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防治法则 课件(共25张PPT)-《中兽医基础》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1防治法则 课件(共25张PPT)-《中兽医基础》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防治法则
中兽医学强调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同时不排除治疗的作用(既病防变)。
祖国兽医学治疗方面的特色是以中兽医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明确的辩证为前提,进行因时、因地、因动物制宜的治疗。
治疗指导思想:“治病必求其本”、“审因论治”。
治疗方法:“正治”与“反治”
治疗步骤:创立了标本、缓急、先后,先表后里的辨证论治法。
早期治疗的原则,“治未病”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兽医的防治学的重要特点。
第一节 预防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
“吾尝观世之善为医者,治病当于未病之先,不治于既病之时也”
“治未病”——“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动物患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提高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不使之患病,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依据。
目的:培养正气,防止邪气。
1、加强饲养管理
2、针药预防
3、隔离免疫
二、既病防变
对已患病的动物要防止病邪深入、蔓延,使疾病治愈于初期阶段,这就是“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疾病初期,病情较轻,正气未衰,较易治愈。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2、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传变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传移变化,又称传化。
第二节 治则
治则,就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是在长期兽医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是中(兽)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则是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四诊、辩证为基础,按照疾病的起因、病变之所在,以及病邪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而确定的。
治则是论治中立法、制方、用药的总原则,是辩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指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总的治疗原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
治法是指治疗某一疾病的具体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 普通性 根据 方法论
治法 特殊性 从属 方法
一、治标与治本
“本”指疾病的本质,“标”指疾病的现象。
标 本
邪正关系 邪气 正气
病因症状 症状 病因
病之表里 表病 里病
病之先后 后病 先病
病之新旧 继发 原发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症状是现象。本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住疾病的本质是辩证施治的一个根本原则。“治病必求其本”——《素问》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
治标与治本的应用
正治与反治
1、正治
含义——“逆者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所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应证——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证候。
寒者热之——寒证现寒象,温热以治,
热者寒之——热证现热象,寒凉以治,
虚则补之——虚证现虚象,扶正以治,
实则泻之——实证现实象,祛邪以治。
2、反治——“从者反之”,从是指所用方药与疾病假象相一致。
二、扶正与祛邪
扶正—应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 抗御和驱除病邪的能力
1.基本概念 祛邪—应用泻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 削弱病邪对机体的损害
扶正祛邪—应用“虚者补之”,“实者 泻之”以解决邪正的矛盾, 促使疾病向愈。
辨虚实—虚者扶正,实者祛邪
别主次—攻补的先后与轻重缓急
扶正即可祛邪祛邪既可扶正
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
2.运用原则
运用方式
先后
并用
单用
扶正——正虚邪不盛,以正虚为主要矛
盾的病证—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祛邪——邪盛而正未衰,以邪实为主要
矛盾的病证—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但正虚不甚,先后(先攻后补)尚能耐攻的虚实夹杂证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盛,但正虚较甚,(先补后攻)不耐攻邪的虚实夹杂证
3、运用方式
扶正防止留邪
扶正药物时间过长、过早、过量,可引起邪恋
叶天士“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
祛邪要防伤正
但邪药物过量、时间过久或过早,有可能耗伤机体正气
三、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使之阴平阳秘,达到动物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处于正常的生理活动状态。
1、损其偏盛
2、补其偏衰
四、调整脏腑关系
各脏腑之影响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过程中从整体出发,局部与全局相结合。
1、本经本脏自病——只治本经本脏
2、五脏母子关系破坏——“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3、五脏发生乘侮——调整五脏的平衡
4、“实者传变,虚者受邪”
5、脏病治腑,腑病治脏
五、调理气血
气虚——补之 血脱——固之
气滞——疏之 血瘀——行之
气陷——升之 血寒——温之
气逆——降之 血热——凉之
气脱——固之 出血——止之
气闭——开之 血虚——补之
气病治血—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3.气血同病治则
血病治气—治血不治气非其治也
气血俱要治气在治血之先
1.气病治则
2.血病治则
六、因时、因地、因动物制宜
因时、因地、因动物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动物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含义——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制定适宜治疗原则
1.因时制宜 四季慎用药—夏季慎用温热,冬季慎用寒凉
运用
四季宜用药—春季辛凉,夏宜解暑化湿,秋 宜润燥,冬宜辛温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含义——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制定适宜治疗原则
2.因地制宜
西北——地势高多寒凉— 辛温重剂
运用 病多风寒—治宜辛温
东南——地势低多温热— 辛温轻剂
病多湿热—治宜苦寒
“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问》
同感
风寒
因动物
制宜
体质
性别


小动物或幼龄动物-气血未充-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慎补忌攻,药量宜轻
大动物或成年动物-气血充盛-其病多实-可攻,药量宜重
雄性-重在气-顾护脾肾
雌性-重在血-经、带、胎、产、乳
强者-用药宜略重
弱者-用药宜略轻
含义——根据动物种类、年龄、性别、体质、劳役、
饲养管理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老龄动物-气血亏虚-其病多虚-宜补慎泻
年龄
七、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