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设计思路 (教学立意与教学构思) 本课教学设计从宏观上以教科书为依托,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由此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之上,侧重于基础史实与理论架构之间的连接过程,用史实支撑理论,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客观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 从具体内容上看,本课设计从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和问题入手,指出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最终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 相对而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形态。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生命力。 学习难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等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水平2) 2.能够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与相关史料,归纳总结改革特点,全面评价改革影响。能够运用史料及所学知识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水平2) 3.能够运用相关术语,解释“苏联模式”“和平演变”等历史概念的内涵。(水平2) 4.能够结合冷战这一时代背景及相关史料,分析东欧各国选用苏联模式的背景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水平2) 5.能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水平2)教学资源 教材资源、文献史料资源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教师展现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会的盛大场景,配合图片讲授社会主义各国首脑纷纷前来道贺,用俄语致生日贺词,进而提出问题:苏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中为何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教师总结与过渡: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全世界共产党组织和国家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力。这也使得当苏联最高领导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斯大林即将迎来70寿辰的时候,国内外都会给予其极大的重视。 学生活动: 阅读史料,进入情景,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以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会为切入点,通过展现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反应以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为斯大林准备的两万斤蔬菜水果作为贺礼这一举动,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环节2:苏联的璀璨与困顿教师活动: 课程导入后,教师结合图片材料讲解苏联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原因。 教师总结与过渡:首先,苏联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依靠计划经济,不仅未受过大损伤,反而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其次,二战中苏联调度得当,成为抗击德国、推动二战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为苏联积累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威望。最后,二战后苏联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讲解完毕后,教师用两段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后苏联发展存在的问题: 材料1: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2: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产量。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教师总结: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这也是毛泽东为斯大林送上两万斤蔬菜水果这些“朴素”的生活必需品的原因)。③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学生活动: 倾听教师讲解。阅读史料,分组讨论,分享看法,每组出一名学生代表,结合史料分析苏联发展存在的问题。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史料归纳总结二战后苏联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史料的感知能力以及概括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学过程 环节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师活动: (1)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结合第15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概括“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弊端,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苏联的社会改革势在必行。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坐标轴。 (2)改革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自行梳理三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明确改革重点,结合材料分析三位领导人的改革特点。 材料3:赫鲁晓夫在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又开始提出不切实际的农业发展指标于是高征购政策再度推行。他还不顾国情,盲目要求将牧草地改种玉米,新垦区因不注重生态保护而导致土壤的沙化,收成递减。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抵消了农业改革的正面效应……工业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只是在“条”与“块”之间进行了权力的调整……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 ——选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4: 图表——来源: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5: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在戈尔巴乔夫为计划体制寻求替代性的市场方案并开始从企业放权做起时,苏联社会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过论已经公开化并日益走向尖锐化和对立化……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之所以会表现出自我否定倾向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把自由、民主和市场的概念过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认为其与社会主义和苏维埃体制完全不兼容,预先判定社会主义和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原罪,这一认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改革思维和行动逻辑的简单化——只要否定了社会主义和苏维埃体制,国家和人民就能够自动实现自由和民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大国改革的“十大关系”》 在对改革内容、特点的分析基础上,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异同点。从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讨苏联解体的多方面原因。 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解。 (2)结合教材,梳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 (3)合作讨论苏联解体的多方面原因。设计意图:以时空坐标轴的形式展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梳理教科书的方式梳理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科书内容的了解;结合三位领导人的具体改革措施及相关史料分析改革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全面分析苏联解体的多方面原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环节4:东欧的追随与背驰教师活动: (1)结合东欧地理位置图及材料6,明确“东欧”这一政治地理概念。 材料6:“历史纵横” (略,见教科书第125页。) (2)教师追问并总结:东欧模仿“苏联模式”的原因? 二战后期,苏联越出国境线作战,解放东欧国家的同时,一并将苏联模式植入。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以“苏联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向于苏联的社会结构。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因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改革道路与未来出路。 (3)以表格形式展现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与民主德国的具体改革内容。东欧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初期,以“放”为主,通过调动企业和地方积极性等措施,使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大部分东欧国家不能摆脱苏联的控制,没有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反而是受到苏联“新思维”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一些东欧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最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4)结合图片展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东欧剧变的场景(柏林墙倒塌)。明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引导学生思考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带来的教训与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⑥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倾听教师讲解,思考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 (2)思考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带来的的教训与启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表格形式梳理知识脉络,学生能够更好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理解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教学过程 环节5:中国的探索与发展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7: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强调社会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年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成就: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②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历程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际影响力: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4)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2021年,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通过构建图示的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教师总结: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的挫折,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要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生活动: (1)阅读PPT出示的历史材料,倾听教师讲解。 (2)回忆并梳理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变化以及取得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设计意图:在梳理所学内容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增强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设计还存在一定不足,受上课时长限制,课堂之上教师讲授的时间较多,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较少,这是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