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 也叫鸭病毒性肠炎,又叫“大头瘟”或“肿头瘟”。鸭瘟主要的临床表现:高热,排绿色稀粪两脚麻痹、流泪以及病鸭颈肿大肝脏有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的灰白色坏死灶食道及泄殖腔粘膜上出血并在袋子假膜覆盖或坏死鸭瘟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中的滤过性病毒又称鸭疱疹病毒Ⅰ型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为双股DNA病原主要在病鸭体内的各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病原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56℃,10分钟可将其灭活病鸭肝、脾等组织中的病毒在80℃,15分钟才能杀死病原对常用消毒药敏感0.5%漂白粉30分钟可致弱和杀死病原鸭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5天潜伏期为2-5天一旦出现症状常在1-5天内死亡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达43-44℃,呈稽留热。病鸭精神委顿,头颈缩起,羽毛松乱,翅膀下垂,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停食,但渴欲增加。临床症状有的病鸭两腿发软,走动困难,严重的卧地不能走动,强行驱赶,则见飞两翅扑地行走,走几步后又蹲于地上,最后完全不能站立。放牧鸭群,病鸭不愿下水, 驱赶入水后也很快挣扎回岸上。临床症状特征性症状:病鸭流泪和眼险水肿,病初流出澄清浆液,以后变成粘稠或脓样,往往将眼险粘连而不能张开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眼结膜充血,常有小出血点,甚至形成小溃疡临床症状有下痢症状,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临床症状病的明显时期,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病的后期,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极度衰竭死亡临床症状以急性败血症为主,全身小血管受损,导致组织出血和体腔溢血剖检变化眼结膜出血性坏死头、颈、胸部皮下有黄色胶冻样浸润腿部皮下也有黄色胶冻样渗出物剖检变化皮下组织有胶样浸润,尤以“大头瘟”典型病例较为严重切开肿胀的皮肤,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有时腿部皮下也有黄色胶冻样渗出物剖检变化消化道粘膜出现特征性的坏死性假膜食道粘膜表面有灰黄色假膜结痂,多数散在呈斑块状或与粘膜纵皱襞相平行的条索状痂块不易剥离,剥离后食道粘膜呈现红色溃殇灶,大小不一口腔 黏膜出血表面有一层黄绿色假膜感染早期食道黏膜出血食道病变与其纵褶相平行剖检变化肠粘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较为严重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假膜,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感染早期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后期被隆起的假膜覆盖剖检变化浆膜面可见环形深红色出血环食道及泄殖腔等处粘膜的病变是最特征性的,泄殖腔粘膜的病变与食道相同泄殖腔黏膜有出血性坏死病变肠浆膜面可见环形深红色出血环剖检变化胸腺表面和切面有出血斑和黄色病变区胸腺周围有清亮的黄色或红色渗出液心外膜,特别是冠状沟有密集的淤血斑点,使其表面呈红色“刷漆样”腺胃黏膜环形出血、坏死, 肌胃角质下层出血脾脏大小正常或变小,色深,有出血性梗死区胸腺周围有清亮的黄色或红色渗出液胸腺表面和切面有出血斑和黄色病变区剖检变化剖检变化肝脏不肿大,早期病变有出血斑点后期出现针尖大到粟粒或绿豆大、不规则的灰黄色坏死灶,少数坏死灶中心有小出血点或其周围有环形出血带剖检变化法氏囊肿胀呈灰黄色法氏囊浆膜面呈紫红色黏膜面有出血和细小的黄色坏死点产蛋鸭卵泡变形、变色并有出血蛋鸭卵泡破裂,腹腔内有血性内容剖检变化诊断初步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禽巴氏杆菌病鸭瘟和鸭巴氏杆菌病区别1、根据发病特点进行鉴别鸭巴氏杆菌病一般发病急,病程短,除鸭、鹅外,其他家禽也能感染发病,头颈不肿胀,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无假膜。鸭瘟和鸭巴氏杆菌病区别2、根据病原进行鉴别取病鸭或病死鸭的心血和肝作抹片,经瑞氏染色镜检,患鸭巴氏杆菌病的可见到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鸭瘟和鸭巴氏杆菌病区别3、应用药物进行鉴别鸭巴氏杆菌病应用磺胺类药和抗生素有很好疗效,而对鸭瘟没有效果。流行特点番鸭 麻鸭 北京鸭1、易感动物不同品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流行特点1、易感动物不同品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鹅也可感染,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尤其是产蛋鸭的发病和死亡最为严重流行特点2、传染源病鸭潜伏期的感染鸭病愈不久的带毒鸭流行特点2、传染源野生水禽流行特点3、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交 配眼结膜流行特点4、诱因健康鸭与病鸭或带毒鸭一起放牧,即使在水中相遇或放牧时路过发病地区都能发生感染。流行特点5、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最为易发病流行此外在低洼潮湿地区放牧饲养的鸭群易流行本病防控措施1、平时的预防措施避免从疫区引进鸭苗和种鸭蛋新引进的鸭苗要隔离饲养2周以上平时要搞好饲养管理注意消毒工作防控措施2、免疫接种威胁区在20日龄首免,4-5月龄后加强免疫一次一周以内雏鸭免疫期1个月,2月龄免疫期可达6-9个月产蛋鸭在停产期或开产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防控措施3、发病鸭群的紧急治疗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0.5-1.0毫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