐、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彩色的中国》。
2.了解歌曲休止符的意义,掌握换气时机,初步学会表现“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并能用三拍子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
3.在演唱和聆听中感受、体验、理解歌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彩色的中国》,并能用和谐的声音唱好两声部合唱部分的音准和节奏。
2.难点:休止符的节奏把握、两声部音准把握,以及细腻地表达歌曲真正的内涵。
【教学准备】
收集音响、教材资料、制作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
亲近歌曲 挥拍悟情引爱国
(一)活动目标
1. 欣赏《彩色的中国》,初步了解歌曲情绪和内容。
2. 探索歌曲节拍、会指挥三拍子、能为歌曲分段。
(二)活动步骤
一、唱听看,联觉感受情意
1. 师生同唱《歌唱祖国》
课件播放伴奏,老师唱《歌唱祖国》,问学生熟悉吗?示意学生跟老师一起唱。
师:《歌唱祖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凝结了爱国之声、人民之心、民族之魂,表达了我们人民对祖国的喜爱和以及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愿。本单元的学习的主题就是《歌唱祖国》,所有的内容都和爱国有关。
2. 看视频欣赏《彩色的中国》
问:歌曲情绪怎样?演唱形式和歌声音色?唱了什么内容?
交流总结:歌曲欢快活泼,童声合唱音色,表达了少年打开地图册时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并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在15册的第一单元中,有一首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老师唱两句)也是一首孩子口吻表现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想要回来的愿望。
二、再听歌,体验节拍特点
1. 探索歌曲节拍:师生探讨歌曲属于3/4拍,
2. 学习指挥手势:
3. 感受节拍特点:
师问:曲作者运用三拍子创作爱国题材作品,风格上给你什么感觉?(老师边歌边跳三拍子舞步启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生交流:三拍子具有舞曲风格,有种边歌边舞的情景,会使歌曲更加欢快、活泼、朝气蓬勃的感觉。
4. 有感情的指挥:随着歌曲再次指挥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5. 分乐段说原因:
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为什么这样分?分别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探讨结果:A段齐唱,B段合唱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从复习唱《歌唱祖国》入手,这首歌曲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熟悉的歌曲更能引发情感共鸣。再通过欣赏《彩色的中国》视频,画面和音乐、歌词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初步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特点,了解歌词表达了少年打开地图册时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并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指挥三拍子的节拍特点,为下面的歌唱做准备。
活动主题二:
探索旋律 润声美嗓赞祖国
(一)活动目标
1. 探索歌曲旋律的特点:大调式、休止符的运用等。
2. 有感情的唱好歌曲的音准节奏,并能表现出不同乐段的情感变化。
(二)活动步骤
一、唱曲谱,探索旋律特点
1. A段学唱:
(1)老师唱A段曲谱,在四分休止符上拍胸口,八分休止符上拍肩。
问:老师在哪个音符上拍,怎么拍?——引出休止符
(2)老师唱学生拍休止符。
(3)演唱曲谱:声断情不断感觉,四分休止符可吸气,但也是缓吸缓呼的方法。
(4)探讨休止符作用:画龙点睛、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突出了一个“情”字。
2. B段学唱
(1)唱B段曲谱:对比B段音区和A段情绪的变化?
交流:音区高了,情绪更加激情,昂扬。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探索歌曲调式
师:歌曲色彩是暗淡的还是明朗的?旋律以哪几个音符为主?—引出大调并介绍大调式。
3. 唱大调音阶
(1)看图师生一起复习柯尔文手势并唱大调音阶。
(2)老师弹音阶学生边唱边做。
(3)学生清唱音阶并做手势。要求心中想着音高,唱准每个音符
4. 完整唱曲谱
师:边指挥边唱曲谱,注意用方法和情感演唱。
二、填词唱,畅想爱国之情
1. 跟着歌曲填词:(播放歌曲,边听边轻声唱)
2. 随钢琴填词唱:要求用美好的声音发自内心将欢快、活泼又带着爱国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3. 探讨A、B歌唱情绪语气:
A段清新自然平和语气,B段力度加强,情绪稍微高涨。
4. 练习歌唱方法:
师:怎样才能唱出这种欢快、自信、明亮的歌声?老师整理了一个发声口诀我们一起来练一练(课件图文显示)
5. 再次有感情演唱歌曲。
6. 背唱歌词。
以消除歌词的方法,让学生在多次的练唱中记住歌词,并能自如自信的演唱歌曲。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通过多次音乐聆听,唤醒孩子们本能所存在的身体运动感觉,通过唱中拍休止符、听中探索调式、聆歌唱中对比乐段情绪等活动,使学生浸润在音乐中,进入歌曲内部,增强内心听觉,建立起对音乐作品的经验链接,唤起学生的音乐情感需要。
活动主题三
引吭高歌 和声碰撞润心灵
(一)活动目标
在和声环境中,练习两个声部音准、节奏、情感、音色的均衡。
(二)活动步骤
一、合之音,感受声部之美
1. 师生合作——引出第二声部。
2. 师生再次合作:
要求:第一声部学生和老师合作,第二声部学生听老师唱。在挺熟的基础上,第二声部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唱曲谱。在多次反复练唱过程中第二声部唱会了旋律。
3.复习反复记号。
4. 练习第二房子和第一房子尾部三个音符的变化:用画旋律线方法感受变化。
5.填入歌词演唱:
处理:第一声部两个
的语气稍微欢快活泼,而对应的第二声部旋律
柔中带清新活泼的情感。
6. 再次完整合唱。(要求:注意音准轻声、和谐之声演唱。)
二、声情唱,完整演绎作品
1. 跟着伴奏完整歌唱
师:请同学们演唱的时候注意气息和情感,用通畅、圆润声音演唱。并学会控制声音,寻求和谐、均匀的集体音色。
2. 小组合作表演。
【活动评价】
(三)设计理念
这部分教学为提高和发展学生歌唱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着重于合唱听觉、音色的训练,加强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与声部协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合唱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活动主题四
作品延伸 了解背景唤觉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2. 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做初步了解。
(二)活动步骤
一、认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 图文显示,认识曲作者冯奇。
2. 介绍创作背景:
《彩色的中国》创作于1983年,同年首发于《四川音乐》。《彩色的中国》是一首由多年在基层从事少年儿童音乐教育工作的两位老教师合作创作的歌曲。他们懂得孩子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在歌曲的创作中,词曲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祖国、对学生最真挚的爱。
师:同学们,祖国的美丽山河那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一代一代有志青年努力创建才能有我们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不忘历史,深知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听本单元另外两首爱国歌曲。
二、巧预习,评析作品异同
1. 播放《多情的土地》和《爱我中华》两首,评论两首歌曲和《彩色的中国》有何不同?
2. 说说听后感想。
三、设作业,课后延展续学
1. 背唱歌曲《彩色的中国》。
2. 搜集材料了解《爱我中华》《多情的土地》,并聆听这两首歌曲。
(三)活动评价
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音乐创作背景介绍的捕捉能力,通过师生交流和举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歌曲评论能力。
(四)设计理念
打破音乐课没有作业的常规,以复习形式背唱巩固记忆歌词,提早了解下节课学习内容,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教材分析】
1. 《爱我中华》
本首作品是4/4拍子,两段体结构。A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结构方整,每乐句4小节。B段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高昂有力,较前更兴奋、热烈。表现出人们以实际行动建设自己国家的决心。在其后的发展中采用传统音乐“垛句”的手法展开, 其衬词“海啰呢啰海啰海”,富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并且具有舞蹈音乐性质。歌词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歌曲吸收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音乐素材。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并流传。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2006年,《爱我中华》的唱片随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升上太空。
2. 《多情的土地》
这首作品的歌词以第一人称来抒发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家乡土地的深深地热爱,以及作者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本首作品是一首抒情性的艺术歌曲。2/4拍子,前奏+A+B+尾声两段体结构。A段曲作者以
弱起、三连音、附点等节奏型的节奏为核心,主题(两小节)经过模进、变形等手法,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散文式”内在的音乐发展逻辑的部分。B段通过衬词“啊”写成的乐句,对A段所积累的情绪进行了宣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学生对音乐求知欲较强。基本能跟着琴视谱演唱,有一定的听觉或欣赏能力,对音乐元素、音乐旋律表现的情感、以及音乐人文知识,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歌唱能力方面也有一些方法上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歌曲《多情的土地》词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并能说出歌曲运用了三连音、弱起节奏等特殊节奏型和波音、倚音等装饰音的作用。能归纳歌曲音乐特点。
2. 对比《爱我中华》和《多情土地》的风格区别,能拍出《爱我中华》B段歌曲的乐句特殊节奏型,并能分辨出个别音符的变化。能用高昂、热情、兴奋、饱满的情感和高位置稍豪放高坑的歌声唱好《爱我中华》B段歌曲。能随着A段音乐旋律模仿老师律动或自创简单律动。
3.领会两首歌曲所表达的爱国情感,能描述歌曲引起的内心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1. 端正歌唱姿势,能够用自然、和谐、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彩色的中国》。
2.了解歌曲休止符的意义,掌握换气时机,初步学会表现“声断情不断”的艺术效果并能用三拍子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
3.在演唱和聆听中感受、体验、理解歌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
趣玩节奏 未有曲调先有情
(一)活动目标
1. 趣味节奏练习。
2. 为节奏型创编声势拍击
3. 为节奏型填写大调旋律。
(二)活动步骤
一、模仿拍,感受节奏特点
1. 节奏模仿练习:师拍手,学生模仿
2. 学生单独拍:注意强弱拍的力度变化
二、迁移拍,拍击声势节奏
1. 改变拍击方式:
请学生换种拍打的方式,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身边能发声的物件或者拍身体任意部位,表现出不同的声音效果。
三、用大调,为节奏创旋律
1. 复习大调式音阶:
2. 用大调式为节奏创作旋律。
师:用大调音阶为这个节奏型创作两句旋律,最后一句结尾音要落在主音上。自己试着哼唱一下。
3. 展示并演唱部分学生创作的旋律
4. 总结:
师:同学们,音乐创作就是那么简单。如果你能坚持,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位作曲家。下面让我们来听听,曲作者是如何为这个节奏型添加旋律的。
(三)活动评价
是否能模仿节奏的拍击、拍击声势节奏、为节奏创编旋律,评估学生对节奏感的记忆和创造能力。
(四)设计理念
通过拍击《爱我中华》B段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学生自己用声势拍击,感受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的音色,凸显这个节奏型的特点。利用上节课学过的大调式为这个节奏型创作两句旋律,在节奏型上填上音符,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也让学生对创作充满兴趣。为第三课时歌曲创作奠定基础。
活动主题二:
踏歌起舞 举手投足皆有韵
(一)活动目标
1. 辨别B段前三句旋律的重复中音符有小变化的特点。最后一句跺句手法。并能有感情的唱好B段的音乐。
2. 能随A段旋律拉手跳出西南情韵的律动。
(二)活动步骤
一、唱中探,感受B段特点
1. 学习前三句:
(1)(课件出示歌词)老师唱B段前三句歌词,请学生辨别哪句旋律音符有点不同?(第二句最后一个音符)
(2)请学生随钢琴和老师一起模唱出每句音符旋律。
(3)看曲谱师生对唱:老师唱前半句,学生对后半句,提醒学生歌唱时的表情、歌唱发声位置和口腔状态,唱得兴奋、热烈、激昂。
(4)师生总结曲作者创作手法:运用了重复的乐句、改变个别音符的手法创作了前面三句音乐。(板书)
2. 学习第四句:
(1)老师唱,问学生第四句旋律有何特点?
师生探讨:节奏旋律具有重复性,容易学唱。这样的创作手法叫垛句。(板书)
(2)归纳主题(学生归纳总结)
3. 师生配合完整演唱:老师唱每句前半句“爱我中华”歌词,学生唱后半句,想想上节课老师教的歌唱口诀,用方法发声,唱出主题所要表达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家园热烈兴奋自豪的爱国情感。
二、随歌舞,舞动西南情韵
1. 聆听全曲。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全曲
问:歌曲情绪怎样?什么演唱形式?听了有何感受?(学生说自己的感受:老师板书)
问:有没有你不太熟悉的旋律?——(学生回答)引出A段
2. 赏析A段:
问:觉得哪句歌词最有特点?跟着钢琴来唱一唱。
问:这些衬词的使用具有什么特色?(学生举手回答)
3. 学唱旋律:
4. 归纳总结:
问:哪几个音符为主?(生回答:do mi so)——引出大调式主和旋
问:如何排列?
追问;这样的音型排列会使得音乐情绪和B段有何不同?(生回答)
师生探讨总结:这种旋律的创作手法“以主和旋的分解形式构成”,所以,音乐轻快活泼。旋律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很有民族性。(老师板书)
5. 舞之蹈之:
(1)师:如此轻快活泼的旋律,给人一种想动的感觉。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动,也可以和老师动的不一样,只要符合歌曲情绪和节拍韵律即可。(学生模仿律动动作:脚步动作往左走四步,手臂自然打圈随着脚步摇晃,再往右,其余动作反复,衬词乐句原地转圈,手臂上甩,往左往右共四次)
(2)模仿学习或创作动作,分两组随乐展示。(B班要在对方老师的组织带领下一起活动)
6. 欣赏视频
(1)欣赏宋祖英版本视频。
问: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歌词风格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发展以及影响力。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打破常规不按歌曲顺序教学,而是从B乐段音乐入手,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带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对不一样乐句的音符、听钢琴模唱旋律,寻找乐句创作手法,完成四句旋律的学习。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皆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A乐段音乐以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衬词入手,主体旋律抓住乐句的重要音符(do mi so)音型排列,引导学生感受“以主和旋的分解形式构成”的创作手法,体验旋律轻快活泼,更具西南少数民族风格和舞蹈性特点,从而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为以后作品的运用和创作提供了经验。
活动主题三:
对比聆听 桃红柳绿皆有味
(一)活动目标
1. 复习三连音的节奏型特点,并能用手随歌曲拍打。
2. 会演唱《多情的土地》一、二两句旋律。
3. 体会歌曲波浪形旋律线的情感表达。知道歌曲属于艺术性类型歌曲。
(二)活动步骤
一、善归纳 ,对比歌曲异同
1. 词配乐,对比歌词意境
(1)聆听歌曲《多情的土地》,课件出示曲谱。
问:歌曲和《爱我中华》歌曲情绪和风格上有何不同?
(2)教师介绍词曲作者,以及词作者任志萍创作歌词的时代背景。
(3)分组有感情的朗诵歌词。要求口腔打开、咬字清晰,用心、深情的感觉去朗诵。
(4)歌词意境和《爱我中华》有何不同?(启发学生感受抒情艺术歌词诗意、内敛,极具文学性的歌词——板书)
2. 寻曲意,对比音乐特点
(1)三连音节奏型探索:老师边唱A段边做脚步的律动,在正拍上有感觉走四步,在弱起小节停止走动;在三连音的节奏型上做三拍小手臂动作。并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来做。
问:每个乐句开头节拍有什么特点?拍的节奏型叫什么?
追问:这个节奏型在哪首歌曲里出现过?(启发学生回顾《国歌》《走向复兴》弱起节拍特点和《国歌》中的三连音)
继续问:如果把三连音换成其他节奏型,你觉得好听不?老师试着唱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前十六后八和前八后十六)同学们进行对比聆听,有何不同感觉?(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听后感受)
老师唱《东方之珠》B乐段,告诉学生这首歌曲15册第一单元,表现丢香港的赞美和热爱,歌曲也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
(2)感受装饰音的作用。(老师唱两个不同版本,第一次去掉装饰音,第二次加入装饰音)
问:两版本有何不一样?哪次情感更细腻?更有韵味?(师生一起探讨装饰音波音和倚音的作用)
(3)学唱一、二句音乐。(要求唱出细腻、抒情的感觉。)
(4)探索音乐旋律线(课件显示旋律线,学生选择)为什么曲作者选择这种波浪式旋律进行创作?(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知类型,谈谈运用场合
1. 师总结:今天学习的两首爱国歌曲,在情绪、歌词内容、歌词风格、音乐特点、音乐风格上各具特色,《爱我中华》是一首深受大众喜欢的群众歌曲。《多情的土地》是一首优秀的抒情的艺术性歌曲。上节课学过的《彩色的中国》是一首少儿歌曲。
2. 适合场合:
问: 请谈谈《彩色的中国》、《爱我中华》《多情的土地》三首作品分别适合在哪些场合播放或者演唱?并说说理由(启发将所学作品运用于生活)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技趣相融”的教学效果。紧抓情感线,念歌词,品歌词意境。抓住节奏型特点,以新体系理念身势方法,带领学生体验三连音和弱起节奏、理解波音、前倚音等装饰音在乐曲中的表现与运用,简单的律动设计,打破死板的说教,内化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以及词曲抒情性水乳相融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比两首歌曲,感受理解两首歌曲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并能为以后运用到生活做铺垫。
活动主题四
温故知新 融会贯通心有底
(一)活动目标
1. 回顾知识点。
2. 复习《彩色的中国》,巩固歌曲演唱
3. 课内预习下节课内容。
(二)活动步骤
一、复习唱,抽查评价歌唱
1. 回顾歌曲的知识点:大调式、三拍子、休止符唱的声断情不断等。
2. 有感情的背唱《彩色的中国》
3. 个别抽查背唱一小段。
4. 评价学生演唱
二、设作业,课后延展续学
1. 预习背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词曲作者。
2 .预习聆听歌曲《走向复兴》共两次。
3. 搜集1到2首课外爱国歌曲或者红歌聆听学唱,分享给同学聆听。
(三)活动评价
通过集体演唱和个人演唱评价学生演唱水平。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分辩学生的歌声是否到位,是否有感情,评价学生是否能背唱好《彩色的中国》。
(四)设计理念
温故知新,巩固延伸,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在多次重复递进的歌唱练习中提高歌唱技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板式设计】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歌曲为G大调,2/4拍,进行曲风格,一段体六个乐句结构。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不相同,但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歌曲多处运用大调主三和弦(do、mi、sol)三个音,旋律坚定富有推动力,又巧妙的配合了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型的运用,加强了战斗的气氛。结尾句连续三个“前进”,音乐铿锵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坚定信心。
《走向复兴》为单二部曲式。进行曲风格,混声合唱演唱形式,旋律大气宏伟,节奏铿锵有力,将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决心,以及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A段,为四乐句的复乐段结构,有两段歌词。旋律以上下级进为主, 中间配以三、四度的跳进,展现了中华儿女谱写时代新篇章的坚定与豪迈情绪。B段,为两乐句平行结构,句法上保持了 A段中的周期性组合结构特点。歌词展示了国家和人民走向复兴的豪情壮志。结尾句由低到高的阶梯式旋律,伴以模进的作曲技法,将全曲推向高点,表达出中华儿女的复兴愿望和自豪之情。
【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学生来自不同城镇的小学。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生理心理发展程度均有差异。在音乐知识方面,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歌唱祖国》这课中学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基本能背唱《国歌》,但个别学生对个别乐句的节奏或者音准以及感情把握不到位。对音乐知识如合唱、进行曲、一段体、两段体这些概念性知识有一定的储备量。个别学生在唱谱方面会有困难,加强识谱的演唱和学习非常重要。多数学生会做柯尔文手势,但是部分学生会遗忘或者小学没有掌握好。
【教学目标】
1. 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能够用饱满的情绪准确演唱歌曲的节奏和音准,并能脱离曲谱自信的背唱歌曲。
2. 知道大调式音阶、大调式主和旋、进行曲风格、两段体曲式结构等音乐知识。并能够用大调式创作一首进行曲风格歌曲。
3. 了解分析《走向复兴》歌曲的乐句规律,能和老师接唱A段旋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难点:唱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铿锵有力、自信庄严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教室提早撤掉凳子、以U字型里外两圈席地而坐
【教学过程】
活动主题一
追踪溯源 回顾历史展未来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2. 初步感受《走向复兴》的歌曲情绪,归纳歌曲歌词意义。
(二)活动步骤
一、查作业,温故导学引新
1. 抢答形式检查作业(抢答形式,抢答快而准确的,给与加分鼓励)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选自哪部电影?
(2)词曲作者是谁?请介绍词曲作者。
2. 检查学生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情况
3. 唱一小段收集的课外爱国歌曲。(抽查个别学生)
二、看视频 唤醒历史记忆
1. 看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视频,交流内心有何感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如何定为国歌的?
3. 师总结过渡:
《国歌》创作于1935年抗战年代,号召中华儿女在生死存亡关头,用血肉筑起长城,万众一心、团结奋进、奋勇抗敌。直到今日,《国歌》仍似那激昂的音调和巨大的感召力,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建设和保卫祖国、为民族的复兴而奋勇前进。说到复兴,我们就来听听《走向复兴》这首歌曲。
三、用心悟,初听时代新声
1. 欣赏《走向复兴》合唱视频
问:演唱形式、歌词唱了什么内容?——了解混声合唱
互相探讨《走向复兴》歌词表达了中华儿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决心以及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2. 介绍曲作者:印青(图文显示)
3. 教师归纳总结:
《走向复兴》创作于2009年,表达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理想的伟大心愿。歌曲传递向上的自信精神。它在节奏和旋律上稳而不张扬,迎合了新中国面对困难,敌视、封锁的一种勇敢的精神。歌词表达出中国人在新的时期面向未来,不怕艰苦,走向民族复兴的一种信念。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通过看、想、答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扩宽学生音乐文化的知识面。初步了解《走向复兴》这首歌曲的情感和歌曲表达的内容。
活动主题二:
踏步挥拍 随乐律动探风格
(一)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进行曲风格,知道大调式音阶、了解大调式色彩。
2. 知道《走向复兴》采用混声合唱形式、弱起节拍特点,能为歌曲指挥。
(二)活动步骤
一、走步伐, 探索行进风格
1. 听歌原地踏步:播放音乐《走向复兴》,师生一起随歌曲踏步。
2. 探索歌曲风格(进行曲风格)
3. 归纳进行曲特点:铿锵有力、具有节奏感等。
二、找强拍 领悟节拍特点
1. 听歌找强拍
再次播放《走向复兴》歌曲,师生一起随着歌曲拍出强拍。——归纳歌曲4/4拍强弱次强弱的节拍规律。
2. 听歌学习4/4拍指挥图式
3. 探讨开头句节奏:
师:歌曲在哪个拍点起唱?——引出弱起节奏
4. 练唱弱起节奏:
师:我们来唱唱开头句。猜猜曲作者为什么采用弱起的节拍,和正拍起唱感觉有何不同?(学生讨论)
三、唱听动,感受乐句规律
1 . 随歌律动
学生分散在教室每个角落,师生一起随着歌曲《走向复兴》,踏步走,音乐继续,第二次每句尾音长音地方脚步停止行进,设计一个手部动作。
师生讨论:启发学生知道歌曲前四句每四小节一个长音,后两句每两小节一个长音。长音越多,歌曲情感更舒展。
2 . 师生接唱,感受旋律线条:
(1)一、三、五句学生唱,二、四、六句老师唱。
(2)问:哪两句音乐相似?旋律如何进行的,边唱边画旋律线?六句音乐分为几个乐段?(启发学生理解一、三句基本相同,五、六句同头变尾,旋律上行、下行、波浪形等特点、巩固二段体分段方法)
师总结:歌曲创作可以运用重复或者或者同头换尾等手法创作。
3. 全曲听,感受演唱形式
师: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介绍混声合唱)对比《彩色的中国》童声合唱,音色有何不同的感觉。如果这首歌曲用其他音色演唱,你觉得有何不同效果?(学生评论)
四、巩固学,深入调式特点
1. 请学生总结歌曲调式
复习大调式并介绍Ⅰ级主和弦坚定、稳定的特性。
2. 回忆《彩色的中国》属于什么调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属于什么大调式呢,接着让我们学习《国歌》。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音乐教学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者听会一首歌曲,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唱、听,培养学生创编或者创作的能力。本环节的学习主要为后面的旋律创作做基础。以听、唱、动探究进行曲风格和乐句结构规律(重复或者同头换尾等方式),巩固了解大调式和Ⅰ级主和旋的特性,积累知识和经验,了解创作的方式运用于自己以后创做中。
活动主题三
词曲意合 铿锵声中抒情怀
(一)活动目标
1. 能够用铿锵有力、自信的歌声唱好《国歌》。
2. 知道特殊的节奏型:三连音号角式节奏型、附点节奏型等。
3. 巩固大调式一级和旋
(二)活动步骤
一、探旋律 唱响抗战号角
1. 体验号角性节奏型:
师:听老师弹前奏,前奏哪个特殊的节奏型,具有号角性,随琴声用手拍出来——引出三连音号角性的节奏特点。
2. 演唱曲谱。
3 . 对比和《走向复兴》相同之处
师:和《走向复兴》对比在哪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启发学生迁移学习经验:进行曲、弱起节奏、大调式等知识)
4. 感受节拍特点:
师:采用什么节拍?(2/4)
师:强弱规律和4/4拍比有何区别?(强拍更多,更有力量,)
师总结:《走向复兴》4/4拍,《国歌》是2/4,进行曲一般都是采用偶数拍。
5. 再次熟悉曲谱:强有力的感觉唱。
6. 探讨旋律特点并逐句处理旋律情感:
(1)师:第一、二句音乐给人一种铿锵有力感,具有推动感,你觉得是哪种节奏型起到特殊的作用?——引出附点节奏
学生练唱,提醒学生强拍唱的坚定有力,附点唱的具有推动感。
师:这种三连音在我们学过的哪首歌曲里面也有出现过(启发学生回顾《多情的土地》节奏特点)
(2)师:第三、四乐句前面六个音符都标注了什么记号?(老师写在黑板上)
生:重音记号
师:这两句音乐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到了”两个字,节奏突然加紧,给人一种紧张、迫切的情绪。(练唱一次)
师问:第四句旋律走向是怎样的?我们边唱边用手势表示。
生:上行
师:预示着中国人民发自心底的力量,表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学生练唱,唱出强而有力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3)唱第五、六句旋律曲谱:
(4)复习巩固一级主和旋
师:这两句旋律运用了大调哪个和旋?
生:一级主和旋(复习一级主和旋)
师:我们说过主和旋给人掷地有声、非常稳定又坚定的感觉。请用歌声表现这种感觉。
师:在这两句中,号角性的三连音节奏型又出现了,给你什么感觉?
生:紧迫感。
师生探讨并练唱。
4、完整再次有情感演唱曲谱
二、词曲合,声情并茂演唱
1. 填词初唱:
师:国歌我们都很熟悉,每周升旗仪式,从幼儿园听到现在。小学也学过这首歌曲。我们要怎样唱好国歌呢?根据我们刚才唱曲谱那样的力度、情感的处理加入歌词演唱。
2. 再次演唱:
根据第一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发声方法的口诀有方法的出声,逐句练习乐句情感提醒学生结合曲谱上的力度记号演唱。
3. 背唱歌曲:
师:唱中注意气息流畅、牙关打开、表情等情感变化。
4. 小组抽查背唱。
要求:要唱的坚强、自信、有节奏感。
5. 老师评价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于抗战时期,是一首抗战歌曲,在那时候诞生的抗战歌曲数不胜数,我们在以后初三第一单元中会学到更多的抗战歌曲如《游击队歌》《保卫黄河》《长征组曲》等。
(三)活动评价
(四)设计理念
本环节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歌》学生很熟悉,但是很少有学生唱的好,还是从曲谱的教唱入手,听过对音乐元素的分析,感受情感的变化和表现,引导学生真正的唱会国歌,唱好国歌。唱中分析《国歌》和《走向复兴》两首歌曲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音乐元素。分析感受都是为最后的创作做铺垫。
活动主题四
总结知识 迁移经验创旋律
【活动目标】
1. 归纳歌曲知识点。
2. 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合作形式尝试创作一首进行曲。
【活动步骤】
一、善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1. 回顾两首歌曲的知识点:如创作风格、调式、特殊节奏型、乐句规律、结构特点、旋律上行、下行、波浪形等。
2. 师总结:
这两首歌曲采用了相同的进行曲风格、大调式、弱起节拍这些相同的元素创作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歌曲。我们也来试着运用这些特点来创作一首进行曲。
二、小组合作,创作歌曲旋律
1. 屏幕显示老师准备的歌词:
歌词:走在校园道路上,我们心中有向往,脚踏实地勤学习,向着目标去努力。(注: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创作歌词。)
2. 小组合作为歌词创作旋律:
提示:运用今天学过的节奏型、大调式、进行曲风格、主和旋的运用、上行、下行、波浪形、重复、变化重复等方法创作歌曲。
3. 展示并演唱各组创作歌曲。
4. 评价总结
(三)活动评价
通过归纳总结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通过旋律的创作,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创作,通过学生创作作品的音乐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四)设计理念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其中创造是最高阶目标。通过本单元三个课时的学习,利用五首作品作为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作的机会,运用所学的音乐元素特点和创作手法,尝试跨出创作的第一步。从而真正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板书设计】
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都是歌唱作品,两首歌唱曲,三首欣赏曲。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的欣赏和歌唱作品,在人文上以爱国教育思想为引导,在知识点中突出了歌曲的音乐元素特性,也兼顾其共性,领悟歌词意义,同时追踪溯源深入作品创作的背景,入木三分感受作品。在歌唱中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歌唱技能表现力的提高,在欣赏中以实践活动增趣来体验音乐的特点。教学中有成功有喜悦,也有遗憾和不足,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生本课堂,以生为本。
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情感接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满足为本。本课时刻践行“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理解音乐情感和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音乐教学,体验为先。
整体教学始终遵循实践性原则,巧妙运用体验式音乐教学方法,从作品特征入手,带领学生从作品的情感内涵来引导学生达到高阶体验,即体验美感,情感共鸣。
(三)美育学科,以德为重。
紧紧抓住爱国情和音乐活动两条主线展开教学。入情入境、动情共情。做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彰显了学科的意义,育人无痕的目标。
(四)音乐思维,高阶发展
在问题设计时要从不同学情的角度出发,在切重音乐本质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自主性方面,要鼓励尊重新我的成长,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里,适时点拨鼓励创新创造,再度助推共生教育高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