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服装及其材料的舒适卫生和保健安全性能 课件(共24张PPT)-《服装材料》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服装及其材料的舒适卫生和保健安全性能 课件(共24张PPT)-《服装材料》同步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八章 服装及其材料的舒适卫生和保健安全性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服装的舒适卫生性能;
2.掌握服装及其材料的保健安全性能。
教学内容:
1.服装和人体的关系;
2.服装的舒适卫生性能;
3.服装及其材料的保健安全性能。
重点:
服装及其材料的保健安全性能;
难点:
服装的舒适卫生性能。
第一节 服装和人体的关系
一.人体的温热生理
1 体温:人体内部的温度,即机体内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温度。
2 产热:能量代谢(产热过程):食物具有的化学能,经体内氧化转化为热、电、化学、机械能量的过程。
3 放热(传热方式):分湿性放热和干性放热。
湿性放热:
蒸发:由水变为水气的物理过程,分为不感知蒸发和出汗。
干性放热:
热传导:在物体内部高温处传给低温处的现象;
热对流:流体与所接触的物体表面间产生的热移动现象;
热辐射:热量从高温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传向低温物体。
二、服装气候调节
1、服装气候与调节的概念
(1)服装气候:指人穿衣后,人体表面与衣服最外层之间的微小气候。
(2)服装气候调节:指通过穿衣使衣内微小气候区别于环境气候,从而缓和外界环境条件,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来调节体温。
(3)标准服装气候:在普通气温和低气温的条件下,湿度中等时,皮肤与内衣间空气层的温度在32℃左右,相对湿度为40~60%,人体感觉较舒适。
2、服装的气候调节功能
(1)服装的保温作用:服装对人体产生热量丧失的阻挡作用;
(2)服装的蒸发作用:服装对皮肤表面水分蒸发的促进作用;
(3)服装的换气作用:使服装的空气及时交换,并保持空气的清洁。
第二节 服装的舒适卫生性能
一、服装的舒适性
1 概述
舒适:着装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穿着服装的心理感觉或最终判断。
舒适性:人与环境间生理、心理及物理协调的一种愉悦状态。
舒适性类型:热湿舒适性、触觉舒适性、压力舒适性、服装美观性。
常见的说法:静态的舒适、触觉的舒适、活动时的舒适。
2 热阻及其单位:克罗(clo)值
热阻: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热流阻力。
克罗(clo)值:在室温21℃,相对湿度不超过50%,空气流速不超过10 cm/s的条件下,人静坐不动或从事轻度脑力劳动的人感觉舒适时所穿衣服的热阻为称为1克罗 (1clo=0.155 ℃ ·m2/W)。
1cm=1.6clo.
影响服装保温性的因素:覆盖面积、衣内空气层、风、开口、多件着装、服装重量、人体姿势。
3 服装的热湿舒适性
(1) 热湿舒适性:人体在穿着服装在不同气候环境中,当人体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达到平衡时,人体感觉舒适满意的服装性能。
(2)服装的导热原理:
服装的导热和隔热是意义相反的两个概念,但其实质相同,即表达服装表面热量散失状态和损失程度,即热量散失的快慢、多少及难易程度等。
由此可见:通过服装有皮肤传递到外界环境的热量与服装层数无关,只与皮肤到服装最外层的温度变化值成正比,与服装及边缘层的总热阻成反比。
⊿t: 相邻两层间温度差;
g: 热流量;
R:热阻:该层服装对热量传递的阻挡作用
Qg从皮肤通过服装向周围环境传递的总热流量;
Rc: 各层服装的总热阻;
Ra: 边界层空气的热阻
(3) 服装的透湿及其阻力:
服装表面的水分蓄积:是服装透湿性的表现,与服装材料及其内部的空隙状态有关。
服装的蒸发阻力:透湿指数(im)
RTc、RTa分别为服装和空气的热阻;
REc、REa : 分别为服装和空气的蒸汽阻抗。
取值范围:0~1, im越大,服装的透湿性越好。
3 服装的触觉舒适性
(1)皮肤生理:
结构: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
出汗:温热性出汗、味觉性出汗和精神性出汗;
感觉:触觉压、冷热觉及痛觉;
功能:保护功能、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
(2)手感:人手触摸、抓紧织物时,织物的某些物理力学性能通过人脑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效果。
(3)服装对皮肤的刺激:
物理性刺激:刺痒感、粘附感、静电灼人;
化学性刺激:纤维材料、燃料、整理剂、洗涤剂引起的刺激。
(4)有害的化学物质:甲醛、偶氮燃料、金属、农药、五氯苯酚等。
二、服装的卫生性
1 服装的卫生性能:防止服装的污垢及其他原因(如化学处理剂、服装压力等)造成的皮肤障碍和对人体的损害。
2 研究内容:服装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服装材料的卫生学性能及其与人体生理现象的关系。
三 服装舒适与卫生的条件
1 有良好的气候调节能力
2 能保护身体
3 能保持皮肤的清洁
4 便于身体的活动
综上所述:服装的舒适卫生所涉及的内容,就是着衣环境、人体生理学、服装及其材料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最佳搭配。
四、影响服装舒适卫生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气温、湿度、气流、太阳辐射
2 服装结构因素
服装裸露程度、服装内空气层、服装开口部位、服装重量、多件着装
3 服装材料因素
(1)服装材料与冬服的关系:保暖性和防风性
冬季着装:穿含有空气的衣服;保持服装内的空气。
材料选择:
内衣:吸湿性、透气性、手感、耐洗。
外衣:伸缩性强、不妨碍行动、含气量大。
(2)服装材料与夏服的关系:
具有散热、易蒸发、防紫外线等功能。
夏季着装:
内层散发
外层遮防
材料选择:
内衣、衬衣:吸水、放水性好,透气、易洗。
外衣:质地薄、导热系数大、透气、吸水吸湿。
其他:吸汗透湿衣料、遮阳衣料。
五、服装及其材料的舒适卫生性能
1 吸湿性、吸水性及放湿性
吸湿性:纤维表面或内部吸附或吸收气相水分特征。取决于纤维的性质,与各种纤维的回潮率直接相关。
吸水性:与材料的毛细管作用和服装内外的水压差有关。
放湿性:纤维吸湿后向外界环境放湿的性质。
2 含气性:在织物空隙、纱线内部及纤维集合体之间保留空气的性能。
3 透湿、透水和防水性
透湿性:汗液以水蒸气方式透过织物的性能。
透水性:水分以液态方式通过芯吸作用传递到织物表面的性能。
防水性:防止水分浸入。
4 透气性和防风性:
透气性:材料透过空气的特性。作用是排出服装内继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进行热和气的交换。
5 保温性
第三节 服装及其材料的保健安全性能
一 服装的压迫感
服装压迫感:人体穿衣后单位皮肤面积上所受的力。
形成原因:服装重量、服装的宽松量、衣料的弹性。
危害: 轻者:感觉不适;重者:呼吸、行动困难甚至导致身体变形、内脏变位、引起生理机能障碍。
二 服装及其材料对皮肤的刺激
1 服装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内部污染:皮屑、汗渍、油脂分泌物等。
外部污染:大气中的烟、灰尘及有毒气体、油渍、果汁、血迹等。
危害:内衣污染会造成衣下气层温度升高。湿度变大,并易繁殖引起皮肤病的各种细菌和霉菌。
2 服装材料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物理性刺激:刺痒感、粘附感、静电灼人;
化学性刺激:纤维材料、燃料、整理剂、洗涤剂引起的刺激。
三 服装及其材料的安全防护性能
1 阻燃性:服装材料遇火不易发生燃烧或燃烧极慢的特性。
2 抗静电性:服装材料抵抗电荷积累、灰尘吸附的特性。
3 防辐射性:服装材料保护人体免受辐射危害的特性。
4 防污性:服装材料在穿着使用过程中防止污垢沾污的特性。
5 变色性:服装材料随光、热、液体、压力、电子线等的变化而发生变色的性能。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