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美国实验细胞学家R.钱伯斯用显微注射器将伊红注射到变形虫内,伊红很快地扩散到整个细胞,但不能很快地逸出细胞。此实验说明了什么?伊红为什么不会逸出细胞?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是有边界的。国界皮肤&黏膜细胞的边界呢 细胞膜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问题探讨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用它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1.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能通过细胞膜进人细胞。2.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营养物质废物分泌物病毒,病菌控制的相对性“望梅止渴”,“望”用的是眼睛,为什么口腔里会分泌唾液?说明了什么?P41第二段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之一受体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之二信号分子 受体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之三细胞膜的成分1.1895年,欧文顿(E.Oerton)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2.1897年,Crijins和赫定(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同样也证明分子的通透性与其在脂质中的溶解度有关,且溶解度越大越容易通过。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细胞膜的成分3.科学家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结论或假说: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疏水尾部亲水头部磷酸脂肪酸4.1925年,两位荷兰的科学家戈特(Gorter)和格伦德尔(Grendel)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置于空气——水界面后,测得其表面积,是原来细胞膜面积的两倍。根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42的讨论题1.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2.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在水一空气的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的面。科学家因测得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3.由于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在水溶液中,朝向水的是“头部”“尾部”受水的排斥。当磷脂分子的内外两侧均是水环境时,磷脂分子的“尾部”相对排列在内侧,“头部”则分别朝向两侧水的环境,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细胞的内外环境都是水溶液,所以细胞膜磷脂分子的“头部”向着膜的内外两侧,而“尾部”相对排在内侧,形成磷脂双分子层。4.如果将磷脂分子置于水一苯的混合溶剂中, 磷脂的“头部"将与水接触,“尾部”与苯接触,磷脂分子分布成单层。水苯水水5.1935年英国学者达尼厄利和丹维逊研究了细胞的表面张力,发现细胞表面的张力明显不同于油——水表面的张力,比这一张力小得多。有人在脂肪与水的模型中加入少量的蛋白质,结果表面的张力就降低了很多。20世纪初,科学家第1次将细胞膜从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不仅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根据以上材料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在细胞膜中还含有蛋白质分子。细胞膜的结构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暗—亮—暗暗的是蛋白质,亮的是脂质结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膜两侧)静态的统一结构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流动镶嵌模型镶镶嵌嵌贯穿7.1972年,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质分子 镶 嵌 贯穿(3)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细胞膜的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