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与练
【基础梳理】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出现: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改进: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被称为“蔡侯纸”。
3.优点:纸质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意义: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
(1)年代:东汉末年的名医。
(2)成就: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辨证施治理论,还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3)地位: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称为“医圣”。
2.华佗:
(1)年代:东汉末年的名医。
(2)成就: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强身健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2.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3.体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价值: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
鲁迅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2.佛教:
(1)创立: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2)传入: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白马寺)。
(3)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课堂演练】
1.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中西结合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2.下面对于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描述,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选正确的一项(  )
A.造纸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医学——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被称为医圣
C.史学——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宗教——道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佛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3.宗教的产生往往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种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孕育而生,该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4.东汉末年,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医发展的特点是(  )
A.矛盾与统一 B.继承与创新
C.差异与多样 D.开放与包容
5.西汉末年已出现纸的雏形,用飘絮时积留在箔上的残丝制成,但价格仍贵,难以大量使用;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进一步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纸的使用逐渐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
A.文化发展推动技术革新
B.技术革新蕴含了经济原理
C.新的书写材料完全普及
D.技术革新易造成环境污染
6.“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疠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7.“纸的发明首先使当时的书籍更加便宜……当这种材料流向社会后,没有多少财富和得不到朝廷支持的私家学者们著书的风气开始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蓬勃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造纸术的发明背景 B.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C.造纸术的工艺流程 D.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8.2023年,“智慧之光一一中医药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在该展览中有一部重要著作,它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这部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9.《史记》的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下列史事在这部史书中有记载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光武中兴
C.淝水之战 D.鉴真东渡日本
10.司马迁大量阅读史官的记载并实地探访考察,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官记载 B.文笔质朴简洁
C.注重史料考证 D.秉承朝廷旨意
11.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书及作者是(  )
A.《齐民要术》贾思勰 B.《史记》司马迁
C.《史记》司马谈 D.《论语》孔子
12.“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这一材料可用于说明造纸术发明的(  )
A.背景 B.过程 C.工艺 D.影响
13.从读史的角度讲,本纪(帝王言行政绩)是干,世家(诸侯历史)是枝,列传(其他代表人物事迹和少数民族传记)是叶。开创这种历史记述先河的是(  )
A.孔子《春秋》 B.刘向《战国策》
C.司马迁《史记》 D.司马光《资治通鉴》
14.关于春季预防流行性感冒、构建良好的免疫屏障的问题,有网友指出,“医圣”张仲景的感冒药方,可全方位击退流感。我们可以通过哪部著作查阅张仲景的感冒药方(  )
A.《黄帝内经》 B.《道德经》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15.两千多年来,纸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书写材料,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这说明纸的发明(  )
A.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B.不利于典籍的流传
C.源于社会生活实践 D.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造纸专家们认为:“打浆是造纸工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鉴定是否是纸的一个重要特征。”蔡侯纸恰好抓住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关键难题,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创出了纸产品的第一个品牌﹣﹣蔡侯纸。而用树皮、废麻和麻纤维制品等为原料造纸,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废物利用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材料二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共130篇,52万余字。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的历史著作。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蔡侯”生活在哪一时期?他有什么重大贡献?
(2)依据材料一,概括“蔡侯纸”的优点。
(3)材料二中,《史记》的作者是谁?《史记》叙述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4)从两则材料中能看出“蔡侯”和《史记》作者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10 ACBBB CDAAC
11-15 BDCDA
16.(1)东汉;改进造纸术,制成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
(2)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废物利用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3)司马迁;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4)开拓创新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