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
《政治与法治》体系框架
根本保证
第一单元
党的领导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本质特征
根本保证
坚实基础
坚强保障
根本保证
坚强保障
坚实基础
三者有机统一于社会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01
统治
反抗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阶级产生
国家(统治工具)
为法的起源提供经济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社会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政治条件
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问题1.法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存在的吗?
问题2.法律维护的是谁的利益?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
唐不准吃鲤鱼、明不准吃猪肉、清不准研究天文…这些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①其本质在于为统治阶级服务,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②这些律法起到了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3.作用
2.本质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它既维护公共和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4.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古代: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人治
(2)近代: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法治
1.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2.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5.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源:春秋战国
远:西汉时期
流:唐朝时期
长:近代尝试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古代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
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
法系: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中华法系
伊斯兰法系
印度法系
中华法系:
①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②特征:源远流长
③地位: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代表性法典:唐朝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02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地位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①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
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决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④法的历史类型: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什么样的阶级社会对应什么样的法律
X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方式: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阶级性: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
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的享有权利,也平等的履行义务。
⑤法的特征
注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而非其它类型国家。
注2:“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守法、执法和司法),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不能认为公民的权利都一样!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①制定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②认可
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即习惯法,主要是民族自治地区和特别行政区)
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有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阶级性是法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管理职能是法的社会属性。
例如规范交通,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
适用 对象主要是敌人 对象主要是人民
体现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⑥法的职能角度 P77中1
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基础和体现
核心、决定
探究分享
7.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03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必要性: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 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P77倒数第二段)
(2)重要性: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
(3)地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前言)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良法善治)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日趋完备≠已经建立完善
宪法的重要性: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任何行为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3.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抄)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抄)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体制保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依法行政: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公正司法: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表 现?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真实)
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广泛)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人权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权利,表达意见和言论自由的权利,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更多权利。人人有权不受歧视地享受这些权利。
主权高于人权
知识拓展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
人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人身与人格权;
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
受教育权利;
批评建议权;
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妇女保护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
法治建设在路上
1949年
1954年
1982年
1999年
2004年
2014年
201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1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P80相关链接:
党的领导
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特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中特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 这个关键少数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11个要求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法律的产生
2、法律的本质及作用
3、法律的发展历程
4、中华法系:含义、基本特征、地位
1、地位
2、具体观点
(1)法的产生:
(2)法的本质
(3)法的决定因素:
(4)法的历史类型:
(5)法的基本特征:
(6)法的职能: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3
2、成就
(1)
(2)
(3)
(4)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
(2023·江苏苏州二模)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是( )
A.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D.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
【解析】ABC:根据教材可知,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故ABC说法正确,故ABC不选。D:法的政治职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的社会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管理一定的社会公共事务,二者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故D说法错误,故D入选。
D
典例精练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