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预混料配方设计 课件(共21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预混料配方设计 课件(共21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模块四 饲料配方设计技术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知识目标:1.预混料的种类
2.预混料中活性成分需要量与添加量确定的原则
3.预混料非活性成分的选择与加工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
单元一 饲料的概念与分类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一、预混料种类
1.根据有效成分和浓度分类
(1)单项预混合饲料。指由一种饲料添加剂与适当比例的载体或稀释剂混合配制成的均匀混合物。属于此类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有作为原料用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的单品种维生素预混料,如2%的生物素;稀释的单品种微量矿物质元素预混料,如1%的亚硒酸钠;另外,有些不宜与其他成分混合存放,如氯化胆碱预混料。
(2)复合预混合饲料。指将各类饲料添加剂按动物营养需要全面补充后混合均匀的综合性产品。这种预混料除含有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外,还含氨基酸添加剂及保健促生长剂等非营养性添加剂,甚至常量矿物质元素等成分,只需与适当比例的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配合就能配制成全价配合饲料,一般在日粮中的配比为0~0.5%。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一、预混料种类
1.根据有效成分和浓度分类
(3)维生素预混合饲料。指根据动物营养需要,按一定比例将多种维生素与适当比例的载体或稀释剂配制而成的均匀混合物,即复合多维。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在日粮中添加量多为0.02%~0.5%的产品。
(4)微量元素预混料。指由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按一定比例与适当比例的载体或稀释剂配制而成的均匀混合物,即复合微量元素预混料,通常以1%~5%的比例添加到全价配合饲料中。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2.根据使用对象分类
有猪用预混料,禽用预混料,对虾、鱼类预混料及奶牛预混料等。每种动物又根据其生长阶段、生产目的、生理状态等分为若干种预混料如产蛋鸡预混料、泌乳母猪预混料等。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二、 预混合饲料中活性成分需要量与添加量确定的原则
1.需要量与添加量的概念
预混合饲料中活性成分主要是指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药物成分等。
(1)活性成分需要量。活性成分需要量主要是指动物对维生素、微量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和药物成分的需要量,包含两层含义,即最低需要量和最适需要量。最低需要量是指在试验条件下,为预防动物产生某种维生素或微量矿物质元素缺乏症,对该维生素或微量矿物质元素的需要量。现行的饲养标准中推荐的维生素或微量矿物质元素需要量都是指最低需要量。最低需要量未包括实际生产情况下各种影响因素所致的需要量的提高,因而在生产实际条件下并不完全适应尤其以维生素更为突出。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二、 预混合饲料中活性成分需要量与添加量确定的原则
1.需要量与添加量的概念
预混合饲料中活性成分主要是指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药物成分等。
最适需要量是指能取得最佳的生产效益和饲料利用率时的活性成分供给量。最适需要量一般高于最低需要量。动物对微量养分的需要量主要由两部分来满足:一是基础饲料中的含量,二是需要由添加剂提供的量。基础饲料中的含量可根据饲料配方和饲料微量养分含量来计算,后者通常来自于饲料营养价值表中的数据。饲料营养价值表中各种养分的含量是许多种同名饲料中养分含量的平均值,而准确含量因饲料产地、收获时间、加工条件的不同而异。因此,要知道饲料中微量养分的准确含量,必须对饲料原料进行直接测定。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2) 活性成分添加量。
实际供给动物某种活性成分量称为活性成分总供给量。它包括两部分,即基础饲料中的含量和通过预混合饲料供给的部分,后者称为活性成分的添加量。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2.影响活性成分添加量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动物因素、基础饲料、饲养环境、配伍禁忌、贮存期、成本和产品档次等。
(1)动物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对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动物的生理状况、年龄、健康状况、饲养水平和生产目的的不同,对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因此其添加量不同。
(2)基础饲料。动物的基础饲料由多种多样的饲料原料构成,不同饲料原料中所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数量不同,有的饲料原料中还含有抗营养因子,这些都会影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添加量。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2.影响活性成分添加量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动物因素、基础饲料、饲养环境、配伍禁忌、贮存期、成本和产品档次等。
(3)饲养环境与饲养技术。现代养殖业正朝着高密度集约化封闭式饲养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使动物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降低了劳动成本,减少了动物的维持消耗,提高了饲料报酬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动物带来了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同时也减少了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机会。封闭、应激和高生产水平使得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大大提高,特别是维生素需要量的提高尤其突出。在现代养殖生产中,提高维生素的供给量是保证动物健康、缓解应激、提高畜产品数量和质量、提高饲料报酬和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4)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饲料中各种成分同时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氯化胆碱、微量元素添加剂对维生素A、胡萝卜素、泛酸钙、维生素B等有破坏作用;矿物质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抗生素类添加剂间存在着配伍禁忌,影响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预混料中的添加量。
(5)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饲料的加工、贮存。选择稳定性强的添加剂作为原料非常重要,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活性成分的损失也应考虑。如制粒对维生素和酶制剂、益生素的破坏,贮存过程中维生素的破坏。因此,对商品饲料维生素的添加量要考虑贮存过程和制粒过程的损失。
(6)产品的档次和成本。饲料产品的档次是不同的,某些饲料添加剂是否添加、添加量的多少要考虑产品成本。如低档肉鸡预混料中维生素E的添加量与高档的肉鸡预混料差别很大,因前者不考虑鸡产品的货架保存时间。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牧医工程学院精品在线课程
3.确定活性成分添加量的原则
总的原则是依据动物饲养标准,考虑动物品种、生长阶段、生理特点、生产水平、饲养条件等因素,结合各种活性成分的理化特性,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预混合饲料中活性成分的添加量。
(1)营养性添加剂添加量的确定。营养性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要以饲养标准为依据。
首先根据饲养标准确定动物对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饲养标准中规定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是动物的最低需要量,而实际生产条件下各种制约因素使动物对微量养分的实际需要量高于饲养标准的推荐量。因此,通常在饲养标准基础上增加一个安全系数或称为保险系数作为动物的实际需要量,安全系数为10%~100%不等,具体数值取决于实际条件。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①维生素添加量:维生素添加剂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各种维生素的稳定性差别也较大,影响其添加量的因素多而复杂,而动物对维生素的耐受量与需要量相差甚大,因此,参考维生素的推荐供给量及实际添加量变化很大。总的趋势是忽略基础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而直接以饲养标准(如NRC标准) 推荐的最低需要量作为添加量, 更多的是在最低需要量基础上增加一定量(作为保险系数)来设计。另外,维生素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活性很容易被破坏,所以预混合饲料通常都规定了有效期和在有效期内活性成分的分析保证值,确定添加量时还应考虑有效期内损失。
②微量矿物质元素添加量:其确定原则是严格遵守动物饲养标准,但允许根据基础饲料的情况、生产水平、应激因素等做适当调整。具体拟定其添加量时,理论上添加量应该是动物需要量与基础饲料中的含量的差值。但在生产中,往往将基础饲料的微量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作为安全裕量(即忽略不计),这是因为基础饲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大,且动物对微量矿物质元素的最高耐受量与需要量间有一定的差值,忽略基础饲料中的微量矿物质元素含量,而直接以动物的需要量作为添加量一般不会超过安全限度。另外,在确定微量矿物质元素添加量时,还要考虑某些元素的特殊作用(如高铜的促生长作用等),以及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但确定毒性较大的微量元素(如硒、砷等)添加量时,需考虑基础饲料中的含量,尤其是富含这些元素的地区,更应如此。
③氨基酸的添加量:确定的原则是基础饲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因此,准确的添加量应等于动物的实际需要量与基础饲料含量之差,而不是饲养标准规定的需要量。但若无化验条件,一般生产条件下,蛋氨酸和赖氨酸的添加量可按配合饲料质量的0.1%左右添加。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2)非营养性添加剂添加量的确定。对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益生素、酶制剂、有机酸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必须以药理学、药物学、病理学、毒理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为指导,以国家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来确定其添加量,同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饲料药物添加剂的添加量需要严格遵守《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种类、适用动物、用法与用量、禁用与休药期等。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三、预混料非活性成分的选择与加工
为了保证活性成分的有效性、稳定性、均匀性和一致性,以及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预混料的加工工艺对添加剂的载体及稀释剂等非活性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都有了一定的要求。
1.载体、稀释剂和吸附剂的特性和种类
(1)载体的特性和种类。载体是一种能够接受和承载粉状活性成分的可饲用饲料它对微量添加剂可起到吸附作用和稀释作用,还可提高添加剂的流散性,使添加剂更易于均匀地分布到饲料中。常用的载体有无机载体和有机载体两类。
无机载体有碳酸钙、磷酸钙、硅酸盐、二氧化硅、食盐、陶土、滑石、蛭石、沸石粉、海泡石粉等,这类载体多用于微量元素预混料的制作。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三、预混料非活性成分的选择与加工
有机载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含粗纤维多的物质,如玉米粉、小麦麸、玉米麸、脱脂米糠、稻壳粉、大豆壳粉、玉米穗轴粉、大豆粕、次粉等;另一种是含粗纤维很少的物质,如淀粉、乳糖等、这类载体多用于维生素添加剂或药物性添加剂的制作。在制作添加剂预混料时,可根据需要选用有机载体或无机载体,或二者兼有。对载体的基本要求是:含水量低,一般应在10%以内;载体粒度要求在30~80目,其堆密度应与活性成分相近,对全价配合饲料中的主要原料有良好的混合性;其表面特性应为粗糙多孔、以达到载体承载的目的;化学稳定性,尽量选择与活性成分pH相近的载体,以免使活性成分受破坏而失效;价格低廉,来源方便。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牧医工程学院精品在线课程
(2)稀释剂的特性和种类。稀释剂是指混合于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并起稀释作用的可饲饲料。它可将活性微量组分的浓度降低,并把它们的颗粒彼此分开,减少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反应,以增加活性成分稳定性。
稀释剂也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有机物类常用的有去胚玉米粉、葡萄糖、蔗糖、豆粕粉、次粉等,这类稀释剂要求在粉碎之前经干燥处理,含水量低于10%。无机物类主要有石粉、磷酸二钙、磷酸氢钙、碳酸钙、贝壳粉、高岭土、食盐等,这类稀释剂要求在无水状态下使用。稀释剂的特性是:粒度、相对密度等物理特性与相应的微量组分尽可能接近,粒度大小要均匀;不能被活性微量组分所吸收、固定;不吸潮、不结块,水分含量低,流动性好;pH为中性,化学性质稳定;不带静电。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牧医工程学院精品在线课程
(3)吸附剂的特性和种类。吸附剂也称吸收剂,它可使活性成分附着在其颗粒表面、使液态微量化合物添加剂变为固态化合物,有利于添加剂均匀混合。其特性是吸附性强、化学性质稳定。吸附剂一般也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有机物类如小麦胚粉、脱脂玉米胚粉、玉米芯片、粗麸皮、大豆细粉以及吸水强的谷物类等;无机物类则包括二氧化硅、蛭石、硅酸钙等。实际上载体、吸附剂、稀释剂大多是相互混用的,而且许多成分可能同时起到承载、吸附和稀释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但从制作预混料工艺的角度出发来区别它们,对于正确选用载体、稀释剂、吸附剂是有必要的。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2.载体、稀释剂的选择
载体和稀释剂的选择是预混料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为了获得良好的混合效果,必须按照一定的品种以及质量要求,正确选择载体和稀释剂。对载体、稀释剂选择时的要求见表4-24。
表4-24对载体、稀释剂物料的要求
项目 含水率(%) 粒度(目) 堆密度 表面活性 吸湿结块 流动性 pH 静电
载体 <10 30-80 接近承载或被稀释物料 粗糙吸附性好 不易吸湿 差 接近中性 低
稀释剂 20-200 光滑流动性好 防结块 好 单元三 预混料配方设计
载体的黏着性越好,越容易把活性成分牢固黏结和承载,但黏着性好的载体用量要适中,用量过多会黏结成团。一般有机载体的黏着性较无机载体的黏着性强。对载体携带的微生物要求应越少越好,不能将发霉的原料用做载体,否则载体附着的微生物将直接损害添加剂预混料的品质
因此,要生产优质的预混料,必须选择好相应的载体和稀释剂,首先要考虑粒度、堆密度、酸碱度等几个主要因素,同时注意因地制宜,以降低成本。
生产维生素预混料时,考虑到维生素的稳定性差、堆密度偏低,为保持维生素的活性宜选用含水量低、pH近中性、化学特性稳定、堆密度较小、表面粗糙、承载性能强的有机物料为载体,如淀粉、砻糠粉等。
生产微量元素预混料时,宜采用堆密度较大的碳酸钙、石粉等无机载体。生产复合预混料时,可选用玉米粉为载体,还可选用优质肉骨粉作载体,以简化在混合过程中添加油脂的工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