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8课 百家争鸣 学与练
【基础梳理】
一、老子
结合右侧史料及相关知识,完善老子的相关“档案表”
姓名 李耳 年代 春秋后期
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主张 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
3.治国主张:以德治国。
4.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5.相关著作: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等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集大成者韩非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思想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1)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4)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课堂演练】
1.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有教无类”的学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孟子提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民心。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本质相同 B.民本思想受到重视
C.儒道思想引领时代 D.奉行人民利益至上
3.如表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治国理念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哲学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4.如表可知,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学生 出身
司马耕、孟懿子 贵族阶层
颜回、仲弓、子路 平民阶层
公孙龙、任不齐 楚国人(楚国当时被视为蛮夷之邦)
A.因材施教 B.不耻下问 C.温故知新 D.有教无类
5.孔子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受商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而这一口号的提出,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历史趋势的发展。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孔子的实践(  )
A.丰富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内涵
B.奠定了社会变革的人才基础
C.解决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D.确立了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6.习近平在谈到物性事理与社会发展规律时,曾引用某位思想家的名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7.孟子主张“仁政”,墨子推崇“兼爱,非攻”,韩非子提倡“法治”。上述思想(  )
A.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B.均受到当时各诸侯国重视
C.具有明显博爱精神
D.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要求
8.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改革”法治”
9.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时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从材料中可知孔子这样做是为了(  )
A.维护周礼的权威 B.记录历史事实
C.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强调文化差异
10.《孟子 万章下》中说道:“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 离娄上》中亦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据此可知,孟子(  )
A.主张实行仁政 B.具有民主思想
C.维护君主统治 D.注重以法治国
11.一次考试后,小平考试不太理想,他很难过。好友小明就劝他说:“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这次没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问题,这正好有利于促进你进行改进,为下次考试打好基础。你看,坏的就变成好的了呢。”小明的看法符合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与“商鞅之法”最为接近的思想派别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
A.道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C.墨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D.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5.《庄子 杂篇 天下》写道:“墨者多以裘褐(粗陋衣服)为衣,以跂踽(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说明墨家践行(  )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节俭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和荀子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道家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整理
材料三:“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分析孔子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在表格中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人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政治主张。写出老子创立的学派。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10 DBADB AABCA
11-15 ADBBD
16.(1)礼和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孔子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朝代,力图恢复旧制度,但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徽,孔子的主张与现实相违背,所以他的主张很难被各诸侯国所采纳。
(2)战国处于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时期。韩非。
(3)“无为而治”;道家。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