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1.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的探讨,深刻理解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探讨,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特别是意识的本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到无论是过去的推断还是将来的设想,无论是现象还是本质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而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①________中的一部分物质世界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②___________。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③____________哲学上的物质与 具体的物质形态 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④__________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物质形态续表我的疑惑: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②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联系:①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②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试一试1.通过对已得到的“嫦娥二号”探测数据的深度挖掘,紫金山天文台解开了图塔蒂斯小行星碎石堆之谜:这些碎石是小行星母体形成时的残留碎片,已经存在了16亿年。这证明了(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各种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性 ③唯心主义哲学没有意义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______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本质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②______的物质体系教材解读: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劳动客观试一试2.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的住处周围长满了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因而他在画竹子时,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快速地画出各种各样生动逼真的竹子。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D.意识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特点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 物质世 界长期 发展的 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①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②__________的产物。③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意识是 人脑的 机能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④______基础自然界长期发展社会发展劳动和社会交往生理意识是 对物质 世界的 反映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⑤__________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世界的 真正统 一性在 于它的 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⑥__________,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⑦______。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⑧______________。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⑨________。我们应当自觉坚持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客观存在构成要素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续表试一试3.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对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C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可能具有差别性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物质撇开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答案]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可见,物质概念很抽象,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物质是可知的,它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是不可捉摸的。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答案]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自然界到处被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人为世界的产生离不开人的意识,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结果。但是,整个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以原有的自然物和它的属性为基础的,离开客观物质世界,不可能产生人为世界,而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人为世界同样具有客观物质性,认为“人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的观点是错误的。3.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答案]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离不开客观事物,否则,意识就成了无源之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原原本本的反映。[答案] 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被动的反映,不是像镜子一样对客观事物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议题1 自然界的物质性情境分析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历史上有过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各种各样的神创说。但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思想家不断地对神创说进行批驳。科学每发展一步,宗教神学就失去一块阵地,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就会得到进一步证明。现在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人们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思维碰撞根据上述情境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至少列举出四个历史上曾对神创说进行批驳的中外著名学者。[答案] 荀子、王充、范缜、柳宗元、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赫胥黎等。(2)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科学是怎么回答的 [答案] ①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是统一的,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过程,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客观性。③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3)在世界的起源问题上,科学和神学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从世界观上说,科学和神学斗争的实质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意识的产物。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或是由不可捉摸的观念创造的,或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创造的。归纳提升自然界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物质的属性。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典例精讲 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CA.看到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B.承认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联系C.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解析] 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纸箱、树木、家具、纸张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主要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题干并没有否认这一点,D错误。A、B均与题意无关,排除。C正确且符合题意。议题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情境分析大约在一千万年以前,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为了生存,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随着双手的解放,该部分古猿开始用手拿工具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手逐渐形成,猿脑逐渐发育成人脑,语言也产生了。这样,古猿最终进化成人类。思维碰撞结合上述情境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写出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答案] 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古猿的起源和发展→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在地面活动的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人类社会形成。(2)有人说:“自然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不可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该说法片面。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在人类产生之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是有意识的,但人的意识并没有改变自然现象的客观实在性。因此说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是正确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等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也是物质现象。因此说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是错误的。归纳提升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典例精讲 美国航天局宣布通过实施“撞月”计划,预测月球上有相当数量的水,这一成果为人类了解月球翻开了新篇章。被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已被确认其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这有力地证明了( )。CA.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解析] A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说法不正确,不同事物的物质结构不同。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正确且与题意相符。议题3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情境分析小诤是新华社与某网络公司联合打造、专门面向航天主题和场景研发的数字记者。作为全球第一位数字航天员,这段时间,她不仅漫游了三大空间站,还见证了我国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以第一视角给我们带来了浪漫的太空报道。在现实中,新闻机构派驻一位记者到空间站进行报道的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小诤虽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航天训练,也没有航天员那样过硬的体能,但却有着真人不具备的优势,她能够不受任何空间影响,出入各种场景,在太空中为我们带来现场播报。据专家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爆发期。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虽不是人,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有可能超过人。思维碰撞(1)人工智能人小诤会产生意识吗?为什么?[答案] 人工智能不会产生意识,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人们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得这么迅速,会有彻底取代人类的一天”,你认为这可能吗?[答案] 不可能。①因为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离开劳动和社会交往,意识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工智能不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因而不可能取代人类。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工智能只是人脑的模拟机器,无法通过其“大脑”反映客观存在并进行加工改造,因而不可能取代人类。归纳提升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a.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b.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2)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1& (1)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的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2)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典例精讲 读漫画《画饼充饥》。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B①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 ②意识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④意识不依赖于物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1.[2022·南京·模拟] 在距地球5.6亿光年的类星体“马卡良231”内,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一科学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③物质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进一步佐证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也佐证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的感觉属于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错误。物质第一性,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不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③错误。故本题选B。2.[2022·成都·月考]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 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A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③不选。材料未体现气候变化的规律难以掌握,而且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难掌握,④不选。3.[2022·徐州·月考] 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有一小团叫作“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BA.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解析]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不是由人脑决定的,A错误。 “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正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阐释的是意识的内容,而材料反映的是意识的生理基础,C不符合题意。“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阐释的是意识的起源,而材料反映的是意识的生理基础,D不符合题意。1.朝闻道,夕死可矣。【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表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辨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1.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的探讨,深刻理解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探讨,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特别是意识的本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到无论是过去的推断还是将来的设想,无论是现象还是本质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而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自主预习】必备知识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① 中的一部分 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②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③ 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④ 答案 ①物质世界 ②客观实在 ③客观实在性 ④物质形态我的疑惑: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②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联系:①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②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试一试1.通过对已得到的“嫦娥二号”探测数据的深度挖掘,紫金山天文台解开了图塔蒂斯小行星碎石堆之谜:这些碎石是小行星母体形成时的残留碎片,已经存在了16亿年。这证明了(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各种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性 ③唯心主义哲学没有意义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本质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② 的物质体系 答案 ①劳动 ②客观教材解读: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一试2.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的住处周围长满了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因而他在画竹子时,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快速地画出各种各样生动逼真的竹子。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D.意识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特点答案 C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① 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② 的产物。③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④ 基础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⑤ 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⑥ ,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⑦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⑧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⑨ 。我们应当自觉坚持⑩ 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答案 ①自然界长期发展 ②社会发展 ③劳动和社会交往 ④生理 ⑤客观存在 ⑥构成要素 ⑦物质 ⑧物质决定意识 ⑨物质性 ⑩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试一试3.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对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可能具有差别性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答案 C易错明辨1.物质撇开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答案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可见,物质概念很抽象,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物质是可知的,它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是不可捉摸的。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答案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自然界到处被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人为世界的产生离不开人的意识,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结果。但是,整个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以原有的自然物和它的属性为基础的,离开客观物质世界,不可能产生人为世界,而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人为世界同样具有客观物质性,认为“人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的观点是错误的。3.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答案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离不开客观事物,否则,意识就成了无源之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原原本本的反映。答案 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被动的反映,不是像镜子一样对客观事物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合作探究】议题1 自然界的物质性情境分析 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历史上有过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各种各样的神创说。但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思想家不断地对神创说进行批驳。科学每发展一步,宗教神学就失去一块阵地,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就会得到进一步证明。现在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人们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思维碰撞根据上述情境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至少列举出四个历史上曾对神创说进行批驳的中外著名学者。(2)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科学是怎么回答的 (3)在世界的起源问题上,科学和神学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荀子、王充、范缜、柳宗元、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赫胥黎等。(2)①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是统一的,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过程,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客观性。③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3)从世界观上说,科学和神学斗争的实质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意识的产物。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或是由不可捉摸的观念创造的,或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创造的。归纳提升自然界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属性。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典例精讲 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A.看到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改变的B.承认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联系C.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答案 C解析 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纸箱、树木、家具、纸张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主要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题干并没有否认这一点,D错误。A、B均与题意无关,排除。C正确且符合题意。议题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情境分析大约在一千万年以前,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为了生存,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随着双手的解放,该部分古猿开始用手拿工具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手逐渐形成,猿脑逐渐发育成人脑,语言也产生了。这样,古猿最终进化成人类。思维碰撞结合上述情境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写出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2)有人说:“自然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不可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这种说法对吗 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古猿的起源和发展→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在地面活动的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人类社会形成。(2)该说法片面。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在人类产生之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是有意识的,但人的意识并没有改变自然现象的客观实在性。因此说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是正确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等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也是物质现象。因此说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是错误的。归纳提升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典例精讲 美国航天局宣布通过实施“撞月”计划,预测月球上有相当数量的水,这一成果为人类了解月球翻开了新篇章。被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已被确认其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这有力地证明了( )。A.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答案 C解析 A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说法不正确,不同事物的物质结构不同。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正确且与题意相符。议题3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情境分析 小诤是新华社与某网络公司联合打造、专门面向航天主题和场景研发的数字记者。作为全球第一位数字航天员,这段时间,她不仅漫游了三大空间站,还见证了我国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以第一视角给我们带来了浪漫的太空报道。在现实中,新闻机构派驻一位记者到空间站进行报道的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小诤虽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航天训练,也没有航天员那样过硬的体能,但却有着真人不具备的优势,她能够不受任何空间影响,出入各种场景,在太空中为我们带来现场播报。据专家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爆发期。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虽不是人,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有可能超过人。思维碰撞(1)人工智能人小诤会产生意识吗 为什么 (2)人们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得这么迅速,会有彻底取代人类的一天”,你认为这可能吗 答案 (1)人工智能不会产生意识,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不可能。①因为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离开劳动和社会交往,意识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工智能不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因而不可能取代人类。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工智能只是人脑的模拟机器,无法通过其“大脑”反映客观存在并进行加工改造,因而不可能取代人类。归纳提升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a.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b.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2)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特别提醒】 (1)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的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2)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典例精讲 读漫画《画饼充饥》。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①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 ②意识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④意识不依赖于物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课堂总结】1.(2022·南京·模拟)在距地球5.6亿光年的类星体“马卡良231”内,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一科学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③物质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进一步佐证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也佐证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的感觉属于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错误。物质第一性,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不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③错误。故本题选B。2.(2022·成都·月考)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 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③不选。材料未体现气候变化的规律难以掌握,而且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难掌握,④不选。3.(2022·徐州·月考)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有一小团叫作“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A.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答案 B解析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不是由人脑决定的,A错误。 “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B正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阐释的是意识的内容,而材料反映的是意识的生理基础,C不符合题意。“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阐释的是意识的起源,而材料反映的是意识的生理基础,D不符合题意。古代哲理名言1.朝闻道,夕死可矣。【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表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辨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 世界的物质性.docx 2.1 世界的物质性(44页).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