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血液组分的识别 课件(共36张PPT)《畜禽解剖生理(第四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4 血液组分的识别 课件(共36张PPT)《畜禽解剖生理(第四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4/30/2024
血液
1
血液
血 液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掌握血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理解血液的凝固过程
一、体液与内环境
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40-45%
占体重60-70% 组织间液10-15%
细胞外液20-25% 血浆 5%
概述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体液的分布
细胞内液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
细胞外液又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具体环境。
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代谢过程不断地干扰和破坏内环境。
稳态是机体在剧烈变化的外界环境中赖以生存及各种细胞器官维持正常活动功能的必要条件
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运输功能: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是许多激素、离子、脂质、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2. 缓冲功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3.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 参与生理性止血
5. 机体的防御功能:白细胞能吞噬、分解外来细菌、异物及坏死组织;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能消灭细菌或毒素。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把加有抗凝剂的血液置于离心管中离心沉淀后,能明显地分成3层,上层液体为血浆,下层的深红色沉淀物为红细胞,在红细胞与血浆之间有一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用离心方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压积和血细胞比容。
血浆 水
HCO3- 、Cl- 、SO42- 、HPO42– 等
Na+ 、K + 、Ca2+ 、Mg2+ 等
无机盐
有形成分
全血
(二)、化学组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
营养物质
激素等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是组成血液的主要成分,是血液中未经凝固的液体部分,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包括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水、无机盐、营养物质、激素等。
血清:
如果血液流出血管后,不用抗凝血剂处理,几分钟后即可见到血液凝聚成胶冻状的血块,而后逐渐缩小,渗出一些淡黄色的清液,称为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量
动物体内血液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约占体重的6%-8%。随不同的生理状况和所处外界环境而发生变动。
血量的相对恒定对于维持正常血压、保证各器官的血液供应非常重要。
二、血液理化特性
1.血液的密度 (1.050-1.060)。
2.血液的黏滞性 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数
3.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
A:渗透压:溶液使水向半透膜另一侧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B:血液中因含有氯化钠而呈咸味,哺乳动物血液的渗透压相当于0.89%的氯化钠溶液。(禽为0.93%)
C:因此把0.9%NaCl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或生理盐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
体物质(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所含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4.酸碱度(7.2~7.5)
碳酸氢盐缓冲对 (碱贮)
磷酸氢盐缓冲对
蛋白质缓冲对
5、血色、血味
动脉血:含氧量高,鲜红色
静脉血:含氧量低,暗红色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呈双面凹
的圆盘状。禽类有核
红细胞的细胞质内充满大量血
红蛋白(Hb)
具有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遇到其他一些物质很容易使血
红蛋白失去运氧功能,而使机
体中毒。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单位容积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或其中之一显著减少而
低于正常值,都称为贫血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选择性通透
O2,CO2等气体自由通过
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可以通过
电解质中负离子(CI-,HCO3-)较易通过,正离子(Na+,K+)很难通过。
2.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3.悬浮稳定性
指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三)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O2和CO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PH7.4)
红细胞存活时间在不同畜种间差距较大,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被破坏后分解为珠蛋白、胆绿素和铁。
珠蛋白和铁可重新利用形成血红蛋白,胆绿素则还原成血胆红素,经血液循环到肝,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还原成粪胆色素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小部分又被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回到肝脏。
在肝脏中一部分重新氧化成胆红质,随胆汁再次排入十二指肠,另一部分未被氧化的经血液循环倒肾脏随尿排出,成为尿液黄色的来源。
这个过程任意环节发生障碍,造成胆红质在血液中的蓄积,则可表现黄疸的临床症状。
二、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Neutrophils
中性白细胞
Eosinophils
嗜酸性粒细胞
Basophils
嗜碱性粒细胞
Lymphocytes
淋巴细胞
Monocytes
单核细胞
White Blood Cells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最多)、嗜酸性粒细胞 (少)、嗜碱性粒细胞(最少)
中性粒细胞:
当机体受损时,能够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到达病变部位,吞噬清除细菌。急性化脓性炎症时显著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
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进入结缔组织,吞噬抗原抗体,减轻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变形游走,无吞噬功能。但能扩张发生局部炎症的小血管,加大通透性,所含肝素(一种水溶性物质,是最有效的抗凝剂)有利于其他白细胞的吞噬活动 ,变态反应。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体积最大的白细胞,胞核呈肾形。由骨髓产生后进入脾、肝、淋巴结等位置,转变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体内吞噬能力最强的细胞,能吞噬较大的细菌和异物。
淋巴细胞:数量多,细胞呈球形
T细胞
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
二、白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细胞 2~4%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0.5~1% 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4~8% 吞噬、免疫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三、血小板生理
(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维护血管壁完整性(图)
(三)生理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正常情况下数分钟出血将自然停止,称为生理止血。
(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图)
生理止血
1. 小血管收缩
封闭血管,组织出血
2. 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激活血小板,形成止血栓填塞伤口
3. 形成坚硬的止血栓
激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由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共同形成坚硬的止血栓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的现象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图)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13种,即凝血因子Ⅰ—ⅩⅢ。
(二)凝血因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除钙离子与磷脂以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
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a”,如Inactive Ⅺ(FⅪ)被激活为Active Ⅺa( FⅪa)。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凝血因子
Activation
Inactive XI
XIIa
Active XIa
+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
和维持血凝块稳定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
factor,FSF)
ⅩⅢ
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维
蛋白溶解酶
接触因子(contact factor)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C。参与
内源性凝血机制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

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重要成份
Stuart-Prower因子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B。参
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血浆凝血激酶(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PTC)

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A。参与
内源性凝血机制
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
AHF)

肝合成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
前转变素(proconvertin)

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血浆蛋白,参与外源性
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
前加速素(proaccelerin)

从饮食和骨释放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
Ca2+
◎ Ⅳ
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
凝血机制
组织凝血激酶(tissue thromboplastin)
◎ Ⅲ
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prothrombin)

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特性和功能
名称
因子
血液凝血因子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因子VI :
(事实上是活化的第五因子,已经取消因子VI的命名)。
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
Ca2+
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凝血酶
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四)血液凝固的机理
1. 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
Blood Vessel Injury
IX
IXa
XI
XIa
X
Xa
XII
XIIa

Ⅱa
Fibrinogen
纤维蛋白原
Fibrin monomer
纤维蛋白单体
XIII
内源性凝血途径
Fibrin polymer
纤维聚合体
PK
K
Ca2+
VIII
PF3
Ca2+
V
PF3
Ca2+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2. 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激酶,Ⅲ因子)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故又称为凝血组织因子途径。
Xa

Ⅱa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
XIII
Tissue Injury
Tissue Factor组织因子
Thromboplastin
促凝血酶原激酶
VIIa
VII
X
外源性凝血途径
Fibrin polymer
V
PF3
Ca2+
Ca2+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五)抗凝和促凝措施
1. 机械因素(图)
2. 温度因素
3. 化学因素(柠檬酸钠、草酸盐)
4. 生物学因素(维生素K、肝素、双香豆素等)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纤溶的概念
纤溶是指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的过程。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纤溶酶原
血管激活酶
组织激活酶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
(+)
抑制物
(-)
(+)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示意图
(+)
促进作用
(-)
抑制作用
(二)纤溶的基本过程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1. 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
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2. 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三)纤溶的生理意义
上一页
结束放映
下一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