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课件( 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课件( 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政治认同:知道自由、平等在法治意义上的内涵;懂得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同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的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德修养:感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体会法治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体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领会平等的真谛所在,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
法治观念:明确无法治不自由,崇尚法治精神,增强自由平等观念,学会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重点
难点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上图,说说你对平等的认识
新课导入




1.自由、平等的内涵是什么?
2.自由和法治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自由、平等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目
无法治不自由
陶渊明
厌恶官场束缚,辞官归隐田园
陈胜吴广
不堪忍受秦朝暴政,发动大泽乡起义
从古自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孙中山
不满封建帝制,
倡导“三民主义”
老一辈共产党人
为了争取自由平等的生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不惜牺牲生命,大义凛然。
1、自由的含义及在法律上的体现
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含义: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言论自由权
监督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名誉权
人身自由权
财产权
受教育权
肖像权
2、自由的意义(或价值)?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
①对个人:拥有自由,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②对社会:拥有自由,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乞求天空能让自己挣脱那根线,让自己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挣脱线的约束,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
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交流与分享
3、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红绿灯对车辆的限制
轨道对火车的限制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
孙某和某公司利用网络发布侵害某死者名誉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公众网络平台快速传播,给死者的家属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死者家属将孙某和该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被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死者家属精神损害抚慰金。
探究与分享
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023年2月19日,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的杭州女孩郑灵华走了;2月14日,开着拖拉机到西藏自驾的网红“管管”遭遇黑粉的网暴、辱骂,最终受不了喝农药自尽;刘学州寻亲、河南教师直播间被“爆破”“糖水爷爷”等类似事件无一例外都在警醒着我们“按键伤人”。
②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 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 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归纳: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孟德斯鸠
4、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第四条 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五条 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
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归纳: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自由
规范
保障
法治
法治
有限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
第二目 法眼看平等
1.平等在法律上的含义
你认为这些现象体现了“平等”吗?为什么?
同工同酬
教育公平
城乡平等
选举平等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
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老弱病残群体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生活补贴,保障其受教育权
思考:结合上图,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
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
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归纳:平等在法律上的含义
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
机会上的平等
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结果上的平等
注意:平等不是完全的平等,相同或平均,没有绝对的平等。
2.平等的意义:
等级森严
平等参与
据说这种会议形式来源于英国亚瑟王的传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国际会议广泛采用。
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谈判时,为避免席次争执、表示参加各方地位平等,参加各方围圆桌而坐。“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代名词。
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
①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思考: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如下:
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共有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
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共有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
党政领导干部代表:共有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
少数民族代表:共有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
归侨代表:共有42名。
妇女代表:共有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
提示: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代表,妇女代表、一线工人、农民代表比例上升,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下降,这些都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2021年5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介绍,某酒店门口,一辆奥迪Q5停在路边,影响交通,交警按照执法程序正开具罚单,一名中年妇女从旁边的酒店冲出来,将一沓钱甩到交警眼前:“把这个钱拿回去给你们大队长,我很忙,以后我的车就不要贴了!”交警后来得知,这名中年妇女正是黄市长的夫人,“大名鼎鼎”的于改香。
副市长夫人不用贴罚单?
你认为副市长夫人要贴罚单吗?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观点。
③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
2
3
①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③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归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表现
课堂小结
自由平等的真谛
无法治不自由
自由有何意义
法眼看平等
平等的含义
平等有何意义
自由的内涵及在法律上的体现
自由是有限制的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链接中考
1.(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随着“它”经济的兴起,依法养犬、规范养犬、文明养犬已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某市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养犬管理条例》。对于该条例的实施,市民们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合理的是( )
①小王: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②小南: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③小波: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④小陈:养狗是我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法律援助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下列对这一制度理解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制度保障公平 B.体现了特殊群体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C.反映了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D.有助于人们用法治的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A
B
3.(2023·辽宁阜新·中考真题)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从平等角度看,这体现( )
A.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B.同等情况差别对待
C.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D.不同情况同等对待
4.(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台阶变坡道,让行动不便的人放心走出家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字幕,让身处无声世界的人“读懂”世界的斑斓;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爱心座椅,让老人、孕妇、儿童、残疾人等乘客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等,这些细节( )
①反映了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②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③说明只有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才是真正平等
④保障了特定人群的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D
5.(2023·天津·中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广大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获得发展机遇、平等享有发展成果提供了法律保障。这表明( )
①妇女群体处处优先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 ④平等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3·新疆·中考真题)新修订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区分车票实名制和非实名制的情形,分别按照年龄和身高销售儿童票,为儿童购票乘车提供切实优惠和便利,这一变化( )
①体现了平等的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②说明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③反映了个人维护公平守护正义 ④表明儿童享有物质帮助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A
7.(2023·湖北·中考真题)2022年11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曹广晶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曹广晶作出逮捕决定。曹广晶被查处一案告诉我们(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领导干部知法犯法更要从重从严处罚
③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在本案中互相配合
④任何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