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观题解题技巧和方法(特点、原因、条件类)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观题解题技巧和方法(特点、原因、条件类)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2024届高考历史主观题
解题技巧和方法
(原因/背景/条件类)
解法探究
01
【题型特点】
背景、原因、条件型非选择题属于概括说明类题目,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背景、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两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二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原因更注重主观性,有时二者可以通用。
【题型特点】
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①内因和外因,②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③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④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次要原因,⑤直接原因(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结合阶段特征作答
【题型特点】
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背景、原因型试题的设问方式有两种:一是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二是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结合阶段特征作答
思考及方法:
(一)时代特征(政治+经济+思想)+目的(为了什么)+主体因素(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材料中的具体问题+原有的不适应+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明清史、近代史,新中国史要考虑世界背景
时代特征:
(1)政治:政治制度、阶级(阶层)变动、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国家(国际)环境、世界政治格局(2)经济:经济政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形式、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3)思想文化:历史传统、中外思想、文化政策、社会环境、人们主观意识、理论体系、科学和技术、教育发展、
目的:维护统治的需要、挽救危机(具体危机)的需要、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主体因素:(1)个人作用:先进知识分子、有识(爱国)人士、(著名)杰出人物推动
(2)政府(国家)作用:统治者的支持、政府重视(推动)、国家引领示范
民族和对外关系:(1)开放、交流、封闭(2)敌对(对立)、友好、
(二)大历史,小专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由远(历史传统)到近(当时、当事);由大(时代特征、国际环境)到小(具体材料、目的);由彼(国外、客观、别人)到此(国内、主观、自己)
【注意事项】
(1)不要与“目的”类设问混淆,答成“为了XX”,但可转化修改为“出于XX的需要”。
(2)要从时空观念角度思考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不要错误答成“有利于XX”,该语言表达适用于回答“影响”类设问。
(3)不要把材料中“事件的表现”当成“原因”作答。
思考及方法:
1.(2023·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翰笙(1897—2004)在苏联担任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期间,曾与苏联、匈牙利等国经济学者围绕中国社会性质展开论辩。这些外国学者机械使用马列理论,否认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中国农村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陈翰笙与其进行了激烈争论,但缺乏有力的辩驳证据,遂决定“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回国之后,为了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陈翰笙组织一批学者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无锡、保定及广东岭南等地展开农村调查和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渐形成“中国农村派”。
中国农村派认为:在中国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性生产方式是并存的,但封建残余占优势;中国农民的商品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生产,而是贫困导致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未占优势,半封建的小农经营仍是农业经营的支配形态,阻碍着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半封建性有维持作用。
——摘编自李金铮《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农村经济的主张》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20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的经验和教训
有识之士的倡导
大量农村实地调查和研究活动的开展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农村派形成的原因。(6分)
典例研析
行为词
限定项
求答项
提示项
看分值
第一步→解前读·审设问
第二步→解中找·看材料,获取解读信息
第三步→解后答·规范作答
参考答案:
(1)原因: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代特征:思想)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时代特征:政治)
③20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的经验和教训;
(原有的不适应、经验教训等)
④有识之士的倡导;(主体因素)
⑤大量农村实地调查和研究活动的开展。
(材料中的具体问题)
答题模板
02
构建【答题模板】
解答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时,要坚持“三结合”原则,即结合设问主体、材料和所学知识(阶段特征)综合分析。
解题公式:
材料+阶段特征
(小背景+大背景)
宽泛性设问解题模板(角度):
(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
(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构建【答题模板】
解答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时,要坚持“三结合”原则,即结合设问主体、材料和所学知识(阶段特征)综合分析。
解题公式:
材料+阶段特征
(小背景+大背景)
限定性设问(具体设问)解题模板(角度):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客观;内因+外因
(1)主观原因:从阶级、动机、政策、方针等方面分析;
(2)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分析。
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唯物史观):
①政治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分析、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分析(生产力、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分析;
③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分析。
④从事件的主体来思考,根本原因一般为内因。
【解题方法归纳】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原因(因素)、条件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关系、外交、军事、国际环境等角度分析。
(2)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从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角度去分析。
2.原因的广度方面:原因/条件=主观原因/条件(内因)十客观原因/条件(外因)
(1)主观原因:指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的分析方法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静态分析,原因侧重动态分析。
3.原因的深度方面: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方面的重要因索。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人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人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人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层面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层面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4)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关系,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相互渗透。
练习巩固
03
(2023·全国甲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背景。
练习巩固
【答案】背景:
(经济)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
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经济→政治: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兴起;(技术条件)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
2.(2022·全国乙卷·13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2分)
答案:
背景:日本:①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
②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③美国扶持政策;
中国:①巩固新生政权;②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③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2021.重庆高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6分)
【答案】
原因:(国内-经济)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
(思想观念)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国际-经济)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模拟演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银的流通
材料一 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年代 国别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34 1:6.363 1:11.5 1:12
1596 1:7.50 1:11.90 1:12.12
1622 1:8.00 1:12.50 1:13.13
1677 1:9.00 1:15.36
1741—1750 1:11.77 1:14.93
1791—1800 1:15.40 1:15.4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的原因。(6分)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商品竞争力强,西方没有能够与中国进行交换的商品,只能通过白银进行贸易;据材料二中国、英国和西班牙黄金与白银的比值可知,相同量的白银在中国可以兑换更多的黄金,中国与西欧白银价格的差价大,欧洲商人可以白银来中国套取黄金;据所学知识此时期中国商人受利益驱使积极开拓海外贸易也推动了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原因:①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商品具有强大吸引力;②中国商人积极开拓海外贸易;③中国与西欧白银价格的差价大,欧洲商人以白银套取黄金。(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