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蓝舌病防治技术一、概况本病是由媒介昆虫—库蠓传播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疾病。特征表现为发热、消瘦、口腔损伤、跛行。主要发生于绵羊,以羔羊损失为重。二、流行病学传染源:病羊、牛。传播途径:库蠓叮咬。易患动物:绵羊易感、不分年龄品种,以一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患。牛和山羊易感性较低,鹿和羚羊也易感。严格季节性:夏季和早秋,特别是低洼地区对本病来说,牛是宿主,库蠓是传播媒介,而绵羊是临诊表现最严重的动物三、症状潜伏期:3-8天。绵羊:T,40.5-41.5,稽留5-6天。MBC下降。厌食、萎顿、体重↓。许多病羊口唇、舌、咽、胸垂水肿、口腔粘膜发绀、呈青紫色。齿龈、舌唇边缘及嘴有糜烂。偶尔腹泻,多数病例由于发现蹄叶炎而跛行,牛、山羊和其它反刍动物:多为隐性感染,但也可发病,症状与绵羊相似,但较轻。病羊蹄冠出血四、病理变化口腔粘膜和舌部青紫、水肿和糜烂,肌肉水肿和出血。许多浆膜出血,瘤胃,真胃粘膜坏死和溃疡。皮肤常充血,可能发生向限性坏死。蓝舌病典型病理变化五、诊断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琼扩:最常用补结:中和试验荧光抗体:六、防治防止本病传入: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牛羊、并进行严格检疫。加强冻精管理。原来无病地区,应扑杀病畜及阳性动物。以后定期检疫,发现阳性动物应进行扑杀。流行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疫苗。有鸡胚化弱毒苗和牛胎肾致弱的组织苗,免疫力好,可达1年。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