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任务6.1 泻 下 剂【治证】里实积滞证:· 腹实便秘证;· 水饮内停证:胸腹积水、水肿。【组成】 泻下药为主;【作用】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 “下法”。【立法依据】 “其下者,引而竭之”、 “留者攻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一、概念· 泻下剂 ·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作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方,又叫做攻里方。属“八法”中的“下法”。二、分类与适应证:1.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用于里热积滞证;— 代表方:大承气汤;2.温下 — 温下寒积;— 用于里寒积滞证;— 代表方:温脾汤;3.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用于津亏肠燥之便秘证;— 代表方:麻子仁丸;· 泻下剂 ·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及畜体的体质情况的差异,泻下剂常分为攻下、润下和峻泻逐水几类。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动物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而选择适当的泻下剂。4.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用于水饮壅积于里之实证;— 代表方 :十枣汤5.攻补兼施 —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用于正虚而里实积滞证;— 代表方:黄龙汤分类与适应证 -续· 泻下剂 ·三、使用注意:1.若表证未解,里实积滞已成,治应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不宜单独应用下法。2.年老体虚、孕畜、产后、病后津伤者,虽有里实积滞,亦宜攻补兼施。3. 泻下之法,每易伤及胃气,故应用时须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泻下剂 ·大黄 60g(后下) 厚朴30g枳实30g 芒硝180g大承气汤 《伤寒论》【用法】水煎服或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组成】大 黄· 泻下剂 ·《伤寒论》指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形成燥屎阻塞难下或热结旁流的实证。病情较轻者,可用泻热和胃的调胃承气汤;病情较为深重者,非用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不可燥热浊毒上冲 — 或发热;热积内结 — 舌红苔黄厚而燥,脉沉实热结肠胃气机壅滞 脘腹痞满,胀痛拒按;热结津伤 — 口燥咽干,苔燥;伤寒邪气内传胃腑邪热与燥屎互结成实 — 大便秘结;* 证候特征:燥、实、痞、满俱在(阳明腑实证)。【主治】 阳明腑实证。化热· 大承气汤 ·结症,便秘。证见粪便秘结,腹部胀满,二便不通,口干、舌燥,苔厚,脉沉实。【病机】 热邪、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大肠气机阻滞,肠道胀满燥实所致的粪便燥结不通【治法】 泻下泄热,行气消积。峻下热结(急下存阴)。厚 朴· 大承气汤 ·君:大黄(后下)— 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臣:芒硝 —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 黄、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佐:枳实 — 破气散结,消积除痞。厚朴 — 宽肠下气,消胀除满* 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方 解* 配伍要点: · 大黄的作用特点;· 大黄 + 芒硝;· 泻下与行气并用,泻下力强。· 大承气汤 ·1.辨证要点:· 本方功善清泻热结,行气导滞,为治热结阳明,气机壅滞所致便秘证的名方;· 本方体现了急下存阴法、釜底抽薪法;· 临证以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而有“燥、实、痞、满” 等证候为特征。“痞、满”指腹部胀满,“燥、实”指燥粪结于肠道,腹痛拒按。运 用· 大承气汤 ·2.本方亦主治:· 热结旁流证 — 体现 “通因通用” 法。· 热积壅结所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证。运 用· 大承气汤 ·3.现代用治:· 肠梗阻、肠麻痹、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疾病属于实热、积滞壅结者。4.名词术语解释:· 急下存阴 · 釜底抽薪 · 通因通用(见后)5. 衍化方(见后)6. 类方比较(见后)运用-续大 黄· 大承气汤 ·· 急下存阴:指通过峻泻通便以祛除实热邪气,从而达到保存阴津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 釜底抽薪:指用通导大便以泻去实热邪气的一种治法。好比抽去锅底下燃烧的柴草以降低锅的温度。泛指寒下法,如大承气汤。· 通因通用:为反治法之一。指用通利的方药来治疗通泄病证的一种治法,如应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 大承气汤 ·名词术语解释*衍化方:本方去芒硝 小承气汤本方去枳实、厚朴 + 炙甘草调胃承气汤本方 + 人参、当归、桔梗、生姜、大枣、甘草黄龙汤(《伤寒六书》)· 大承气汤 ·当 归【共性】* 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6.类方比较:·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黄 连· 大承气汤 ·大: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小: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 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调: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个性】· 大承气汤 ·病例:万全村黄某家一头60kg重的青猪,6月13日就诊。粪干难下,曾冶几次不好转,检查:体温41.30C,心跳131次/min,呼吸48次/min,拱腰努责,排粪困难,鼻盘干燥,腹部拒按并能摸到硬粪块,眼目红肿,壮热口渴,口色红燥,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无失丹(《痊骥通玄论》)【组 成】【用法】水煎服或为末内服。木香25g 槟榔20g 青皮35g 大黄75g 芒硝200g 牵牛子45g荆三棱25g 木通20g 郁李仁60g· 泻下剂 ·【主治】 结症,便秘。【治法】泻下通肠。主:大黄、芒硝破结通肠 ;辅:牵牛子、槟榔攻逐峻泻,佐使药:郁李仁润下滑肠,助主药攻逐泻下 ,木香、青皮、三棱理气消滞,木通利尿降火,均为佐使药方解·无失丹·1.辨证要点:·马属动物大结肠便秘,或小结肠便秘。2.临证加减:若继发肚胀,可加莱菔子、厚朴、砂仁等以理气消胀;久病体虚者,加党参、当归、甘草、大枣以扶助正气;伤津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等以滋阴润燥。本方功效与大承气汤相近,但攻逐泻下之力更强。运用·无失丹·【方歌】 无失丹中用槟榔 青丑木香棱硝黄 木通郁李和葱酒 枳实便秘能推荡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大黄四两 人参 甘草干姜各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组成】【用法】原方五味,呋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 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泻下剂 ·附 子脾阳不足 传导失司— 大便秘结,苔白脉沉弦;寒邪积滞 气机壅滞 — 腹痛;阻结肠中 阳气不达 — 喜温(得温则减)四肢不温。【主治】脾阳不足,寒积中阻之便秘证。【病机】 脾阳不足,寒积内结(肠胃)。* 素体脾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损伤中阳阴寒内盛,积滞不行 寒积内结,大便秘结。【治法】 攻下寒积,温补牌阳。· 温脾汤 ·君:附子 — 温壮脾阳;— 温散寒凝,以宣通寒积;大黄 — 荡涤泻下,攻积通滞,(制性存用)。· 附、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冷积。臣:干姜 — 助附子温中阳以散寒凝;佐:人参 — 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使:甘草 — 和中调药。* 配伍要点:· 大黄的作用特点;· 附子 + 大黄;· 本方乃四逆汤 + 人参、大黄而成。方解· 温脾汤 ·1.辨证要点:便秘,腹痛,四肢不温,脉沉弦。2.临证加减:· 腹痛甚者(寒凝气滞)+ 肉桂、木香;3.现代运用:· 肝硬化腹水、蛔虫性腹痛、幽门梗阻属于中阳虚寒,冷积内结者。4. 现代研究:· 本方能显著促进寒积便秘型小鼠的排便,增加其排便量的作用;· 本方水煎液对家兔离体肠管呈明显兴奋作用。· 具有抗缺氧、可明显对抗模型的足趾的温度。运用· 温脾汤 ·麻 子 仁 丸 (《伤寒论》)麻子仁二升 枳实炙,半斤 芍药半斤厚朴炙,去皮,一尺 大黄去皮,一斤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蜂蜜【用法】原方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组成】· 泻下剂 ·麻子仁【主治】脾约证。(胃肠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证)胃有燥热,脾津不足(胃强脾弱)脾的功能为胃所约束(脾约)津液输布失调(肠道失以濡润) (但输膀胱)大便干结 小便频数*《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病机】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麻子仁丸 ·君:火麻仁 — 滋脾润燥,滑肠通便。臣:杏仁 — 苦泄降气,润肠通便;白芍 — 养阴以助润下;* 麻、杏、芍合用,养阴增液,润肠通便。佐:大黄 — 通便泄热以除燥结之屎。枳实 下气破气,行滞消胀,厚朴 助黄、麻以降泄通便。使(兼):蜂蜜 — 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方中既滋液润肠,又泻热导滞,攻润相合;· 本方乃小承气汤 + 麻、杏、芍、蜜而成。方 解· 麻子仁丸 ·1. 辨证要点:· 大便干结,脘腹痞胀,舌红苔黄而干。2.临证加减:· 兼血虚者 + 熟地、当归;· 气虚者 + 人参(党参)、白术、黄芪;· 便血者 + 槐花、地榆;· 一般大黄多制用以减缓泻下之力。3.现代用治:· 虚寒便秘等属于胃肠燥热,津液不足者。运用· 麻子仁丸 ·滑石60g 牵牛子30g 大黄60g官桂15g 甘遂25g 大戟25g续随子30g 白芷10g 地榆皮60g甘草25g猪膏散(《元亨疗马集》)【组成】【用法】 为末,热调猪油250g、蜂蜜100g,一次灌服。人参· 泻下剂 ·【主治】牛百叶干。证见身瘦毛枯,食欲、反刍停止,腹缩粪紧,鼻镜无汗,口色淡红,脉象沉涩等。【病机】多因过多饲喂粗硬干饲料,饮水不足,胃中津液耗损过多,使百叶干枯【治法】润燥滑肠,消积导滞。大 黄·猪膏散·· 泻下剂 ·方解·主药:大黄涤荡胃肠辅药:大戟、甘遂、续随子、牵牛子、滑石破坚消积,通利二便,猪油、蜂蜜润燥滑肠佐药:白芷、官桂理气,且官桂尚能温阳补土,以防攻逐太过,地榆可止胃痛、解毒;使药:甘草协调药性为使·猪膏散·方中大戟、甘遂与甘草虽是“反药”,但临床应用未见毒副作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牛百叶干。百叶干为本虚标实之证,本方服后能润燥攻下,待瓣胃积滞解除后,可根据病情,再施以补法。本方对牛瘤胃积食、便秘也有较好的疗效。运用·猪膏散·当归180g 肉苁蓉90g 番泻叶45g 广木香12g厚朴45g 炒枳壳30g 醋香附45g 瞿麦15g 通草12g 六曲60g当归苁蓉汤(《中兽医治疗学》)【组成】【用法】水煎取汁,候温加麻油250~500g,同调灌服。· 泻下剂 ·方解·主药:当归补血润肠,肉苁蓉补肾润肠,辅药:番泻叶泻热通便,麻油润肠通下,木香、香附、厚朴、枳壳通行滞气佐药:瞿麦、通草利尿以清燥粪所化之热·当归苁蓉汤·【主治】老弱、久病、体虚患畜之便秘。【治法】润燥滑肠,理气通便。。本方药性平和,马的一般结症都可应用,但偏重于治疗老弱久病、胎产家畜的结症。用时可随证加减,体瘦气虚者加黄芪;孕畜去瞿麦、通草,加白芍。运用·当归苁蓉汤·十枣汤(《伤寒论》)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原方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用法】【组成】甘遂· 泻下剂 ·1.悬饮证。上迫于肺 — 咳嗽痰唾,短气;水饮内停 饮停胸胁 胸胁牵引作痛,邪气壅盛 气机阻滞犯胃,胃气上逆 —呕逆;上扰清阳 — 神昏;水饮内结 — 苔滑,脉沉弦。2.水肿腹胀之实证:· 水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病机】水饮内停,正邪俱盛。【治法】攻逐水饮。主治· 十枣汤 ·* 君:甘遂— 善攻逐经遂络脉中之水湿痰饮。* 臣:大戟— 善泻脏腑中之水湿痰饮。芫花— 善消胸胁间的伏饮痰癖。* 遂、戟、芫相须为用,泻水逐饮力强,以除积聚,消肿满。* 佐、使:大枣 — 益气护胃;— 缓和诸药的峻烈、毒性,使下不伤正。* 配伍要点:· 逐水药 + 大枣;· 配伍大枣之作用特点。方解· 十枣汤 ·1.辨证要点· 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 本方逐水之力峻猛,只宜暂用,不宜久服;· 孕畜忌用;忌与甘草配伍。2. 现代用治:· 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之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属于邪盛而体实者。3.衍化方:· 本方去芫花、大枣 + 白芥子,以生姜汤送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运用· 十枣汤 ·1. 试述泻下剂的治证特点及使用注意。2. 名词术语解释:泻下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釜底抽薪、急性存阴、通因通用。3. 大黄在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中的作用及配伍有何不同?4. 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均治便秘证,其病机、证候有何不同?复习思考题· 泻下剂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