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任务5 治法(八法)在治疗疾病时,中兽医大多是以药方的的形式来治疗病证的,即“方”是直接应用于动物机体的,“方”是法的具体体现者。在定方之前先立法,无法则不能定其方,故有“法统其方,方在法中之说。人们根据不同的病证,采取用药的途径和部位也不同,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之分。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八法,是应用中兽药进行内治的具体法则,是在八证辩证的基础上根据方药的主要作用归纳起来的基本法则。“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医学心悟》汗 法概念: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以开泄腠理,驱除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症:主要用于外感病的初期(表证)。对于麻疹未透、痈肿疮疡初起、水肿、痹证初期等证也可用之。汗法具有发汗解表 、解肌 、透疹 、消散痈肿、消肿止痛等多种作用。由于汗法主治各种类型的表证,而表证又有寒热性质的不同,所以汗法又分为辛温解表法和辛凉解表法两大类型。辛温解表法:以味辛性温的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以达辛温发汗、疏散表邪的作用。适用于表寒证。辛凉解表法:以味辛性凉的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以达辛凉透表、疏散表邪的作用。适用于表热证。汗法的机理:1、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于祛除病邪;2、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以发散体温,起退热作用;3、改善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局部炎症的变化;4、通过发汗和全身血液循环的旺盛,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排除体内蓄积的水湿。注意事项:1、剧烈呕吐、泄泻,以及大出血、气虚、血虚等在原则上禁用汗法;2、体质虚弱、下痢、失血、自汗、盗汗、热病后期等有津亏情况时,原则上禁用汗法。3、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猪和水牛汗腺不发达,使用汗法时不能以汗出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只要鼻汗湿润,诸表皆去即可。4、夏季或平素表虚多汗者,应慎用辛温发汗之剂。5、发汗后,应忌受寒凉。6、汗法多选用辛散轻扬的药物,不宜过煮,以免药性挥发。7、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法。以免因冷而致汗孔闭塞,汗不易出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吐 法概念:是运用具有涌吐性能的药物或用机械方法,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催吐法或涌吐法。适应症:主要适用于食物中毒、痰涎壅盛、食积胃腑等证。适用于病情严重,急切而病邪在上焦或中焦部分必须迅速吐出积结的实证(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或痰厥、癫痫)。1、催吐概念:给动物灌服催吐药。适用对象:猪、犬、猫。常用药物:瓜蒂、藜芦、胆矾代表方瓜蒂散(瓜蒂、赤小豆)、盐汤探吐方(炒食盐)。补:瓜蒂,又叫苦丁香、甜瓜蒂、香瓜蒂,本品来源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的果梗,其种子也作药用。甜瓜盛产期,剪取青绿色瓜蒂阴干即可。本品苦寒有毒,主入胃经,功善催吐热痰、宿食,而治痰迷癫狂。研末吹畜鼻,去湿热退黄疸。2、探吐概念:用柳条或榆条插入动物咽部一以下,刺激呕吐。现多用洗胃代替。适用对象:牛、驴、马、骡、家禽等。吐法的机理:1、药物入胃,刺激胃内感受器兴奋,或因机械刺激会厌感受器兴奋;2、导致呕吐中枢兴奋;3、腹肌及胃壁平滑肌剧烈收缩,腹压增大,贲门舒张,胃内容物从口鼻而出。注意事项1.吐法用于急剧之证,收效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老弱体衰、妊娠、产后一般不宜使用。2.失血过多的患病动物禁用此法;3、气虚而气短或喘息肺病的患病动物不宜用此法。4、心衰体弱的病畜不可用吐法;5、一般性的食积、痰壅,尽可能用导滞、化痰的方法,特别是马属动物,由于生理特点不易呕吐,更不适用吐法。下 法概念: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以攻逐邪实,达到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除实热壅结的一种治疗方法。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和寒积、祛瘀的作用。适应症:适用于胃肠实热内结或寒积、宿食积滞、水饮、痰湿、瘀血等停留体内的里实证。证见大便秘结、腹痛胀满、发热、水肿、肠痈、痢疾等。主要用于里实证。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水,瘀血内停。1.寒下:是应用苦寒或咸寒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攻逐胃肠积聚热结。适用于里实热证,使其实热随泻下而除。临证应用:热在气分而呈现发热、粪干、苔黄、舌红的证候;肠胃燥结、胃肠湿热以及热毒较重的急性胃肠疾病;食物或毒物中毒;结膜充血、脑充血、鼻出血、肺出血等证,用泻下法以缓解上部充血,此即“上病下治”、“釜底抽薪”的一种诱导疗法。常用方剂:大承气汤。2. 温下:是应用辛热或甘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攻逐肠中寒凝积滞之证。多由祛寒药和攻下药综合组成。常用方剂:温脾汤、当归苁蓉汤等。3、润下法:也叫缓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较缓和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气血双亏所致的津枯肠燥的便秘。代表方当归苁蓉汤。4、攻下法:也叫峻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猛烈的药物以泻火、攻逐胃肠内积滞的一种方法。代表方大承气汤。5、逐水法:是使用具有攻逐水湿功能的药物,治疗水饮聚积的实证,如胸水、腹水、粪尿不通等症。代表方是大戟散。根据泻下的病邪不同分为5种泻里清热法:适用于胃肠里热,结症即里热实证;逐水法:适用于胸水、腹水等水肿;攻痰法:如气管痰雍积聚不出;逐瘀法:瘀血;驱虫法:适用于虫积。下法的机理:1、直接刺激肠壁,兴奋肠管蠕动,维持肠管内较高的渗透压,保持大量水分,有利于结粪的软化和破碎;2、排除肠内异常代谢的产物、病源微生物和毒素等;3、通过肠蠕动的加强,诱导畜体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向腹部以减轻或消除肺、眼部的充血或炎症,利于水湿排除;4、某些攻下药有抗菌和抗炎作用;5、润下药含脂较高或为油脂类物质,故可滑肠润下;6、下法药物可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类物质,使胃肠道腺体分泌增加,蠕动增强,故可泻下。注意事项1. 老弱体衰,正气已衰的,新产后营血不足,特别是阴液不足者禁忌急下,可用润下;2.雌性动物妊娠期和发情期应慎用;3.病邪不在里的禁用;4.病在胃脘而有呕吐现象者不可用下法,以防造成胃破裂;5.体质虚弱、津液枯竭的便秘以及怀孕或产后体弱母畜的便秘不可峻下;6.下法大都峻猛,易损伤胃气,应得效即止;7.使用该法后,不宜食用不消化食物。和 法概念:广义-亦称和解法,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物,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和调整脏腑间协调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病邪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和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如外感少阳证、肠胃不和、肝脾不和以及疟疾等病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疼痛,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腹痛,月经不调等。因为病证不同,和法的具体运用也不同,常用的治法有和解少阳、调和胆胃、和解肝脾、和解肠胃等。狭义--专指和解少阳。和解少阳:用和解少阳的药物为主药组方治疗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证。代表方剂小柴胡汤。调和胆胃:用疏肝利胆的药物作为主药组成方剂以治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之证。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调和肠胃:是用调和肠胃的药物为主药组成方剂以致邪在肠胃、寒热失调,腹痛起卧之证。方用和气饮或固肠散。调和肝脾(肝脾不和):用调和肝脾的药物为主药组成方剂以疏肝理气、解除胃肠道的痉挛和疼痛。代表方剂逍遥散、痛泄要方(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四味中药组成。方用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该方现代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泄泻、慢性泄泻、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注意事项:1、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者禁用和法;2、病邪已入里的实证,不宜用和法;3、病属阴寒,证见耳鼻俱凉,四肢厥冷者,禁用和法。温法概念:又叫祛寒法或散寒法,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促进和提高机体的功能活动,以祛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寒证。内容:按照寒邪所在部位及其程度的不同温法可分为:回阳救逆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阳虚欲脱的病证;方如四逆汤、参附汤等;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中焦虚寒证;方如理中汤、真武汤等;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动不利的痹证;方如温经汤、生化汤等。注意事项温法针对于寒证,凡属于实热证候严格禁用此法;1.热伏于里—形成内真热外假寒的禁用;2.虚火内动—吐血、便血和津液不足者禁用;3.热性腹泻—阴液将脱者禁用。4.大热药物如附子、肉桂等怀孕动物慎用。5.素体阴虚,体瘦毛焦,阴液将脱者不用温法;6.温热之药,性皆燥烈,久用或用量较大时应避免耗血伤津;清 法概念:又称清热法,运用具有寒凉性质的药物,通过其泻火、燥湿、解毒、凉血、解暑等作用,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热证。临床上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等。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清热凉血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分、血分的病证。代表方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亢盛引起的病证。如疮黄肿毒等。代表方有消黄散、黄连解毒汤等。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根据湿热所在的脏腑不同,选用的方剂也不同。如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等。清热解暑适用于暑热证。代表方为香薷散,滑石散(天水散)。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热病后期,阴液已伤证。方用青蒿鳖甲汤。清法的机理:清热药多具有抗炎和较强的抗病源微生物和退热的作用;部分药物有强心,改善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和增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部分药物具有增强畜体抵抗力,改善衰弱状态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及体温中枢的作用;有的药物体内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强畜体的自然疗能,具有极强的抗炎、抗肿瘤和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归属于非特异免疫性药物。注意事项1、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清法;2、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胃火不足,粪便稀溏者禁用清法;3、过劳及虚热证禁用清法;4、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禁用清法;5、使用寒凉药应避免用药过量,以免损伤脾胃之气,或损伤机体阳气。补法概念:又称补虚法或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或营养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症候,对畜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法。“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切虚证。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相应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可分峻补与缓补。《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气适用于气虚证,是运用补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以增强脏腑之气的方法。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养血适用于血虚证,是运用补血的药物如当归、白芍、阿胶等以促进血液化生的方法。代表方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滋阴适用于阴虚证,是运用补阴的药物如熟地、枸杞、麦冬等用以补阴精或增津液的方法。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助阳适用于阳虚证,是运用补阳的药物如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等用以壮脾肾之阳的方法。代表方是肾气散。作用机理:增强或改善机体的功能,补充营养和维生素等物质,从而改善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减轻各种衰弱症状。调节胃肠功能,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具有抗炎、抗微生物的作用,利于炎症消退;具有调整内分泌激素的功能,有利于恢复正常的代谢作用。注意事项:气血相依:气能生血,补血时配合补气;补虚有二本,先天与后天;“大实有虚象”,防止“误补益疾”;防止“闭门留寇”若属实证,邪气有余,而正气不虚者,不可妄用补法。注意脾胃功能(滋阴补血药多碍脾);虚实夹杂的病证 ,若只用补法扶正则不利除邪 ,若单用祛邪法则易伤正,在治疗上往往采用补法与祛邪法配合使用。消 法概念:又称消导法或消散法,是运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作用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血瘀、癥瘕、痞块等病症的治疗大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病因形成的积聚性疾病。下法适应急性病证,消法适应慢性病证。内容:包括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等法。消食导滞:应用健脾消积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治疗草料停滞、消化机能障碍等证;适用于胃肠食积,常用方剂如曲蘖散等。消症化积:应用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理气行滞等药物组成方剂,以治疗气血痰瘀,逐渐凝结呈症瘕积滞之征;常用方剂如破瘕散等。消痈散结:用清热药和托里透脓的药物为主药组成方剂以治疗疮黄痈肿等证。方如仙方活命饮。活血化瘀:应用活血祛瘀的药物配合理气药,加活血止血药组成方剂,以治疗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等证。适用于瘀血证。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活血止血:应用止血药配合活血散瘀药及补血或补气药组成方剂,以治疗损伤出血、尿血、胃肠出血、子宫阴道出血、鼻出血等出血证候;常用方剂如秦艽散、十黑散等。消痰化饮:应用宣通肺气、祛痰利水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治疗痰饮停聚于胸膈之证;方如枳壳宽胸饮、三子下气汤等。化湿利水:用渗湿利水药为主药组成方剂以治疗水湿内停、粪稀尿少、水肿、速水停脐等证。方如五苓散。祛风胜湿:应用祛风湿药为主配合活血散瘀及理气药组成方剂,以治疗风寒湿热所致的痹证。方如独活寄生汤。作用机理:消食药有促进胃肠功能的作用;理气药有调整胃肠功能,解痉止痛、健胃止呕的作用;祛痰药有润滑和保护咽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减少炎症刺激的作用;利尿药有改善肾血循环,增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以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并有利胆消黄的作用;理血药具有机体各系统气管平滑肌的调节作用,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止血药具有增强凝血的作用;部分消散、消导药具有抗菌、抗炎作用。注意事项:脾虚而腹胀及土衰而不能制水的肿满,脾阳不振的泄泻,以及母畜不发情者慎用或禁用。八法并用1、汗下并用2、下补并用3、温清并用4、消补并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