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中国地方猪种的识别与鉴定学习要点:了解中国地方猪种产地、类型特点和生产性能;能根据猪的体形外貌,识别我国的优良地方猪种,并能够选择猪进行生产。我国的“猪民族”-地方猪品种,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重视地方猪种保护,加强选育。思政元素:中国地方猪种的识别与鉴定一、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二、代表猪种三、地方猪种的特性及利用主要内容《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2011版76个地方品种;18个培育猪品种;6个引入猪品种。一、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地方猪种类型华中型华南型华北型西南型江海型高原型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类型 地理位置 体型外貌 猪种特点 代表猪种华 北 型 淮河、秦岭以北。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地大人少,饲养粗放,多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 体型较大,但品种间体型差异较大,分大、中、小三种体型。毛色多为黑色,偶在末端出现白斑;腰背窄而平,四肢粗壮,嘴筒长,便于掘地采食;耳大下垂,额间多纵行皱纹;皮厚多褶皱,毛粗密,鬃毛发达,抗寒能力强。 繁殖能力强,性成熟早,产仔数多;耐粗饲和消化力强;瘦肉率达45%以上,肥育力中等,屠宰率低,约为60%-70%。 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沂蒙黑猪、河北的深具猪、山东的莱芜猪、山西的马身猪、安徽的阜阳猪、江苏的淮猪、内蒙古的河套大耳猪、陕西的南山猪、北山猪、泾山猪等。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类型 地理位置 体型外貌 猪种特点 代表猪种华 南 型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南部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夏季较长,饲料和饲草丰富,猪常年科获得营养丰富的青料和多汁料以及富含糖分的精料,因而形成早熟易肥、皮薄柔嫩的猪种。 体型特征是短、矮、宽、圆、肥、骨骼细小。毛色多为黑白花,在头、臀部多为黑色,腹部多为白色;体躯偏小,体型丰满;背腰宽阔下陷,腹大下垂;头短小、面凹、额部皱纹不多,以横纹为主;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皮薄毛稀,这与当地炎热气候有关。 性成熟早,繁殖力中等,母性好,护仔能力强;胴体瘦肉率低。 广西的陆川猪、云南的德宏小耳猪、福建的槐猪、台湾省的桃园猪、两广小花猪、海南猪、滇南小耳猪、香猪、蓝塘猪、五指山猪等。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类型 地理位置 体型外貌 猪种特点 代表猪种华 中 型 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青绿饲料多,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也多,养猪数量多,以舍饲为主。 体躯较华南型猪大,体型与华南型猪相似,生产性能介于华北猪与华南猪之间。毛色以黑白花为主,头和尾多为黑色,体躯中部有大小不等的黑斑,个别有全黑者;背腰下凹不如华南型,腹大下垂;体质较疏松,骨骼细致。 生长较快,成熟较早,肉质细嫩。 浙江的金华猪、湖南的宁乡猪、湖北的监利猪、江西的赣中南花猪、安徽的皖南花猪、贵州的关岭猪、湖南大围子猪、华中两头乌、广东大花白猪、嵊县花猪。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类型 地理位置 体型外貌 猪种特点 代表猪种江 海 型 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一个过渡地带。 由华北和华中两大类型猪杂交育成,所以猪种间差异较大。毛色自北向南由全黑向黑白花过渡;背腰较宽,腹部较大;头中等大,额较宽,皱纹深多呈菱形,耳长大下垂;被毛稀疏,皮多有皱褶,骨骼粗壮。 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经济成熟早,积脂能力强,增重较快,屠宰率一般在70%左右。 太湖流域的太湖猪(二花脸、梅山猪)、江苏的姜曲海猪、陕西的安康猪、浙江的虹桥猪以及枫泾猪、嘉兴黑、横泾猪、米猪、沙乌头等。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类型 地理位置 体型外貌 猪种特点 代表猪种西 南 型 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气候条件相似,饲料条件一致,因而大部分猪种体质外形与生产性能也基本相似,形成了早熟易肥的脂肉兼用型猪种。云贵高原的猪因生产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气候条件变化大,放牧多,兼有大量农副产品做饲料,因而形成了肌肉结实的腌肉型品种。 西南型猪毛以全黑和“六点白”较多,也有白色、黑白花和红毛猪;头大额部多旋毛或横行皱纹,腿较粗短。 繁殖力中等,肥育能力强、饲料利用力中等,屠宰率65-79%。 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乌金猪、贵州的柯乐猪、凉伞猪,云南的保山大耳猪、撒坝猪等。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类型 地理位置 体型外貌 猪种特点 代表猪种高 原 型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季节短,植被稀疏,养猪少,终年以放牧为主。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特殊,因而高原型猪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猪种有很大差异。 体型小,外型像野猪。被毛多为全黑色,少数为黑白花和红毛;背窄微弓,腹小而紧凑,臀倾斜;头狭小呈锥形,嘴筒直尖,犬齿发达,耳小竖立;体型紧凑,四肢坚实,奔跑能力强,心肺等脏器十分发达;背毛粗长,绒毛密生,适应高寒气候。 繁殖力低,产仔少;初情迟,怀孕期长;生长缓慢,屠宰率低,胴体瘦肉多。 青藏高原的藏猪、甘肃的合作猪、云南的迪庆藏猪地方猪种的分类评价与选择代表猪种二、(1)东北民猪(2)陆川猪(3)金华猪(5)荣昌猪(6)藏猪(4)太湖猪二、代表猪种代表 猪种 产地、分布 被毛特征 成年体重(Kg) 经产仔数(头) 屠宰率(%) 胴体瘦肉率(%) 猪种优缺点东北民猪(华北型) 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黑色、毛密而长 ♂190-200 ♀140-150 13-14 71-72 46.3 抗寒力强、体质强健、产仔数多、肉质好、杂交效果显著;但瘦肉率低、皮较厚、增肉速度慢。在开发利用上,民猪可作为优质肉猪生产的良好素材。陆川猪(华南型) 广西东南部的陆川县 皮肤呈一致性的黑白花;头、耳、背、腰、臀及尾为黑色,其余部位为白色,在黑白交界处有一条 4-5厘米白毛黑皮的“晕” ♂170-180♀150-165 12-13 68-69 41 耐热性好、耐粗饲、早熟易肥、个体较小、皮薄、骨细、肉质优良;生长速度慢、泌乳力不高,饲料利用率较低,脚矮身短、背腰下陷、腹大拖地、臀部欠丰满。今后应通过本品种选育,保持其优良经济性状;同时充分利用陆川猪与长白猪、杜洛克猪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进行商品猪生产。二、代表猪种代表 猪种 产地、分布 被毛特征 成年体重(Kg) 经产仔数(头) 屠宰率(%) 胴体瘦肉率(%) 猪种优缺点金华猪(华中型)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义乌、金华等地 毛色中间白两端黑的“两头乌”特征 ♂100-110♀90-100 13-14 71-72 43.4 适应能力强、耐寒耐热能力强,性成熟早、繁殖率高,肉质优良、适宜腌制火腿;但体格不大、初生重小、生长较慢、后腿不够丰满。今后应在保种的基础上开展以金华猪为母本的各种杂交试验,筛选新的经济杂交组合,以生产高产优质的鲜猪肉投放市场。发挥金华猪肉质好的优势,做大做强以金华猪肉为原料的火腿等系列食品的加工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太湖猪(江海型) 长江下游江苏、浙江和上海交界的太湖流域。 被毛黑或青灰,梅山猪四肢末端为白色 ♂130-200 ♀100-180 15-16 70-74 40-45 优异的高繁殖性能享誉全球,品种内部结构丰富、适应性强、肉质好、杂交优势明显;但生长速度较慢、瘦肉率较低。今后应加强这一猪种的保种和开发利用,发挥这一猪种的遗传优势。二、代表猪种代表猪种 产地、分布 被毛特征 成年体重(Kg) 经产仔数(头) 屠宰率(%) 胴体瘦肉率(%) 猪种优缺点荣昌猪(西南型) 重庆市荣昌县和四川省的隆昌 两眼四周及头部有黑斑,其他部位为白色 ♂158-170 ♀145-160 10-11 69 42-46 适应性强,胴体瘦肉率较高、肉质好,皮毛白色、鬃质优良,配合力好;但前胸窄、后腿欠丰满,卧系,个体差异大和毛色不一的缺欠。今后应在保种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作杂交利用的母本或培育新品种和品系的素材。藏猪(高原型) 青藏高原 被毛黑色居多,部分初生仔猪有棕黄色纵行条纹。 ♂49♀41 6-7 66-67 52.5 适应性强、四肢结实,肉质好、皮薄、脂肪沉积力弱、胴体瘦肉多;但体格小、繁殖力低、产仔少,初情迟,怀孕期长,生长缓慢、育肥期长,屠宰率低。今后应逐步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仔保种的同时加强品种特性研究,进行有计划的选育提高。(1)性成熟早,繁殖力强(2)抗逆性强(3)肉质优良(4)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5)贮脂力强,瘦肉率低特性利用(1)作为经济杂交的母本(2)产品开发(3)作为育成新品种(系)的原始材料三、我国地方猪种的特性及利用地方猪种的外貌特性与产地有什么关联?思考题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