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课件(共78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课件(共78张PPT)-《畜禽营养与饲料》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78张PPT)
模块三 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的应用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的概念及衡量
生长:动物通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和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动物的整体体积及重量增加过程。
从畜牧生产考虑,又是产品生产过程或产品生产的准备过程。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动物的生长速度:绝对生长速度-日增重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呈慢一快一慢的趋势。
相对生长速度:即相对于体重的增长倍数或百分比,则以幼龄的高速度逐渐下降直至停止。
绝对生长速度越大,相对生长速度越高,表明生长速度越快。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的概念及衡量
一是动物体尺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
二是动物机体细胞的增殖与增大以及组织器官的发育与功能的日趋完善;
三是动物机体化学分(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水分)的合成积累。
最佳的生长体现在生长速度正常和成熟家畜器官的功能健全。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1.体重变化规律
由快向慢有一转折点,称为生长转缓点。
如秦川牛为1.5~2岁,哈白猪为8~10月龄。公畜体重增长速度一般高于母畜,牛、羊尤为明显。
在动物生长前期应加强营养,以充分发挥其生长迅速的特点。
公、母畜区别对待,公畜的营养水平略高于母畜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1.体重变化规律
绝对生长呈“慢一快一慢”的趋势。在生长转折点(拐点)以下,日增重逐日上升;过转折点,逐日下降;转折点在性成熟期内。而相对生长速度随体重或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1.体重变化规律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1.体重变化规律
绝对生长速度越大,相对生长速度越高,表明生长速度越快。
最佳的生长效果:一定数量的各种营养物质及比例适宜的饲粮。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2.生长重点顺序转移规律
整体生长是:骨骼、肌肉和脂肪组织
从胚胎开始,最早发育和最先完成的是神经系统,依次为骨骼系统、肌肉组织,最后是脂肪组织。
早熟品种和营养充足的动物生长速度快,器官生长发育完成早,但骨骼、肌肉和脂肪生长发育强度的顺序不变。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2.生长重点顺序转移规律
体组织生长规律
生长初期是骨骼,此期骨骼生长较快,生长部位以头和四肢属于早熟部位,表现头大、腿高;
生长中期,肌肉生长加快,生长速度以胸部和臀部为快,体长生长加快
生长后期,体组织则以沉积脂肪为主,腰部生长和体深增长加快。
因此,畜体骨骼、肌肉与脂肪的增长和沉积尽管同时并进,但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2.生长重点顺序转移规律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
肌肉组织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也含有少量脂肪。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水分含量减少,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增加。
各种动物组织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基本规律类似。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3.内脏器官的增长规律 幼畜在生长期间,各种内器官增长的速度不同。
例如犊牛初生时瘤胃和大肠的容积与长度均较小,初生犊牛瘤胃容积占复胃总容积的40%,3~4月龄时瘤胃容积占复胃总容积的7%~85%。因此在饲养中幼龄反刍家畜提早开始采食粗料,
而种用和役用家畜则不宜使胃肠早期发育,以免形成“草腹”而失去种用价值和影响速度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影响生长的因素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影响生长的因素
1、动物:品种、性别是影响生长的内在因素
屠宰前:瘦肉型猪瘦肉的日沉积量都超过脂肪。
小型牛日沉积能量最多,其次为中型牛,大型牛最少;
母牛大于阉牛,公牛最少,即瘦肉沉积比例最大
幼公猪最瘦,母猪次之,阉猪最肥。雄禽的生长速度大于雌禽,胴体也较瘦。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影响生长的因素
2、营养水平:
生长速度和增重内容直接受营养制约。
营养水平和营养物质间的比例,
随着动物饲粮营养水平的升高,不仅生长速度加快、日增重明显增加,而且肥育期缩短、脂肪和蛋白质沉积增加,但蛋白质增加幅度比脂肪小。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影响生长的因素
2、营养水平。
每千克增重的耗料是维持的3-3.5倍时最少。
超过或低于这个水平,饲料转化率下降。
营养水平过低:对生长速度、每千克增重耗料、蛋白质沉积都不利。
营养水平过高:蛋白质沉积的增加很有限,但脂肪沉积增加却较多,每千克增重耗料也增加。
蛋白质、氨基酸与能量的比例:生长前期,蛋白质、氨基酸比例偏低对生长速度影响较大,动物愈小影响愈严重,尤其是瘦肉型猪。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影响生长的因素
3、环境。
环境温度、湿度、气流、饲养密度(每个动物占面积和空间)及空气清洁度也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内容。
①环境温度过高过低都将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
畜禽处于等热区,生长发育最快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影响生长的因素
3、环境。
②湿度、气流、密度及空气清洁度:
随着集约化饲养业的发展,畜舍的空气湿度、清洁度、流速、每个动物占有面积和空间的大小也成为影响动物生长速度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如果在超过最适宜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圈养猪头数,每增加一头,采食量可减少
1.2%,日增重下降0. 95%。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影响生长的因素
4、母体效应。
母体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初生重及日后生长的影响。动物初生重明显影响出生后的生长速度,这主要表现在多胎和头胎动物。
对于多胎动物,产仔数越多,初生重越小,初生重愈小,死亡率愈高。
初产母畜产仔的平均体重较经产母畜轻。初生重与死亡率呈高度负相关,与日增重呈正相关。母畜哺育能力、带仔头数、体况、泌乳力、健康状况均影响出生后幼畜的生长速度。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不同生长阶段,供给各种养分有所侧重。
能量 根据体重增长规律,由于生长家畜能量代谢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并且单位增重中脂肪沉积渐多,能量逐渐提高
故在培育后备种畜及肥育家畜中,为避免后期过肥,日粮中的能量水平应在不致过肥的情况下加以控制,即对某些种用畜禽应实行必要的限制饲养。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猪、禽在考虑日粮蛋白质需要量的,还应考虑蛋白质的品质,
必需氨基酸平衡的饲粮,特别是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等的影响,这在生长家畜表现尤为明显。
各种畜禽生长期的蛋白质需要量(风干饲料量,%)
种类 肉牛 奶牛 马 猪 绵羊 鸡 兔
生长前期 15 16 19 22 10 20 16
生长后期 9 10 11 14 9 16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矿物质 在生长期间,由于骨骼生长最快,对钙、磷的需要也最迫切,其他如铁、铜、锰、钴、锌和硒等矿物质元素也需要较多。
这期间,饲养不合理极易引起营养缺乏症和生长发育不良等。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骨骼和牙齿中的钙和磷约占机体矿物质元素总量的70%。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需添加无机钙、磷。钙、磷比例对其吸收利用也很重要,一般为1.5~2:1。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生长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维生素 各种维生素,特别应注意VitA、VitD及VitB族的供应。
对于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脂溶性维生素都必须由饲粮提供,
消化道功能尚未健全的幼龄动物。在有充足阳光照射情况下,不需饲粮提供即可保证维生素D的需要。
成年反刍家畜能合成足够需要的全部水溶性维生素。在有青绿饲料饲喂情况下,维生素的添加量可适当降低。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动物的生产水平和效益与动物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
母畜繁殖周期:配种前期、配种期、妊娠期
公畜:配种前、配种。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繁殖与营养
动物妊娠前营养需要特点
后备母畜
经产母畜
妊娠动物的营养需要量
妊娠的代谢特点和母体变化
妊娠动物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能量
蛋白质
妊娠母牛
妊娠母羊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一)营养与动物繁殖
1.营养对初情期的影响
动物种类和品种:同一品种动物生长愈快,初情期就愈早。
影响猪初情期的主要因素:年龄、品种。初情期年龄一般为5-6月龄,地方猪种的初情年龄早于外种猪,杂交猪早于纯种猪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一)种公畜的营养需要
种公畜:配种能力,即精力充沛,性欲旺盛能生产量多质优的精液。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品质和量重要作用。
1.能量的需要 能量供应不足,公畜出现睾丸和附属性器官发育异常,性成熟期推迟,成年家畜性欲降低,精子生成受阻,射精量少,精子活力差。
种公畜配种:前30~40d就必须加强能量供应。种公畜肥胖而降低配种能力。过配种的情况:即丰富的营养,性机能的减退和精液品质的下降。
公畜合理能量:在维持需要的基础上增加20%左右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一)种公畜的营养需要
2.蛋白质的需要 蛋白质的数量与质量均可影响各种公性器官发育和精液品质,
合理的蛋白质数量供应是在维持需要基础上增加60%~100%。
提高蛋白质的质量,尤其是赖氨酸对改进精液品质十分重要,
日粮中加入5%左右的动物性饲料可明显改善种公畜精液品质.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营养与动物繁殖
3.矿物质的需要 影响种公畜精液品质的矿物质元素有钙、磷、钠、氯、锌、锰、碘、钴、铜等,注意锌的供给。
锌的公山羊睾丸发育不良,精子生成完全停止;猪日粮中缺乏钙和磷会引起睾丸病理变化,精子发育不良。日粮中含有0.75%的钙既可满足繁殖需要。钙与磷的比例应在(1.5~2):1。性机能的高度发挥,要特别注意锌的补充,
锰不足可引起睾丸生殖腺上皮细胞退化。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4.维生素的需要 维生素A、维生素E与种公畜的性成熟和配种能力有密切关系。缺乏维生素A使未成年公畜性成熟延迟,成年公畜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佳。长期缺乏维生素E可使公鸡睾丸退化,永久性丧失繁殖能力。
青绿饲料、青干草、优质青贮饲料或维生素添加剂。
维生素对于公牛精液品质有重要的作用。以改善精液品质,使精液由稀稠,精子活力增强,存活时间也长。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1.配种前母畜营养需要的特点
高营养水平
牛初情期出现较早,但受胎率低,不育淘汰率较高;
经产母猪出现体况过肥,情期推迟,受胎率下降,即使受胎,也出现产仔数少和难产等现象。
低营养水平(仅为饲养标准的50%-60%),可使初情期推迟,受胎率降低。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1.配种前母畜营养需要的特点
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水平,才能保证母畜体质健壮,发情正常及受胎率高。
反刍家畜的初情期在很大程度上与营养有依赖关系。在正常营养水平下,牛、羊体重分别达到成年体重的45%和60%时开始发情。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1.配种前母畜营养需要的特点
营养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动物的繁殖力,
配种前母畜:如果在体况较好的情况下,可按维持需要的营养供给,如果较差的动物(如猪)可采用“短期优饲”法增加排卵数。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2.营养对排卵的影响
促性腺激素受营养水平的调控,进而影响母畜排卵。
母猪在配种前或在发情周期内,提高能量水平可增加排卵数
小母猪在后备期和发情期提高能量水平也能增加排卵数。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2.营养对排卵的影响
生产上,常常为配种前的母猪提供较高营养水平(一般在维持能量需要基础上提高30%-100%)的饲粮以促进排卵(“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
优饲在配种前10-14d为宜。母绵羊体重下降到最低体重前,或在繁殖季节开始前2-3周起,用高能高蛋白质优饲,产羔率可提高l0%-20%。
短期优饲对体况较差、产仔数高、泌乳力强和在哺乳期失重严重的母猪效果更好。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3.妊娠母畜营养需要的特点
胎儿器官主要在妊娠初期形成,这一时期增重较慢。
妊娠后期增重越来越快,胎重的2/3是在妊娠最后1/4时期增长的。
这时胎儿体蛋白、能量和矿物质随妊娠期而逐渐增加,而水分逐渐减少,一般约为50%的蛋白质和50%以上的能量是在妊娠最后1/4时期内沉积的,同时钙、磷的沉积率较高。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3.妊娠母畜营养需要的特点
母畜妊娠后,体重增加,代谢增强。妊娠母畜在妊娠期平均增重l0%-20 %。
增重内容包括子宫内容物(胎衣、胎水和胎儿)的增长和母畜本身的增重。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一)营养与动物繁殖
4.营养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妊娠后1/4期,胎儿生长发育很快,母畜的营养水平
明显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初生重,但对多胎动物的产仔数没有影响。提高母猪妊娠后期的能量摄入量,可使仔猪初生重和成活率增加;适量添加脂肪,仔猪的成活率可提高17%.
青年母牛妊娠最后5个月内的营养水平,对胎儿发育及犊牛断奶时体重有影响
母羊在妊娠后期若营养严重不足,不仅会影响羔羊初生重和生活力,还会影响胎儿次级毛囊的成熟。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一)营养与动物繁殖
4.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母畜繁殖周期中营养状况不仅影响现期繁殖成绩,也会影响后期甚至一生的繁殖成绩。
母畜过度饲养、体况过肥是繁殖障碍的常见原因;
母畜长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导致母畜瘦弱综合征。这两种情况均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为有利于长期繁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5.营养对产后发情间隔的影响
母畜产后或断奶后至下次发情的时间间隔和情期受胎率是影响母畜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缩短发情间隔,提高受胎率有利于提高母畜的繁殖成绩。
动物分娩时的体况和哺乳期营养是影响发情间隔的关键因素。母牛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一般在产后40-45d发情。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二、繁殖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二)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6.营养对产后发情间隔的影响
母畜产后或断奶后至下次发情的时间间隔和情期受胎率是影响母畜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缩短发情间隔,提高受胎率有利于提高母畜的繁殖成绩。
动物分娩时的体况和哺乳期营养是影响发情间隔的关键因素。母牛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一般在产后40-45d发情。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泌乳是哺乳动物的重要生理机能,为哺育幼畜、繁衍种族所必需。
乳用家畜,一年的产乳量,按干物质计算,相当于自身体重的4~5倍,高者可达7~8倍。
营养不良时,轻者将导致产乳量下降,体重损失,重者将影响胚胎发育和后期生产性能。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乳是一种由一系列不同种类的化学分子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生物液态物,主要由水、无机元素、含氮物质、乳糖、脂类、酶和维生素等组成。各种动物乳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乳中的成分主要是在乳腺腺泡和细小乳导管的分泌上皮细胞内利用简单前体物合成的。
前体物包括葡萄糖、乙酸. β-羟丁酸、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血液。
泌乳期间乳腺的代谢非常活跃。每生产1kg乳,需要500~600L血液通过乳腺。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乳腺中重新合成:蛋白质、脂肪和乳糖
血液直接过滤:维生素、无机盐、酶、激素等体内功能性的物质,
乳中的蛋白质---酪蛋白,血液--清蛋白和球蛋白。
乳脂--甘油三酯,血脂--磷脂和胆固醇。
由此可见,乳的生成是乳腺内新物质的合成和乳腺选择性地从血液摄取某些成分这两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标准乳
乳的成分含量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变化最大的成分是乳脂,其余成分均随乳脂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将乳脂含量为4%的乳称为标准乳。
通常将不同乳脂含量的乳校正到含乳脂4%的标准状态。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3)标准乳
校正后含乳脂4%的乳称为乳脂校正乳(FCM)。其公式如下:
FCM= (0.4+15F) X M
FCM为乳脂校正乳的质量kg;M为非标准乳的质量kg;F为非标准乳的含脂率,%。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标准乳计算
例:lkg含乳脂3.6%、非脂固形物8.6%的乳按上式折算,等于0.94kg标准乳。
FCM= (0.4+15×3.6%)×lkg=0. 94kg
当乳脂率低于2. 5%时,上式校正不够准确。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标准乳计算
当乳脂率低于2. 5%时,可根据乳脂率(F)及非脂固形物(SNF)含量折算成固形物校正乳(SCM,亦即含乳脂4%、非脂同形物8.9%的乳)。
计算公式如下:
FCM(kg)=12.3F-6.56SNF - 0.0752M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1.乳的成分与形成
标准乳计算
我国奶牛饲养标准规定:
lkg含脂率为4%的标准乳所含的能量(3 138kJ产乳净能)作为一个奶牛能量单位(NND)。
lkg干物质89%的优质玉米,产乳净能为9 012kJ,相当于含有2. 87个奶牛能量单位(9012÷3138=2. 87)。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2.影响动物泌乳的因素
影响泌乳和乳成分的因素,有品种、年龄、胎次、泌乳期、气温和营养水平等,其中饲料和营养是最重要因素。
产乳量和乳的品质,不仅受现期营养水平的影响,也受前期营养水平的影响。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2.影响动物泌乳的因素
生长期奶牛饲喂低于饲养标准规定营养水平的日粮,-----延迟产犊年龄,以后产乳量逐胎上升,若按终身产乳量计算,原因:奶牛生长期采用高能日粮,造甚至高于饲喂高营养水平培育的牛,产乳效率也高。
成乳房沉积脂肪过多,影响分泌组织增生,导致以后产乳量少’利用年限短,产乳效率低。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2.影响动物泌乳的因素
一般日粮营养水平适当高于实际泌乳需要,并随泌乳量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可充分发挥母畜的泌乳潜力。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2.影响动物泌乳的因素
日粮精粗料比例。
日粮中精粗料比例可影响瘤胃发酵和所产挥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若精料比例大,则产乙酸少,丙酸多,从而影响乳脂合成而增加体脂。
饲养实践证明:为提高泌乳量和乳脂率,奶牛日粮以精料占40%-60%、粗纤维占15%-17%为宜。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3.泌乳奶牛营养需要量
测定泌乳需要的主要依据是泌乳量、乳的成分和营养物质形成乳中成分利用效率
我国奶牛饲养标准中,分为维持需要和生产(泌乳、体重变化)需要。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4.泌乳奶牛的营养需
(1)能量需要。
①维持能量需要。我国饲养标准规定:奶牛的维持需要(净
能,k)按356W0.75
计对第一胎和第二胎奶牛由于生长发育尚未停止,应在维持
基础上分别增加20%和10%当然,放牧运动、不同气温条件下的维持需要均有所变化。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4.泌乳奶牛的营养需
(1)能量需要。
②体重变化与能量需要。试验证明,成年母牛泌乳期每增
重1kg约相当于生产8.0kg标准乳。每减重1kg约相当于生
产6.56kg的标准乳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4.泌乳奶牛的营养需
③泌乳的能量需要。主要取决于泌乳量和乳脂率,可以直接用测热器测定,也可按
乳中营养成分或乳脂率来间接推算。有以下几种计算公式:
每千克牛乳含有的能量(kJ/kg)=1433.65+415.30×乳脂率
=750.00+387.98×乳脂率+163.97×乳蛋白率+55.02×乳糖率
=16.1949.16×乳总干物质率
泌乳后期和妊娠后期的能量需要计算为:妊娠6个月、7个月、8个月、9个
月时,每天应在维持基础上分别增加4.18MJ、7.11MJ、1255M和20.92MJ产
奶净能。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4.泌乳奶牛的营养需
(2)蛋白质需要。
维持可消化粗蛋白质为3.0W0.75(g)或粗蛋白质4.6W0.75(g)
产乳:每千克标准乳供给粗蛋白质85g或可消化粗蛋白55g。
妊娠:在维持的基础上可消化粗蛋白质的供给量
妊娠6个月、7个月、8个月、9个月时分别为77g、145g、255g、403g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三、泌乳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4.泌乳奶牛的营养需
(3)矿物质需要。
维持需要:每100kg体重供给钙、磷分别为6g、4.5g;
产乳:每千克标准乳供给钙、磷分别为4.5g、3g;
食盐需要量为:维持需要每100kg体重供给3g,每产1kg标准乳供给1.2g。
另外,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D的供给及B族维生素的需要。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按照蛋鸡的生长特点将蛋鸡分为三个生长阶段,即育雏期、生长期和产蛋期。
育雏期、生长期的鸡又称后备鸡。
产蛋期按照其产蛋率又分为产蛋I期(产蛋高峰)、产蛋Ⅱ期、产量Ⅲ期,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鸡年产蛋量高达220枚以上,1只蛋鸡一年所产蛋中的干物质总量为其自身体重的4倍以。
产蛋的营养需要可根据蛋中养分的含量、产蛋量和饲料养分转化为蛋中养分的利用率来计算。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一、蛋的成分
水分(%) 热量 (KJ) 蛋白质 (g) 脂肪 (g) 碳水化合物 钙 (mg) 磷
(mg)
新鲜生鸡蛋 新鲜生鸭蛋 新鲜生鹅蛋 新鲜生鹌鹑蛋 新鲜生火鸡蛋 73.7 70.4 70.4 74.4 72.6 657 782 757 661 690 12.8 13.3 13.9 13.1 13.1 11.3 13.8 13.3 11.0 11.8 1.2 1.5 1.3 0.4 1.2 54.0 64.0 — 64.0 99.0 180.0
220.0

226.0
170.0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一)蛋的成分
禽蛋的大小因种类、品种及环境而异。一般鸭蛋重89~10g,鹅蛋重110~180g,鸡蛋重50~60g。
禽蛋结构:蛋壳、蛋白和蛋黄三部分。1枚56~59g的鸡蛋,蛋壳占1.5%蛋白占58.5%,蛋黄占31.0%,含能量326.35kJ、蛋白质6.5g、脂肪5.8g、碳水化合物0.4。
蛋黄干物质含量最高,能量也最多;蛋清水分含量高,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也高。
几乎所有的脂类、大部分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都存在于蛋黄之中。
矿物质元素钙、磷和镁绝大部分存在于蛋壳之中。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二)产蛋家禽的营养需要
产蛋家禽的营养总需要=维持需要+产蛋需要十增重需要+羽毛生长需要。
1.能量------用代谢能表示。
(1)维持能量需要。
维持能量需要=基础代谢+随意活动消耗
母鸡的基础代谢(净能kd)=284.51W0.75,随意活动消耗为基础代谢的37%~50%(平养为50%,笼养为37%),所以,
维持能量需要(代谢能,kJ/d)=(1.37~1.5)×284.51W0.75
(389.78~426.77)W0.75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二)产蛋家禽的营养需要
(2)产蛋能量需要。根据产蛋率、蛋中能量含量来计。1枚重50~60g的鸡蛋代谢能含量为292.88~376.56kJ,1枚中等大小的鸡蛋代谢能含量可以355kJ计。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产蛋能量需要=产蛋率×蛋中代谢能含量(kJ/d)
如1只体重为1.8kg、产蛋率为70%的产蛋鸡的能量需要量为:
维持代谢能需要=426.77W0.75=426.77×1.80.75.=663.2(J/d)
每日产蛋代谢能需要=70%×355=248.5(kJ)
每日总代谢能需要=663.2+248.5=911.7(k)
若代谢能用于维持和产蛋的效率为68%则该鸡
每日需代谢能=911.7/68%=1340.7(kJ)
日粮代谢能水平为10.88~12.13MJ/kg,鸡可通过调节采食量来满足能需要。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2.蛋白质
析因法则根据体重、产蛋率、蛋中蛋白质含量和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等
蛋白质的利用率因产蛋率的变化而变化,当产蛋率由100%降到70%时,蛋白
质的利用率由57%降到46%。
如:1只体重为1.8kg、产蛋率为100%的母鸡,蛋白质需要量为:
维持需要=2.02×W0.75=2.02×1.80.75=3.1(g/d),
产蛋需要=100%×6(g/枚)=6(g/d)
羽毛生=0.1(g/d),
总需要=9.2(g/d),换算为粗蛋白为=9.2/57%=16(g/d)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2.蛋白质
蛋白质的需要还可以用能量蛋白比或蛋白能量比表示。我
国鸡饲养标准采用蛋白能量比。
产蛋鸡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一般饲料中容易缺乏蛋氨酸、
赖氨酸和色氨酸,蛋氨酸通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3.矿物质
(1)钙。
如果产蛋鸡饲料中的钙含量为3.6%,蛋壳中80%的钙由饲料供给,20%的钙
由骨组织提供。
当饲料中的钙含量只有1.9%时,30%~40%的钙由骨组织提供。因此饲料缺
乏钙会影响蛋壳的形成,使蛋壳变薄,产蛋量下降。
产蛋所需要的钙量由蛋中钙含量和钙的利用率计算。1枚鸡蛋含钙2.2g,
饲料利用率为55%(50%~60%),则需要钙2.2/55%=4(g)。
在全价饲料中每天供给钙3~4g即可满足产蛋鸡需要,供钙过多反而会降低采食量和产蛋率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3.矿物质
(2)磷。需要量低,很少出现缺磷现象。饲料中按.6%水平或按
钙磷比为
5:1供给就满足需要。由于鸡对植酸磷利用率仅30%,故产蛋鸡
饲料中的有效磷含量应占50%左右。
(3)食盐。可按占饲料的0.37%供给。
(4)其他。其他矿物质元素均需要满足,注意锰、铁、碘、锌。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四、产蛋家禽营养需要特点
4.维生素鸡对各种维生素均需要,生产中其需要量常常因在鸡群过密、转群、预防接种、高温、运输等环境条件下而显著提高。应根据情况供给。
5.水缺水比缺饲料危害更大。缺水会严重影响健康和产蛋量。饮水量因品种、年龄温和生产性能而异,一般为饲料量的1.5~2倍,夏季可达5倍之多。
单元三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