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动物的繁殖力_3 课件(共28张PPT)《畜禽繁殖与改良》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章 动物的繁殖力_3 课件(共28张PPT)《畜禽繁殖与改良》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十一章 动物的繁殖力
本章内容
一、繁殖力的概念
二、繁殖力评定指标
三、各种动物的自然繁殖力和繁殖力现状
四、影响动物繁殖力的因素
五、提高畜群繁殖力的措施
五、提高繁殖力的措施
育种中重视繁殖性状的选择
加强畜群的饲养管理
加强繁殖管理
推广应用繁殖新技术
控制繁殖疾病
1.在育种中重视繁殖性状的选择
(1)繁殖性状的遗传规律
繁殖力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综合性状,如雌性动物的繁殖力与发情、排卵、受精和胚胎发育等因素有关。
有些繁殖性状受雌性的影响,如母牛的产仔-发情间隔期或产仔-配种间隔期等;
有些繁殖性状仅受雄性影响,如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等;
也有些性状同时受雄、雌两性的影响,如情期受胎率、产仔间隔等。
从育种角度看,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繁殖性能的辅助性状是非常重要的。
繁殖性状遗传为较低,大多在0.1以下。但是,与繁殖力有关的某些指标,如初情期、性成熟期、妊娠期以及调节繁殖的激素及其受体水平等指标的遗传为较高,可达0.3以上。因此,对这些指标进行选择,可望提高繁殖力。
(2)选留种畜时将繁殖力作为重要选择指标
繁殖性状的遗传为虽然很低,但却与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紧密相关。因此,在育种中应重视对繁殖性状的选择,选留种畜时应将繁殖力作为重要的选择指标。
对于雄性动物,选种时要参考其祖先的生产能力,并对被选个体的生殖系统发育情况、性欲、交配能力、射精量、精子形态、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等进行检查。研究表明,动物精子形态性状与其后代的生产性能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雌性动物而言,应注意对情期受胎率、初产年龄、产仔间隔朗、排卵数、窝产仔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等繁殖性状的选择。
2.加强畜群的饲养管理
(1)科学饲养
对种畜应根据品种、年龄、生理状态和生产性能等给予合适的营养水平。营养不足,使动物过瘦,或营养不全,日粮中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会降低繁殖性能,甚至造成不育。
种公畜对缺乏蛋白质非常敏感,应特别注意补充蛋白质饲料。但饲喂过度,使种畜过肥亦降低其生殖机能。
对种母畜,还应根据不同的生理阶段,给予不同的营养水平。母畜产前、产后的营养水平对产后的生殖机能影响很大。
(2)建立良好的环境条件
气候:在我国南方,夏季炎热的气候引起动物热应激,繁殖力下降,空怀期延长;而在北方严寒的冬季,营养条件差的动物,由于能量不足,能量代谢出现负平衡,易造成产后母畜繁殖机能恢复时间延迟,表现出长时间乏情。
活动空间对动物繁殖力也有较大影响,畜舍拥挤、缺少运动场所使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均可降低繁殖力。因此,应给动物建立良好的环境条件,应注意畜舍通风,并保证有足够的活动场所。
高温季节要采取降温防暑措施,严冬季节要注意保暖防冻。
(3)强化科学管理
科学的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动物繁殖力。在现代化的畜牧场,对整个畜群要应用计算机建立档案,监测畜群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等情况。对种畜,特别是种公畜要建立运动制度。
(1)加强对种公畜和精液的质量管理
(2)加强对母畜的发情鉴定,适时配种
(3)加强对妊娠母畜的饲养管理,降低早期胚胎丢
失和死亡率
(4)加强对育种场和良种繁殖场的规范化管理
3.加强繁殖管理
改善畜群结构
合理的畜群结构是提高繁殖力的重要措施(年龄结构和遗传节结构)。
对于单胎动物,自然繁殖力低,几乎所有出生后的雌性动物都要留作种用,所以母畜在畜群中所占比例就高。
例奶用家畜生产中,母牛群的年龄结构一般为:1-2胎母牛占成母牛总数的40%,3-5胎母牛占成母牛总数的40%,6胎以上成母牛总数占20%。 核心群占成母牛的30%,生产群占60%,淘汰群占10%。
繁殖管理措施1
标准化生产
制定先进、合理的标准是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依据。动物繁殖标准化是指围绕动物繁殖阶段及繁殖管理环节制定的管理体系。农业标准化和工业标准化的有机结合。
工业标准化:与动物繁殖有关的器械(输精器、精子分离仪、胚胎冷冻仪)和兽药(生殖激素、乳腺炎防治药物等)
农业标准化:动物繁殖产品如精液、胚胎等。
繁殖管理措施2
标准化生产的意义
提高动物繁殖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动物繁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促进动物繁殖产品出口
(数量巨大和成本低廉的农业劳动、拥有丰富的高繁殖力畜群资源和大量的动物器官。如猪占世界一半,人口占世界1/4,有丰富的动物器官和人尿资源,可以生产诸如FSH、HcG、LH等生殖激素)
提高动物繁殖效率和优秀种畜利用率
(牛冷冻精液标准:输精剂量由1000万个有效精子减少至800万个,相当于种公牛利用率提高20%,提高公牛冷冻精液生产经济效益25%以上。
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
从工程学角度分为:科学计算、生产管理、流程控制等;
从畜牧学角度分为:育种值估测、饲料配方设计、
辅助生产管理、控制生产过程等。
繁殖管理措施3
(1)提高公畜利用率的技术(AI )
冷冻精液技术的成功使AI推广,在牛、猪和羊,尤其在奶牛和黄牛上。 今后的重点:
进一步提高牛羊冷冻精液输精后的受胎率;
改进马、驴和猪精液冷冻效率,大力推广应用冷冻精液输精;
推广应用国外先进的精液品质评定标准和精液保存新方法。
4.推广应用繁殖新技术
(2)提高母畜利用率的技术(MOET等)
发情控制技术、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MOET)、胚胎分割技术、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技术、母牛孪生技术、性别控制、活体采卵(OPU)、卵母细胞冷冻保存和克隆等高新技术。注意:成本高,最好跟育种结合起来。
诱导发情技术:是对生理性乏情 (如季节性乏情、哺乳性乏情)和病理性乏情动物,利用外源激素,如GTH、PGF或某些生理活性物质 (如初乳)以及环境条件的刺激,促使乏情母畜的卵巢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机能性活动状态,或消除病理因素,恢复母畜的正常发情和排卵,即诱导发情排卵
诱导发情可以控制母畜发情时间、缩短繁殖周期、增加胎次和产仔数,使其在一生中繁殖较多后代,从而提高繁殖率。而且还可以调整母畜的产仔季节,使奶畜一年内均衡产奶,使肉畜按计划出栏,按市场需求供应畜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母畜产后期的生殖机能检测技术
产后卵巢活动的监测:外周血液中的孕酮水平会随着繁殖阶段而变化的。可以通过检测体内孕酮水平的变化监测卵巢活动状况。
产后子宫活动状况的检测:腹腔内窥镜、超声波检查、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等。
5.控制繁殖疾病
(1)调查畜群繁殖疾病的严重程度
调查了解动物的饲养、管理、使役、配种和自然环境等情况,然后查阅繁殖配种记录和病历,以统计分析各项繁殖力指标,由此确定畜群中存在的繁殖疾病类型。
(2)定期检查生殖机能状态
包括不孕症检查、妊娠检查和定期进行的健康与营养状况评分并分阶段、有步骤地对病畜按患病类型逐头诊治。特别是在大、中型牛场,对母牛定期进行繁殖健康检查是防治繁殖疾病行之有效的措施。
(3)加强技术培训
有些繁殖疾病常常是由于工作失误原因造成的。
例如,不能及时发现发情母畜和未孕母畜,未予配种或未进行治疗处理,繁殖配种技术 (排卵鉴定、妊娠检查、人工授精)不熟练,不能适时或正确操作人工授精技术;配种接产消毒不严、操作不慎,引起生殖器官疾病等等,都是导致繁殖疾病的常见原因。
(4)建立畜群传染性繁殖疾病
和繁殖疾病综合管理措施
严格控制传染性繁殖疾病,制定繁殖生产的管理目标和技术指标。
例如,在奶牛场,繁殖管理目标应包括如下项目:平均产犊间隔期、繁殖疾病的发病率、情期受胎率、因繁殖疾病而淘汰的母牛占淘汰牛的比率、繁殖计划、繁殖记录、繁殖管理规范、繁殖技术操作规程等。
提高繁殖力是技术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相互配
合的综合技术,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所以必须有严
密的组织措施相配合。
建立一支有事业心的技术队伍;
定期培训、及时交流经验;
做好各种繁殖记录。
本章小结
重点
群体繁殖力的评价指标
难点
提高畜群繁殖力的措施
思考题
评定畜群发情与配种质量的指标有哪些?如何表示?
评定畜群增长的指标有哪些?如何表示?
提高繁殖力的措施有哪些?
课后阅读
影响奶牛繁殖力的因素分析,畜牧与兽医,2010/08
加强管理 提高母牛繁殖力,科技致富向导,2010/30
浅谈提高奶牛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黑龙江动物繁殖,2010/06
提高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山东畜牧兽医,2010/09
浅谈影响母猪繁殖力的因素,现代畜牧兽医,2010/06
提高羊群繁殖力的措施,新疆畜牧业,2010/S2
提高母羊繁殖力的几项措施,养殖技术顾问2010/06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