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一、单选题
1.动物学家用一种苍蝇(猩猩蝇)做实验。如果在猩猩蝇生长期内给予全日光照,猩猩蝇经过208小时生长成熟;如果给予半日光照,则猩猩蝇需要212小时才能生长成熟;如果在生长期内无光照,则猩猩蝇需要219小时才能生长成熟。可见,光照时间长短是影响猩猩蝇成熟期长短的原因。该实验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异法 B.求同法 C.剩余法 D.共变法
2.某些地方甲状腺病高发。医疗队去了几个病区,发现不同病区虽然情况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居民的食物和水中缺碘。他们又去了甲状腺病不流行的地区,发现该地居民的食物和水中不缺碘。根据这些调查,医疗队认为缺碘是甲状腺病的病因,于是推动病区居民补充碘,之后这些地区甲状腺病发病率逐渐降低。材料体现的推理方法是( )
①不完全归纳推理
②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求异并用法
③归纳推理中的共变法
④归纳推理中的剩余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这一论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是( )
A.类比 B.归纳 C.演绎
4.中科大附属医院科研团队借鉴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鱼嘴控制岷江水流方向的方法,研发出“基于柔性PH传感技术的智能喉罩”,在食管入口处也设置一个“鱼嘴”,防止反流液流入食管前方的气管中,造成误吸,最大程度保障患者麻醉安全。该团队的创新成果运用了( )
A.科学归纳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
B.探求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C.在认识对象的结构和功能间进行类比推理的方法
D.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5.中国传统文化“八卦配数”将所有数字都归纳成八个数字: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用数字除以八,把余数归纳到八个数字中。这体现了我国早期归纳推理的雏形。联系所学知识,以下对归纳推理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推出一般的推理方法
②归纳推理是由一般推出个别的推理方法
③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的范畴
④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的范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2年北京冬奥会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再次惊艳世人。在此期间,国家游泳中心从“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成为全球冰壶运动员巅峰对决的绝佳舞台。“水立方”的建筑设计蕴含着先进的绿色科技,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功能,灵感源于对肥皂泡的形学和力学特性的研究成果。从肥皂泡到“水立方”的华丽转身,下列关于这一推理形式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推理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②该推理的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
③该推理要在比较基础上才能得出新结论
④该推理能够针对事物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9年来,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回答下列小题。
7.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评估,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并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 )
①减少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②为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重要平台
③为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国已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如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被写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这( )
①说明“一带一路”与上述国际组织具有相同的宗旨目标
②表明“一带一路”积极回应了当前人类关注的共同课题
③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提供了组织机构的保障
④有利于提升"一带一路"核心理念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一带一路”超越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封闭性、零和性,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基础上的平等参与、互利共赢,不输出意识形态、不复制发展模式,不搞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规则和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对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在于( )
①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反映当前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变化
②反衬出传统全球治理机制对世界发展的阻碍作用
③体现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促进各国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加强合作、减少竞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列关于“一带一路”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规则,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国家,有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非洲国家。犯了概念外延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②参与“一带一路”的不发达国家人口都摆脱了极端贫困。犯了判断的量项使用不准确的逻辑错误。
③很多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经济活力增强了,因此,有些经济活力增强的国家参与了“一带一路”。犯了换位推理时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错误。
④美国在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都重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有人据此认为“一带一路”就是当代的“马歇尔计划”。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下列类比推理中不正确的是( )
A.老鼠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很灵敏;人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肯定也很灵敏
B.松辽平原与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很相似,中亚细亚地层内部有石油存在,所以,松辽平原的地层中也存有石油
C.地球既自转又绕太阳公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既自转也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有生命存在
D.蜥蜴是爬行类动物,有冬眠的习性;蛇也是爬行类动物,也有冬眠的习性
12.你听说过鸡头稳定原理吗?鸡走路时,头部先保持不动,身体先走,等身体到位了以后再让头部复位,这样它就能在运动中始终保持视野稳定。科学家从中得到灵感,发明了坦克稳定系统。当坦克颠簸时,陀螺仪迅速感应到压力变化,传递给变阻器,变阻器把这种压力变化变成电讯号传递给微机,微机计算出补偿量、补偿方向和补偿角度,再以电讯号的方式将指令传递给伺服系统,通过伺服系统来控制炮口的抖动,使炮口始终对准目标。坦克稳定系统的发明( )
①运用了创新思维的方法,拓宽了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
②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属性上的不同进行的推理
③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模拟鸡头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④体现的推理只要前提是正确的,结论就一定正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传说中鲁班类比草叶的齿状边缘创造了锯条;瓦特类比蒸汽中的壶盖改良了蒸汽机;人们类比苍蝇翅膀的功能,研制出用于火箭和飞机导航的振动陀螺仪。上述事例说明( )
A.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设想
B.类比推理可以帮助人们将事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
C.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惑,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D.类比推理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方法,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则不具有同样功能
14.手机:座机:联络( )
A.飞船:火箭:导弹 B.空调:冰箱:温度
C.广告:标语:宣传 D.原子弹:氢弹:科学家
15.在鲁迅著的《华盖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根据三段论推理可知( )
①“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中国人生疮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推理错误
②“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中国人生疮了”,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推理错误
③“卖国贼是说诳的,你是说诳的,你是卖国贼”,犯了“机械类比”的推理错误
④“卖国贼是说诳的,你是说诳的,你是卖国贼”,犯了“中项不周延”的推理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有人调查了若干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地区,发现其他情况都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些地方的普法教育做得很好。可见,做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该结论的得出运用了探求因果联系方法中的( )
A.剩余法 B.求异法 C.求同法 D.共变法
17.在美国与西班牙作战期间,美国海军曾经散发海报招募兵员。当时最有名的一个海军广告是这样说的:美国海军的死亡率比纽约市民还要低。海军的官员就这个广告解释说:“据统计,现在纽约市民的死亡率是每千人有16人,而尽管是战时,美国海军士兵的死亡率不过是每千人有9人。”如果以上材料为真,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最能反驳上述结论( )
A.在战争期间,海军士兵的死亡率要低于陆军士兵
B.在纽约市民中包括生存能力较差的婴儿和老人
C.敌军打击美国海军的手段和途径没有打击普通市民的手段和途径来得多
D.美国海军的这种宣传主要是为了鼓动入伍,所以,要考虑其中夸张的成分
18.从前有两位化学家,他们观察到大气中的氮比从各种化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氮在相同条件下多出0.5%的重量。于是他们设想,空气中氮的多余重量必定是一个同氮相结合的未知元素的重量。后来,化学家们根据多次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元素——氩。该实验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19.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突破掌握了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某中学生依据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发射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第二次发射又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第三次发射又……得出结论,下一次发射依然会有新技术的突破。下列推理合理且与该中学生的推理类型相同的是( )
A.由“第一次、第二次……直至若干次从口袋中摸出的都是玻璃球”推出“口袋里的东西都是玻璃球”
B.由“颜色鲜艳的蘑菇一般具有毒性”推出“颜色鲜艳的蛇一般具有毒性”
C.由“有些学生是党员”得出结论:有些学生是非党员
D.由“如果天下雨,地会湿。如果天下雨了”可以推断“地湿了”
二、主观题
20.议题 归纳推理的方法
情境分析
材料一 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的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材料二 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
材料三 19世纪期间,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已知的各个天体对天王星的影响,从而算出了天王星运行的轨道。但人们观测发现,天王星实际运行的轨道与计算出的轨道有些偏离,由此推断,此偏离现象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后来人们果然找到了这个天体,将其命名为海王星。
材料四 1932年2月,英国发现许多炮台上的炮瞄雷达有时会突然受到干扰。科学工作者经过多次研究,发现每当各个炮瞄雷达对准太阳时,就会受到同样的干扰,而当太阳上出现“黑子”“耀斑”时,干扰性就更强。这时才真相大白,原来干扰来自太阳,太阳时刻也在发射着无线电波。
思维碰撞
(1)什么是因果联系?为什么要探求因果联系?
(2)分析情境材料四个事例中各运用了哪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21.据说,在一次上山的路上,鲁班抓住灌木和野草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根野草划破,流出血来。野草的叶子怎么会这样厉害?他仔细一看,这根草的叶子长长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齿,他在手指上试了试,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这课提醒了鲁班。他想如果照小草叶子的样子,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斧子砍树强得多吗?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
(1)鲁班发明锯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使用过类似的思维方法?
2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哥,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据此回答:
(1)在上述材料中,韩愈论证“谁是老师”运用了哪种归纳推理方法?
(2)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保证运用这种归纳推理方法时,得出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
23.20世纪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中运用的推理方式。
参考答案:
1.D
【详解】D:共变法指的是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中,被考察对象猩猩蝇的生长成熟期的长短会随着光照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光照时间长短的因素与猩猩蝇的生长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这是共变法,D正确。
A:求异法指的是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材料只涉及光照时间的长短一个因素,未涉及其他因素,A排除。
B:求同法指的是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并未涉及被考察对象猩猩蝇出现在多个场合,B排除。
C:剩余法指的是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材料只涉及光照时间的长短一个原因,未涉及其他原因,C排除。
故本题选D。
2.A
【详解】①: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医疗队去了几个甲状腺病区,又去了甲状腺病不流行的地区,未遍及全部对象,属于不完全归纳,①应选。
②:“发现不同病区虽然情况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体现了求同法,“他们又去了甲状腺病不流行的地区,发现该地居民的食物和水中不缺碘”,这体现了求异法,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推理方法是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求异并用法,②应选。
③:归纳推理中的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医疗队的做法并不符合归纳推理中的共变法,③不选。
④:归纳推理中的剩余法是指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与材料不符,④不选。
故本题选A。
3.C
【详解】AB:材料体现的推理方式是演绎推理,而未涉及类比和归纳推理,AB不符合题意。
C:“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体现了演绎推理思维方式,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C
【详解】A: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科学归纳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是或然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故A说法错误。
B: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其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共用法、剩余法,故B说法错误。
C: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该团队认识到都江堰与智能喉罩具有相似的属性,并依据都江堰的结构与功能,开发出柔性pH传感器及相关监测系统,取得创新成果。因此,该团队的创新成果运用了在认识对象的结构和功能间进行类比推理的方法。故C符合题意。
D: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是类比推理,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的方法,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5.B
【详解】①②: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①正确,②错误。
③: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③错误。
④:不完全归纳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④正确。
故本题选B。
6.C
【详解】①:材料体现的是类比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认识方法,①不选。
②③:类比推理,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结论,它是一种推理,目的在于得出新认识,②③入选。
④:材料体现的是类比推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的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④不选。
故本题选C。
7.C 8.D 9.B 10.C
【解析】7.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由偶发因素引起,如国际性金融危机等,依靠“一带一路”难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①错误。
②③:“一带一路”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②③正确。
④:“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的说法绝对,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①:不同的国际组织有不同的宗旨和目标,题干的意思只能表明,“一带一路”的理念与上述国际组织的宗旨有共同之处,①错误。
②:国际组织的成立体现了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的关注,②正确。
③:上述国际组织不是“一带一路”的保障机构,③错误。
④:国际组织影响面广,借助国际组织的平台,可以扩大“一带一路”和中国的影响力,④正确。
故本题选D。
9.①③:“一带一路”的建设原则反映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发展要求,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①③正确。
②:传统全球治理机制对世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法片面,②错误。
④:合作与竞争是对立统一的,减少竞争的说法错误,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0.①:发展中国家是以发展程度标准来分的,欧洲国家和非洲国家是以地理位置标准划分的,①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①错误。
②:是有些而不是所有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判断的量项不当,②正确。
③:换位推理后概念外延还是不周延,是正确的换位推理结构,③错误。
④:“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拉拢欧洲与苏联争霸的产物,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有本质区别,④的观点只看到了二者表面的某些相似,没有看到本质的不同,是机械类比的表现,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1.C
【详解】A:该说法中的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本质属性得出的,因为老鼠和人都是高级哺乳动物,该推理属于正确的类比推理。A正确。
B:该说法中的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本质属性得出的,因为松辽平原与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很相似,该推理属于正确的类比推理。B正确。
C:自转和公转并不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条件,不是地球与其他星球有生命存在的本质属性,该推理不是正确的类比推理。C错误。
D:该说法中的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本质属性得出的,因为蜥蜴和蛇都是爬行动物,该推理属于正确的类比推理。D正确。
因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本题选C。
12.B
【详解】①:材料说明通过类比推理,可以开启思路,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思路,①正确。
②: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②错误。
③:鸡头稳定原理,发明了坦克稳定系统,采用了类比的推理方法,③正确。
④:该案例属于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结论不一定为真,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3.A
【详解】A:题中所列举的事例,根据草叶发明锯条,根据壶盖改良蒸汽机等,说明利用两类事物相似的属性,推出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通过类比推理,开启了思路,发明了新的科学技术,A符合题意。
BC:反映的是类比推理对论证和说明某种思想的作用,BC不符合题意。
D: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方法,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4.C
【详解】题干逻辑关系是手机和座机都是联络的工具,手机与座机属于并列关系,并且手机比座机更先进。
A:飞船、火箭及导弹,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A排除。
B:空调是调节室内温度的工具,而冰箱是利用低温来保鲜事物的工具,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B排除。
C:广告和标语都是宣传的方式,广告与标语属于并列关系,并且广告比标语更先进,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C正确。
D:科学家发明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与氢弹属于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D排除。
故本题选C。
15.B
【详解】①:“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中国人生疮了”小项是“中国人”,大项是“生疮”,小项在小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根据三段论的规则,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所以该推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推理错误,①正确。
②:“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中国人生疮了,大项是“生疮”,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也不周延,根据三段论的规则,没有犯“大项不当扩大”的推理错误,②错误。
③:“卖国贼是说诳的,你是说诳的,你是卖国贼”是演绎推理,不是类比推理,③错误。
④:“卖国贼是说诳的,你是说诳的,你是卖国贼”,中项是“说诳的”,中项在大前提中不周延,小前提中也不周延,根据三段论的规则,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所以该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推理错误,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6.C
【详解】C:人们在调查中发现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地区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地方的普法教育做得很好,进而认为做好普法教育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这种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是求同法,C符合题意。
A:剩余法,是寻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之一,基本内容是:已知复合因素 (A,B,C,D) 是复合现象 (a,b,c,d) 的原因,又已知 B 是 b的原因, C 是 c 的原因, D 是 d 的原因,那么剩下的 A 就是 a 的原因。材料没体现该选项,排除A。
B:求异法亦称“差异法”。判明现象间因果联系的一种逻辑方法。即如果被研究现象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并且在两个场合中仅有一个情况不同,这一情况在第一场合出现而在第二场合不出现。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材料未体现求异法,B排除。
D:共变法指的是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不体现共变法,D排除。
故本题选C。
17.B
【详解】A:材料中海军广告谈论的是美国海军和普通市民在战时的死亡率,并没有比较海军士兵和陆军士兵的死亡率,A不符合题意。
B:可以设想美国海军士兵均是青壮年,他们的生存能力当然要比婴儿和老人高得多,两个死亡率所针对的基数和对象不一样,所以“在纽约市民中包括生存能力较差的婴儿和老人”说法削弱了材料中的结论,B符合题意。
C:“敌军打击美国海军的手段和途径没有打击普通市民的手段和途径来得多”支持材料说法,C不符合题意。
D:“美国海军的这种宣传主要是为了鼓动入伍,所以,要考虑其中夸张的成分”中说美国海军的宣传有夸张的成分,违反了题干中“以上材料为真”的规定,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8.D
【详解】ABCD:剩余法是指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结合题意,空气中氮的多余重量,必定是一个同氮相结合的未知元素的重量,后来,化学家们根据多次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元素——氩,所以,这一过程就是利用剩余法进行推导得出的结论。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9.B
【详解】B:材料中中学生的推理是从个别情况推知个别情况的类比推理,蘑菇和蛇的颜色属性相似,满足“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根据“颜色鲜艳的蘑菇具有毒性”可以推出“颜色鲜艳的蛇具有毒性”,是从个别情况推知个别情况的类比推理,且该推理抓住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相似性,B符合题意。
A:由“第一次、第二次……直至若干次从口袋中摸出的都是玻璃球”推出“口袋里的东西都是玻璃球”,是从个别情况推知一般情况的归纳推理,A不符合题意。
C:由“有些学生是党员”可以得出结论:有些学生是非党员,二者是下反对关系,必有一真,可以同真,但和题干无关,C排除。
D:由“如果天下雨,地会湿。如果天下雨了”可以推断“地湿了”,该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前式,该推理成立,但和题干无关,D排除。
故本题选B。
20.(1)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探求因果联系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把握规律,增强活动的预见性、自觉性,指导实践。
(2)①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使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绿色,使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绿色。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即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条件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②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虽然很多,但在疏松多孔上两者是相同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
③运用了剩余法。天王星实际运行的轨道和计算出的轨道之间有些偏离,于是推断,这种偏离现象可能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天王星运行轨道受多种因素制约着,排除其中几种因素之后,剩下来的因素就可能是它产生偏离的原因。
④运用了共变法。每当炮瞄雷达对准太阳时(受到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的干扰),就会受到干扰。并且太阳出现“黑子”“耀斑”(无线电波强度增大)时,炮瞄雷达受到的干扰性更强。炮瞄雷达受干扰性的强度同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强度存在着共变关系。所以,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是炮瞄雷达受干扰的原因之一。
【分析】背景素材:探求因果联系的具体事例
考点考查: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回答什么是因果联系以及为什么要探求因果联系。本题属于简答,知识限定为,考生依据教材只是回答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略)。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略)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情境材料四个事例中各运用了哪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的有关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的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可见这一推理运用了求异法。因为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
有效信息②:“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可见这一推理运用了求同法。因为寻找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有效信息③:“但人们观测发现,天王星实际运行的轨道与计算出的轨道有些偏离,由此推断,此偏离现象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后来人们果然找到了这个天体,将其命名为海王星”——可见这一推理运用了剩余法。因为排除其中几种因素之后,剩下来的因素就可能是它产生偏离的原因。
有效信息④:“每当各个炮瞄雷达对准太阳时,就会受到同样的干扰,而当太阳上出现“黑子”“耀斑”时,干扰性就更强。这时才真相大白,原来干扰来自太阳,太阳时刻也在发射着无线电波。”——可见这一推理运用了共变法。发现炮瞄雷达受干扰性的强度同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强度存在着共变关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
得分点②:运用了求同法。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得分点③:运用了剩余法。排除其中几种因素之后,剩下来的因素就可能是它产生偏离的原因。
得分点④:用了共变法。发现炮瞄雷达受干扰性的强度同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强度存在着共变关系。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21.(1)在发明锯的过程中,鲁班运用的思维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该思维方法的特点在于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
(2)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我们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就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在写作时,为避免重复,往往交替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对中国古文的理解,我们通常用类比的思维方式,从不同字面探求其相同之处,或由已懂的词推测不懂的词;等等。
【分析】背景素材:类比推理
考点考查:类比推理及其特点
能力考查:描述与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考察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要求分析鲁班发明锯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需要调用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他想如果照小草叶子的样子,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斧子砍树强得多吗?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可联系教材知识类比推理及其特点。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回答在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使用过类比的思维方法?需要调用类比推理及其特点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结合生活或学习中的实际例子回答就即可。比如:在我们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就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在写作时,为避免重复,往往交替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对中国古文的理解,我们通常用类比的思维方式,从不同字面探求其相同之处,或由已懂的词推测不懂的词;等等。
22.(1)由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只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而不是全部对象,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所以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它的结论不是可靠的。未遇反例,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重要推理依据;但未遇反例并不等于不存在反例,一旦发现反例,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就被推翻了。
(2)提高可靠程度的方法:
①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
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分析】背景素材:韩愈在《师说》中关于“谁是老师”的论证
考点考查:归纳推理方法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说明在上述材料中,韩愈论证“谁是老师”运用了哪种归纳推理方法。属于分析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哥,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明韩愈从“生吾前”和“生吾后”两种情况得出“谁是老师”的结论,其论证只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而不是全部对象,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所以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它的结论不是可靠的。这种归纳推理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归纳推理方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韩愈论述中的关键信息,从不完全归纳推理角度组织答案要点,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
本题要求说明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保证运用这种归纳推理方法时,得出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属于简答题,知识限定明确,考查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程度的方法,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教材知识准确表述,详解略。
23.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或然的。只根据美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事实材料简单得得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一般性结论,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一旦发现相反情况,这种推理的结论就被推翻。应认真分析经济不景气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提高这个推理的可靠程度。②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美日韩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大国,由此推理出我国部分省市也可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这是类比推理。提高这个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确认美日韩和我国部分省市的更多、更接近本质的相同属性,避免仅仅根据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在本质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机械类比”逻辑错误。
【分析】背景素材:经济不景气发展文化产业
考点考查: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能力考查:考查考生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中运用的推理方式。本题涉及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运用两种推理方法分析材料推理问题。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20世纪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或然的。只根据美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事实材料简单得得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一般性结论,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有效信息②: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属于类比推理。提高这个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确认美日韩和我国部分省市的更多、更接近本质的相同属性,避免仅仅根据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在本质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机械类比”逻辑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不完全归纳推理+“轻率概括”逻辑错误。
得分点②:类比推理+“机械类比”逻辑错误。
【点睛】政治主观题五步答题法1.审——审材料2.读——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3.联——联系课本(时政)知识4.列——答题要点5.写——写出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