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体内寄生虫病防控技术牛羊体内寄生虫病一、分类:1、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2、蜘蛛虫、昆虫:蜱、螨、虱、蚊、蝇等3、原虫:鞭毛虫、梨形虫、弓形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蜱虫螨虫鞭毛虫梨形虫二、发育史1、直接发育型:此类寄生虫又称土源性寄生虫。它们在整个发育过程不须要中间宿主参与。2、间接发育型:此类寄生虫又称生物源性寄生虫。它们在发育过程须要中间宿主的参与才能完成整个发育过程。三、寄生虫的致病力1、营养消耗2、机械作用:3、接种和激活病原微生物4、毒素及分解产物的作用5、变态反应6、协同作用四、寄生虫病的流行形式1、散发2、地方性流行3、极少数流行五、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2、临床检查3、寄生虫病学剖检4、实验室诊断吸虫病一、吸虫通性:1、形态特征:吸虫多数雌雄同体,背腹扁平呈叶状,少数为线状或圆柱状,前端有吸盘,腹面有腹吸盘。2、发育史:发育过程中均需中间宿主——多为软体动物(螺)肝片吸虫病一、病原1、成虫:肝片吸虫呈扁平叶状,鲜虫棕红色,前端突起有口吸盘,突起基部骤宽似肩样,腹吸盘位于肩水平线中央。2、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卵膜薄而光滑,一端有不明显卵盖,卵内有一胚细胞,周围是卵黄细胞。二、发育史1、中间宿主:淡水螺(椎实螺、小土蜗螺)2、终末宿主:牛、羊3、寄生部位:肝脏胆管内三、流行病学1、繁殖力:一条成虫一昼夜可产8000~13000个虫卵;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无性繁殖,一个毛蚴可发育成数十至数百个尾蚴。2、地理分布:我国普遍存在,但南方多见,这与中间宿主分布有关。3、季节动态:本病多在夏秋感染,故发病多在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四、病状多见消瘦和由于肝区疼痛而表现拱背、行走强拘、运动无力,严重者结膜黄染;病程长者,则出现水肿。五、病变主要局限于肝脏。1、肝表面有灰白色虫道,严重者肝萎缩、变硬、色黄。2、胆管扩张呈索状隆起,胆管壁增厚,有钙盐沉着,刮之有砂粒感;3、胆汁粘稠色暗似煤焦油状,混有虫体六、防治1、预防:(1)定期驱虫(2)灭螺2、治疗丙硫咪唑(抗蠕敏)三氯苯哒唑(肝蛭净)硫双二氯酚(别丁)同盘吸虫病(前后盘吸虫)一、病原1、鹿同盘吸虫:粉红色鸭梨状,腹吸盘大于口吸盘;(最常见)2、长形菲策吸虫:深红色圆柱状。3、虫卵:与肝片吸虫卵相似,但鹿同盘吸虫卵为半透明的灰白色,长形菲策吸虫卵为褐色。二、发育史1、中间宿主:扁卷螺2、终末宿主:牛、羊3、寄生部位:瘤胃三、症状消瘦、贫血、腹泻四、防治(同肝片吸虫病)扁卷螺日本分体吸虫病(血吸虫病)一、概况本病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南方较为严重,我区的南宁地区最严重。二、病原血吸虫呈线状,雌雄异体,常呈合抱状,腹吸盘大于口吸盘。雄虫乳白色,短而粗,有抱雌沟;雌虫暗褐色,较细长。血吸虫成虫三、发育史1、中间宿主:钉螺2、终末宿主:牛、羊、人及其他哺乳动物3、寄生部位:肠系膜血管、肠壁血管、门静脉等钉螺血吸虫生活史日本分体吸虫虫卵钉螺四、症状多见间歇性下痢,有时带血,消瘦,贫血,流产,腹痛等。。五、病变腹腔积液,肝萎缩硬化(后期),肝表面和切面有粟粒至高梁粒大、灰白或灰黄色结节,肠壁和肠系膜等亦有,在血管中发现虫体六、防制1、消灭钉螺2、药物治疗血防—846敌百虫酒石酸锑钾绦虫病反刍兽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曲子宫属、无卵黄腺属的各种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和牛的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一、病原:1、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 expansa)2、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3、曲子宫绦虫(Helictomentra giardi)4、中点无卵黄腺绦虫(Avitellina centlipunctata)1、形态:扁平长带状,多为乳白色,整个虫体分为头节、颈节和体节。二、发育史1、中间宿主:地螨2、终末宿主:牛、羊3、寄生部位:肠道地螨三、诊断1、症状:不明显。有时表现贫血、消瘦,肠阻塞时有臌胀和腹痛。2、粪检:(1)直接肉眼检查:看有无白色的孕节(2)漂浮法:检虫卵粪便中的孕节四、防治丙硫咪唑(首选)、氯硝柳胺、别丁绦蚴病一、细颈囊尾蚴病(水铃铛病)1、病原:泡状带绦虫的幼虫。呈泡囊状,充满液体,黄豆至鸡蛋甚至篮球大,寄生部位在小肠。2、发育史:(1)中间宿主:牛、羊、猪等寄生部位:肝浆膜面、大网膜、肠系膜及其他实质器官的浆膜面上。(2)终末宿主:犬、猫、狼、狐等二、囊尾蚴病(囊虫病)1、病原牛带绦虫的幼虫,呈椭圆形囊泡半透明,米粒般大小,内含一乳白色内嵌头节。2、发育史(1)中间宿主:牛、羊寄生部位:活动量较大的骨骼肌和心肌(2)终末宿主:人、犬、狼狐等寄生部位:小肠三、多头蚴病(脑包虫病)1、病原多头绦虫的幼虫,呈囊泡状大如黄豆至鸡蛋大,充满透明液体,囊膜两层,外为角质层,内为生发层,上有约100~200多个头节。2、发育史(1)中间宿主:羊、牛寄生部位:脑、脊髓、脑干(2)终末宿主:犬、狼、狐等寄生部位:小肠线虫病1、形态线状、圆柱状或毛发状,两端尖细,不分节,雌雄异体,雄虫小于雌虫。2、发育史线虫的繁殖方式有三种: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线虫的发育类型有两种:(1)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2)间接发育型:需要的中间宿主多是无脊椎动物1、捻转血矛线虫(捻转胃虫):成虫:头端尖细,小口囊内有一角质矛状齿,体内白色生殖器官与红色消化器官相互缠绕呈麻花状。雌雄异体,长15~30毫米。虫卵:椭圆形,壳薄而滑,分两层,色稍黄,内几乎充满胚细胞。寄生部位:皱胃2、食道口线虫(结节虫):虫体:长约10~20毫米,幼虫可在肠壁上形成结节,故称结节虫。虫卵:与捻转胃虫卵相似,但个体要大,胚细胞清晰。寄生部位:大肠3、毛首线虫(鞭虫)成虫:前部呈毛发状,后部粗短,外形象鞭子。虫卵:棕黄色,壳厚,形似腰鼓,两端有卵塞。寄生部位:大肠犊新蛔虫病1、病原(1)成虫:牛新蛔虫,虫体粗大,淡黄色,形如蚯蚓,两端尖细。(2)虫卵:近似圆形,外层蜂窝状,壳厚,内含一胚细胞。2、诊断(1)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是经胎盘和初乳感染犊牛,常因严重腹泻脱水而死;成年牛呈隐性感染。(2)症状:多在2~4月龄时发病。表现腹泻,4~7天后粪便混血、恶臭,病犊脱水软弱,有些出现咳嗽(经胎盘感染者)。(3)粪检:(4)剖检:原虫病一、原虫是原生动物的简称。个体很小,均系单细胞动物。二、分类:主要有鞭毛虫、梨形虫和孢子虫。三、基本结构:胞膜、胞质和核。伊氏锥虫病一、病原伊氏锥虫呈弯曲柳叶状,前端尖锐,有游离鞭毛(运动器官),后端钝圆。二、发育史繁殖方式:二分裂寄生部位:造血器官、血液传播途径:吸血昆虫的叮咬三、症状1、消瘦、贫血、四肢下部和腹下浮肿2、眼结膜潮红,有时有出血点3、皮裂,流粘液,结痂,脱毛4、耳尖、尾尖常干枯脱落(焦尾症)5、后期有神经症状,两眼直视,无目的运动或瘫痪四、诊断1、本病多发于吸血昆虫猖狂的地区和季节2、根据症状诊断3、查找病原(1)压滴标本检查 (2)集虫法检查六、防治1、灭蚊、虻、蝇2、贝尼尔(血虫净、三氮脒)3、拜耳205(苏拉灭)4、甲基硫酸喹嘧胺(安锥赛)牛泰勒虫病一、病原1、寄生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的虫体(早期感染时):外形如石榴体2、寄生在红细胞内的虫体(后期感染时):外形如戒指状二、发育史中间宿主:牛终末宿主:蜱三、症状1、体温升高至40~42℃,稽留,少数呈弛张热2、体表淋巴结肿大,初硬痛,后变软不易推动3、腹泻,混血、粘液,尿少、频、黄4、贫血严重四、病变全身性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皱胃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呈红色,中间凹陷呈灰色,病变面积达全粘膜30%以上。五、诊断1、根据症状诊断 2、查找病原六、防治1、灭蜱2、贝尼尔3、黄色素牛巴贝斯虫病(焦虫病)一、病原1、牛双芽巴贝斯虫2、牛巴贝斯虫典型虫体呈双梨形,以尖端相对。二、症状体温升高40~42℃稽留,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三、防治(参照泰勒虫病)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