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七 任务一 鸭的饲养管理 课件(共38张PPT)《家禽生产技术》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七 任务一 鸭的饲养管理 课件(共38张PPT)《家禽生产技术》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项目七 水禽生产
任务一 鸭的饲养管理
一、鸭的生产特点及饲养方式
一、鸭的生产特点及饲养方式
1.生产特点
生产和消费区域性强,小群体大规模、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迅速扩大,大公司不断出现,产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各省区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进步,提升了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鸭肉和鸭蛋初级产品的生产量迅速增加,加工业和市场开发能力相对滞后。
2.饲养方式
鸭的饲养方式主要有放牧、全舍饲和半舍饲三种饲养方式。
(1)放牧 我国传统的饲养方式,放牧饲养可以节约大量饲料,降低成本,同时使鸭群得到很好锻炼,增强鸭的体质。
(2)舍饲 整个饲养过程在鸭舍内进行。
地面平养 在舍内地面上铺上5~10cm厚的松软垫料,将鸭直接饲养在垫料上。
网上平养 在舍内设置离地面60~90cm高的金属网、塑料网或竹木栅条,将肉鸭 饲养在网上。
立体笼养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育雏,即将雏鸭饲养在特制的单层或多层笼内。笼养既有网上平养的优点,又比平养更能有效地利用房舍和热量。缺点是投资大。
2.饲养方式
(3)半舍饲 鸭群饲养固定在鸭舍、陆上运动场和水上运动场,不外出放牧。吃食、饮水可设在舍内,也可设在舍外,一般不设饮水系统,饲养管理不如全舍饲那样严格。这种方式一般与养鱼的鱼塘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它是我国当前养鸭中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种鸭大多采用这种饲养管理方式。
2.饲养方式
二、雏鸭的培育
  雏鸭是指0~4周龄的鸭,刚出壳的雏鸭个体小,绒毛少,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差,抵抗力弱,若饲养管理不善,容易引起疾病,造成死亡。为此,从雏鸭出壳起,必须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和精心地进行饲养管理。
  要培育好雏鸭,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根据雏鸭数量准备好足够面积的房舍,足够数量的供温、供料、供水等设备。育雏舍的门窗、墙壁、通风孔及所有设备都应检修完好后彻底清洗消毒。如采用育雏笼或网上育雏,要仔细检查网底有无破损,铁丝接头不要露在平面上,以免茬口刺伤雏鸭。
其次,要准备好足够数量的饲料和药品,地面饲养的还要准备足量干燥、清洁且松软的垫料,如刨花、木屑或切碎的稻草等。进雏鸭前一天要调试好加温设备,并将舍温提高到合适的温度,切忌等到雏鸭放进育雏室或育雏笼时才临时加温。
1.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2.雏鸭的选择
选养出壳时间正常、初生重符合本品种标准的健康雏鸭。健康的雏鸭活泼好动,眼大有神,反应灵敏,叫声洪亮,腹部柔软,大小适中,脐口干燥、愈合良好,绒毛整洁、毛色符合品种标准。凡是头颈歪斜、瞎眼、痴呆、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绒毛污秽、腹大且硬、脐口愈合不好及有其它不符合品种要求的雏鸭均应剔除。
雏鸭出壳后第一次饮水和喂食称为“开水”(也叫“潮水”)和“开食”。原则上“开水”应在雏鸭出壳后12~24h内进行,集约化养鸭“开水”多采用饮水器或浅水盘,直接让雏鸭饮用。饮水15~30min后可给雏鸭“开食”,即“开水”以后让雏鸭梳理一下羽毛,身上干燥一点后再“开食”。传统养鸭“开食”的饲料是使用煮制的夹生米饭,现在集约化养鸭大多直接采用全价颗粒饲料破碎后饲喂。
3.适时“开水”和“开食”
温度适宜时,雏鸭饮水、采食活动正常,行动灵活,反应敏捷,不打堆,休息时分布均匀,生长快。
温度偏低时,雏鸭趋向热源,相互挤压打堆,易造成死伤和发生呼吸道疾病,生长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温度偏高时,雏鸭远离热源,饮水增加,食欲降低,正常代谢受到影响,抗病力下降。
通常第一周龄雏鸭对温度的要求为30~32℃,以后每周比前一周降低2℃左右。育雏温度力求平稳,切忌忽高忽低。
5.做好保温工作
刚出壳的雏鸭有大小、强弱之分,育雏时应及时分群饲养,每群雏鸭以300只左右为宜。一般情况下,分群后不再随便混合。饲养一段时间需要调整时,将体重过大的做一群,体重过小的做一群。
5.及时分群
放水要从小开始训练,开始的头5天可与"开水"结合起来,开始时可以引3~5只雏鸭先下水,然后逐步扩大下水鸭群,以达到全部自然地下水,千万不能硬赶下水。雏鸭下水的时间,开始每次10~20分钟,逐步延长,可以上午、下午各一次,随着适应水上生活,次数也可逐步增加。下水的雏鸭上岸后,要让其在无风而温暖的地方理毛,使身上的湿毛尽快干燥后,进育雏室休息,千万不能让湿毛雏鸭进育雏室休息。
6.下水训练,锻炼放牧
经常保持育雏舍内环境卫生,所有喂料和饮水的用具都要保持清洁。粪便及脏污的垫草要及时清除,舍内要干燥通风,防止潮湿,保持饮水的卫生,以免引起消化道疾病。
7.搞好清洁卫生
三、育成鸭的饲养管理
 育成鸭一般指5周龄至开产前的青年鸭,这个阶段称为育成期。
育成鸭的特点:体重增长快,羽毛生长迅速,性器官发育快,适应性强
育成鸭的饲养方式:放牧饲养、全舍饲
育成鸭的饲料与营养:尽量用青绿饲料代替精饲料和维生素添加剂,约占整个饲料量的30%~50%,青绿饲料可以大量利用天然的水草,蛋白质饲料约占10%~15%。
分群与密度:一般5~8周龄,每平方米地面养15只左右,9~12周龄,每平方米12只左右,13周龄起每平方米10只左右。
光照:育成鸭的光照时间宜短不宜长。有条件的鸭场,育成鸭于8周龄起,每天光照8~10小时,光照强度为5勒克斯,其他时间可用朦胧光照。
四、产蛋鸭的饲养管理
在饲养上,给予最高水平的饲养标准和最多的饲料量;在环境的管理上,要创造最稳定的饲养条件,才能保证蛋鸭高产稳产,且蛋品优质,种用价值最高。
产蛋鸭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产蛋初期:开产~200日龄
产蛋前期:201~300日龄 
产蛋中期:301~400日龄
产蛋后期:401~500日龄
1.产蛋初期和前期的饲养管理
当母鸭适龄开产后,蛋产量逐日增加。日粮营养水平,特别是粗蛋白质要随产蛋率的递增而调整,并注意能量蛋白比的适度,促使鸭群尽快达到产蛋高峰,达到高峰期后要稳定饲料种类和营养水平,使鸭群的产蛋高峰期尽可能保持长久些。
此期内采用自由采食,每只蛋鸭每日约耗料150克左右。白天喂3次料,晚上9~10时给料1次。光照时间逐渐增加,达到产蛋高峰期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时间应保持14~15小时。在201~300日龄期内,每月应空腹抽测母鸭的体重,如超过或低于此时期的标准体重5%以上,应检查原因,并调整日粮的营养水平。
2.产蛋中期的饲养管理
此期内的鸭群因已进入高峰期产量并持续产蛋100多天,体力消耗较大,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敏感,如不精心饲养管理,难于保持高峰产蛋率,甚至引起换羽停产。
2.产蛋中期的饲养管理
此期内的营养水平要在前期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日粮中粗蛋白的含量应达20%,并注意钙量的添加,可在粉料中添加1%~2%的颗粒状壳粉,或在舍内单独放置碎壳片槽 (盆),供其自由采食,并适量喂给青绿饲料或添加多种维生素。光照总时间稳定保持16~17小时。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观察蛋壳质量有无明显变化,产蛋时间是否集中,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洗浴后羽毛是否沾湿等,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产蛋后期的饲养管理
蛋鸭群经长期持续产蛋之后,产蛋率将会不断下降。此期内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尽量减缓鸭群的产蛋率下降幅度,不要过大。如果饲养管理得当,此期内鸭群的平均产蛋率仍可保持75%~80%。
此期内应按鸭群的体重和产蛋率的变化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和给料量。如果鸭群体重增加,有过肥趋势时,应将日粮中的能量水平适当下调,或适量增加青绿饲料,或控制采食量。如果鸭群产蛋率仍维持在80%左右,而体重有所下降,则应增加一些动物性蛋白质的含量。如果产蛋率已下降到60%左右,已难于使其上升,无需加料,应予及早淘汰。
 我国蛋鸭产区习惯从秋鸭(8月下旬至9月孵出的雏鸭)中选留种鸭。秋鸭留种正好满足次年春孵旺季对种蛋的需要。同时在产蛋盛期的气温和日照等环境条件最有利于高产稳产。由于市场需求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常年留种常年饲养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种鸭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合格种蛋,能孵化出品质优良的雏鸭。
4、种鸭的饲养管理
种公鸭的选择和饲养
留种公鸭须按种公鸭的标准经过育雏期、育成期和性成熟初期三个阶段的选择,以保证用于配种的公鸭生长发育良好,体格强壮,性器官发育健全,精液品质优良。在育成期公母鸭最好分群饲养,公鸭采用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让其多活动,多锻炼。在配种前20天放入母鸭群中。为了提高种蛋的受精率,种公鸭应早于母鸭1~2个月孵出。种公鸭习惯利用1年后淘汰。
适合的公母配比
我国麻鸭类型的蛋鸭品种,体型小而灵活,性欲旺盛,配种性能极佳。在早春和冬季,公母性比可用1:20,夏、秋季公母性比可提高到1:30,这样的性比受精率可达90%或以上。在配种季节,应随时观察公鸭配种表现,发现伤残的公鸭应及时调出补充。大型肉用种鸭公毌比例1∶5左右,公鸭不能过少,但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争配,反而使受精率下降。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饲养上,要按照种母鸭的产蛋率和体重的变化,及时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注意保持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和维生素的供给,以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在管理上,要特别注意舍内垫草的干燥和清洁,及时翻晒和更换;每日早晨及时收集种蛋,尽快进行烟熏消毒和存入蛋库(室);气候良好的天气,应尽量早放鸭出舍,迟收鸭;保持鸭舍环境的安静,勿使惊群,骚乱;气温低的季节注意舍内避风保温,气温高的季节,特别是我国南方梅雨季节要注意通风降温。
种鸭场应谢绝外人参观,防止带入病原。认真做好场区的卫生消毒工作,按照种鸭的免疫程序,按时防疫。
五、大型肉鸭的饲养管理1.商品肉鸭生产的特点生长特别迅速,周期短,饲料报酬高体重大、出肉多、肉质好性成熟早,繁殖率强,商品率高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shan(1)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进雏前的准备:准备好育雏人员、育雏舍和各种育雏设备,饲料、药品以及地面平养所需的垫料等2.商品肉鸭的饲养管理技术(1)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进雏前的准备 准备好育雏人员、育雏舍和各种育雏设备,饲料、药品以及地面平养所需的垫料等
掌握好育雏温度 第1周30-25 ℃ ,每周下降5 ℃,至室温时脱温。
控制好环境湿度 第1周65%,第2周60%,第3周以后55%。
(1)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提供新鲜空气 注意通风,排出CO2、NH3、H2S等有害气体,保持环境空气清鲜。
正确的光照和合理的密度 23-24小时光照,控制好密度
精心饲养 适时“开水”、“开食”,少喂勤添
(2)育肥期的饲养管理平稳脱温及时更换饲料及时分群及时上市正确运输六、番鸭的饲养管理与半番鸭(骡鸭)的生产
番鸭又称“瘤头鸭”、“洋鸭”、“火鸭”,为著名的肉用型鸭。番鸭与普通家鸭之间进行的杂交,是不同属间的远缘杂交,所得的杂交后代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但—般没有生殖能力,故称为半番鸭 (又称骡鸭)。
半番鸭的主要特点是生长快,体重大,胸肌丰厚(胸肌占全净膛重的15%~16%),瘦肉率高,肉质细嫩,生活力强,耐粗放饲养,也适于填肥、生产优质肥肝。
1.雏番鸭的饲养管理
雏番鸭是指4~5周龄内的小番鸭。雏番鸭的体温调节机能较弱,消化能力差,但生长极为迅速。育雏时心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番鸭异性间差别较大,3周龄以后,公母体重距离拉大(达50%左右),公鸭性情粗暴,抢食强横,因此应对初生雏进行性别鉴定,公母分群饲养。
2.种番鸭的饲养管理
(1)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从第5周至24周为番鸭的育成期,育成期的工作重点是限制饲养和控制光照,以控制种鸭的体重,防止过肥或过瘦,保持鸭群良好的均匀度和适时性成熟。
2.种番鸭的饲养管理
(2)产蛋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整个产蛋期分两个产蛋阶段,第一阶段为28~50周,第二阶段为64~84周,在两个产蛋阶段之间有13周左右的换羽期(休产期)。成功的换羽是提高番鸭产蛋量的有效措施,当母鸭群产蛋率降低到30%左右、蛋重减轻时,应实行人工强制换羽,以缩短换羽期。
3.半番鸭(骡鸭)生产
生产骡鸭的杂交分为正交(即公瘤头鸭与母家鸭)和反交(即公家鸭与母瘤头鸭)两种方式。我国普遍采用正交方式生产骡鸭,这样可充分利用番鸭优良的肉质性能和家鸭较高的繁殖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3.半番鸭(骡鸭)生产
采用自然交配的公母比一般为1∶4。公瘤头鸭应在20周龄前放入母家鸭群中,公母混群饲养,让彼此熟识,性成熟后方能顺利交配。
自然交配受精率较低,一般在50%~60%。由于公番鸭与母家鸭(尤其是麻鸭品种)体重相差较大,现多采用人工辅助交配或人工授精技术。采用人工输精时需要加强公番鸭的采精训练和诱情,每周输精两次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