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两茎灯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准确理解《两茎灯草》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 学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根手指的含义,理解其吝啬的性格特点。
2. 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通过《两茎灯草》这一故事所讽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采用“猜一猜”的方式来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在黑板上写下“吝啬鬼”三个字,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吝啬鬼’是什么意思吗?”预计学生们会纷纷回答,如“小气”、“不舍得花钱”等。接着,我会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两茎灯草》就是讲述了一个吝啬鬼的故事。”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他们对课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会问学生:“你们能想到哪些吝啬鬼的形象或者故事吗?”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知道的吝啬鬼故事。这样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吝啬鬼形象。
然后,我会过渡到课文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茎灯草》中的吝啬鬼形象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过渡,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
在整个导入过程中,我会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分享想法。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应,灵活调整我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我相信能够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1. 引导阅读
让学生带着对吝啬鬼形象的好奇和兴趣,自由朗读课文《两茎灯草》。鼓励他们注意语速和语调,尽量将课文的情感和氛围表现出来。
2. 提出问题
在阅读结束后,向学生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如:“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严监生临终前的两根手指代表着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回顾。
3. 分享与讨论
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补充。通过分享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4.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重点解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监生”、“喉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严监生吝啬性格的表现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
5. 归纳总结
在自主阅读的最后阶段,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强调严监生吝啬性格的特点及其对课文情节的影响。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作者通过典型场景和人物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以上自主阅读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关系,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深入研读,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寓意
1. 情景再现,探究手指之谜
引导学生细读严监生临死前的段落,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时的内心活动。
讨论严监生为何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那两茎灯草,体会其极端的吝啬心态。
2. 人物性格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分析严监生吝啬性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如对其他亲人的冷漠、对财产的过分看重等。
结合课文背景,探讨这种吝啬性格是如何在当时社会中形成的,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 作者笔法与人物塑造的赏析
分析作者吴敬梓是如何通过典型的场景描绘和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来展现严监生性格的。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如“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等,学习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丰富人物形象。
4. 课堂互动,深化理解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吝啬性格的看法,以及这种性格对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分享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补充,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吝啬性格的负面影响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四)深入剖析与课堂讨论
1. 分析严监生吝啬性格的成因
(1)课文原话引述
① 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被生动描绘出来,文中提到:“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通过这些动作和神态,我们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性格。
② 教师提问:“严监生为何如此吝啬?他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
(2)师生共同探讨
①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严监生吝啬性格的成因。你认为他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或是个人经历可能有哪些影响?”
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 讨论严监生吝啬性格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学生分组讨论
① 教师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严监生这种吝啬性格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要点,准备汇报。
(2)汇报与分享
①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② 教师总结:“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严监生这种吝啬性格在现代社会中确实还存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种性格,让它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呢?”
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严监生吝啬性格的成因,还能联系到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
(五)问答展示与深入分析
1.生字生词探究
(1)多音字辨析
① “监”字在“监生”一词中读jiàn,表示什么意义?
② 引导学生对比“监”字在其他词语中的发音和含义,如“监视”、“监管”等,加深对多音字的理解。
(2)生词解析
① “喉咙”一词在课文中指什么部位?它对于人物描写有何作用?
② 通过图示或实际触摸,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喉咙”的位置,并体会其在描述人物时的重要性。
2.句子对比赏析
(1)疑难句解读
① 课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严监生的吝啬特点?请分析其中的用词和语气。
②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疑难句,通过替换词语、调整语序等方式,感受原文表达的精准与生动。
(2)优美句子赏析
① 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生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②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进行生动的描绘。
3.文化内涵拓展
(1)作者意图探讨
① 作者通过《两茎灯草》这一故事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②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风俗,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价值。
(2)传统文化启示
① 严监生这一形象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现实意义?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②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的人性批判和讽刺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传承。
(六)课堂小结与互动问答
1. 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共同学习了《两茎灯草》这篇课文,深入探讨了严监生吝啬性格的表现及其意义。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场景和人物描写,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吴敬梓笔下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深刻讽刺。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如何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和感悟身边的人和事。
2. 互动问答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互动问答环节。请大家积极参与,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一:严监生临死前为什么伸出两根手指?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是因为他放心不下灯盏里点着的两茎灯草,担心费油。这反映了他极度吝啬的性格特点。
问题二:赵氏是如何理解严监生的心意的?她的做法有何意义?
答案:赵氏理解到严监生是因为心疼油而伸着两根手指不肯断气,于是她挑掉了一茎灯草。她的做法让严监生安心去世,体现了她的聪明和善良。
问题三: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请举例说明。
答案:课文中多处体现了严监生的吝啬性格,如“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等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的句子,以及家人猜测其心意时他的反应等。这些描写都生动地展现了严监生对金钱的极度看重和吝啬的性格。
问题四:通过学习《两茎灯草》,你对人性中的吝啬有何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性格的负面影响?
答案:吝啬是人性中的一种极端表现,它可能导致人们过分看重金钱而忽视亲情、友情等更重要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理性看待金钱和物质财富,避免过分追求而导致吝啬性格的形成。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他人的感受,培养慷慨大方的品质。
问题五:《两茎灯草》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怎样的社会批判?
答案:作者通过《两茎灯草》这个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过分看重金钱、忽视人情世故的现象。他通过描绘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批判了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人情冷暖的人。同时,作者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他人的感受,摒弃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的观念。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感受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俗的讽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如何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七、作业安排
1.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两茎灯草》的故事内容,并谈谈你对严监生这一角色的看法。
2. 选择课文中描写严监生吝啬性格的一段文字,进行仿写,展现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3. 阅读《儒林外史》中其他描写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段,感受作者的讽刺手法和人物刻画技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