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泸州市高2021级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预制菜指的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进行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而成的半成品(成品),只需经过简单烹饪或加热后便可作为日常正餐食用。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家庭餐饮相比,预制菜受人青睐的主要原因是( )
A. 价格低廉 B. 方便快捷 C. 干净卫生 D. 味道鲜美
2. 预制菜的消费群体最可能是( )
A. 学校师生 B. 居家老人 C. 企业员工 D. 公司高管
3. 预制菜促进了产业变革,主要是指( )
A 产业转型 B. 产业升级 C. 产业迁移 D. 产业融合
黄海中部洼地夏季有黄海冷水团资源,是养殖大西洋鲑(冷水性三文鱼,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的理想场所。“深蓝1号”(如图)是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距离黄海离岸120多海里,潜水升降深度在4米~50米之间,2018年正式启用养殖大西洋鲑,2023年4月喜获丰收,实现了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完成下面小题。
4. 与浅海养殖相比,深海养殖的优势是( )
A. 饵料丰富 B. 水质优良 C. 水温稳定 D. 生物多样
5. “深蓝1号”潜水深度升降主要是为了( )
A. 保证鱼类生长温度 B. 便于投放鱼类饵料
C 利于观察鱼类生长 D. 方便人们捕捞鱼类
6. 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深蓝1号”有利于我国( )
A. 领土安全和粮食安全 B.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C. 领土安全和资源安全 D. 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
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又名“草炭”、“泥煤”,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缺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矿物质。泥炭地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水热条件和漫长的时间,泥炭地被誉为气候变化的“缓冲器”,除南极洲外,泥炭地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约80%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总体而言,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广泛,在南半球则较贫乏。下图为泥炭地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泥炭地具有的生态功能是( )
A. 释放氧气 B. 汇碳和储碳 C. 吸收二氧化碳 D. 吸收二氧化硫
8. 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类型多样 B. 地形地质复杂 C. 陆地面积广泛 D. 植被覆盖率高
9. 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泥炭地的是( )
A. 开发矿泉水 B. 开采有机矿 C. 开垦沼泽地 D. 开发新能源
在北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随着灌丛入侵,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从而出现了“肥岛效应”或者“沃岛效应”,下图为“肥岛效应”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肥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是因为灌丛( )
A. 增加了土壤表面温度 B. 降低了微生物活性
C. 减少了土壤的孔隙 D. 拦截了沙尘和水分
11. 推测“肥岛效应”对北温带草原的影响( )
A. 加速草原退化 B. 促进牧草生长 C. 草原变为灌木 D. 草原变为森林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要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一)必做题:共135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中心城南郊,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5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01平方公里,80%以上是盐碱地。从前该地区的耕作方式是挖深沟修渠排水,大水漫灌,广施化肥,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今该农高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采用小沟相连,精准滴灌,暗管排盐,喷施微生物菌剂,培育和种植的大豆、马铃薯、藜麦、紫花苜蓿等耐盐碱作物,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不断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现代化农业。
材料二:图左为黄河三角洲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暗管排盐示意图。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评价黄三角农高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分析黄三角农高区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造成的不利影响。
(3)简述暗管排盐的过程。
1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矶头是指矗立江边的基岩山体,在地质学上称为露头,峭壁悬崖,突出江中,三面临水,形如半岛,河流两岸对峙矶头形成河道卡口,在相邻的河道卡口之间,江心洲发育(如图左)。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江心洲并岸,形成沿江平原,逐渐发展成为城区。图右为武昌北滨江平原演化过程示意图。
(1)简述图左中卡口以及卡口间河段在江心洲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2)分析明代中期图右中沙洲形成于长江右岸的原因。
(3)描述图右中武昌北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
(4)请为保护图右中沙湖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选做题:共25分。请考生从43、44两道地理题,从45、46、47三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选,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 [选修3一一旅游地理
我国某村庄拥有23种蛙类和49种蜻蜓,该村庄将独特的青蛙等生态资源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把乡村作为青蛙等动植物的生态家园打造,村庄通过修建步道人工湿地公共设施,引入生态观光与休闲相关产业,并利用青蛙等形象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形象推广,吸引大批游客来村观光休闲,村庄还开设生态课程,培养本土的“生态讲解员”,生态讲解员实行注册管理制。如今该村庄已由过去的传统农业村落转型为有机农业、生态教育与体验、文化创意、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的乡土生态典范村。
简述该村庄在乡村旅游发展上提供的启示。
15. [选修6一一环境保护]
被动房建筑是指不通过传统的采暖方式和主动的空调形式来实现舒适的冬季和夏季室内环境的建筑。一般而言,被动房比普通建筑可节省高达90%的能耗,理论上可将采暖和供热能耗降低到零或接近零的水平,是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下图为某种被动房建筑示意图。
简析该被动房建筑减少能耗的措施。泸州市高2021级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预制菜指的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进行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而成的半成品(成品),只需经过简单烹饪或加热后便可作为日常正餐食用。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家庭餐饮相比,预制菜受人青睐的主要原因是( )
A. 价格低廉 B. 方便快捷 C. 干净卫生 D. 味道鲜美
2. 预制菜的消费群体最可能是( )
A. 学校师生 B. 居家老人 C. 企业员工 D. 公司高管
3. 预制菜促进了产业的变革,主要是指( )
A. 产业转型 B. 产业升级 C. 产业迁移 D. 产业融合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预制菜指的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进行预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成品),只需经过简单烹饪或加热后便可作为日常正餐食用,与传统家庭餐饮相比,省去了很多加工环节,方便快捷,受人青睐,B正确;预制菜需要配以各种辅料进行预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成品),价格并不低廉,A错误;预制菜和传统家庭餐饮,都要做到干净卫生,C错误;传统家庭餐饮也会味道鲜美,味道鲜美不是预制菜受人青睐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保障吃的卫生,吃的放心,学校有专门的食堂或者餐饮公司提供饮食,A错误;居家老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往往以传统家庭餐饮为主,B错误;企业员工的生活节奏快,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传统家庭餐饮的加工制作,预制菜只需经过简单烹饪或加热后便可作为日常正餐食用,方便快捷,预制菜的消费群体最可能是企业员工,C正确;公司高管一般收入较高,对餐饮的品质要求高,预制菜不会是公司高管选择餐饮的首选,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预制菜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原料来自第一产业(农业),配以各种辅料进行预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涉及食品加工(工业),预制菜的销售涉及第三产业,所以预制菜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产业变革,D正确;预制菜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不是产业转型,也不是产业升级,AB错误;预制菜没有进行产业迁移,C错误。故选D。
【点睛】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人口规模、人均消费水平、消费偏好)、劳动力(数量、工资、素质)、历史文化、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
黄海中部洼地夏季有黄海冷水团资源,是养殖大西洋鲑(冷水性三文鱼,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的理想场所。“深蓝1号”(如图)是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距离黄海离岸120多海里,潜水升降深度在4米~50米之间,2018年正式启用养殖大西洋鲑,2023年4月喜获丰收,实现了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完成下面小题。
4. 与浅海养殖相比,深海养殖的优势是( )
A. 饵料丰富 B. 水质优良 C. 水温稳定 D. 生物多样
5. “深蓝1号”潜水深度升降主要是为了( )
A. 保证鱼类生长温度 B. 便于投放鱼类饵料
C. 利于观察鱼类生长 D. 方便人们捕捞鱼类
6. 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深蓝1号”有利于我国( )
A. 领土安全和粮食安全 B.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C. 领土安全和资源安全 D. 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
【答案】4. B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与浅海养殖相比,深海养殖海水排放的污染物少,水质优良,B正确;浅海靠近陆地,陆上河流汇入的泥沙等营养盐分多,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来源丰富,A错误;深蓝1号的潜水深度可在4米到50米范围内调整,使鱼群生活在适宜的温度层,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表层水温最高,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C错误;浅海环境生物种类丰富,故生物多样不是深海养殖的优势,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表层水温最高,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深蓝1号的潜水深度可在4米到50米范围内调整,使鱼群生活在适宜的温度层,A正确;“深蓝1号”潜水深度升降主要是为了保证鱼类生长温度,不是方便投放鱼类饵料,B错误;深蓝1号的潜水深度可在4米到50米范围内调整,在较深的海域,不利于观察鱼类生长,C错误;深蓝1号的潜水深度可在4米到50米范围内调整,随着深度的增加,不利于捕捞鱼类,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深蓝1号”是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可以促进养殖业发展,保障畜产品的供应,有利于我国畜产品安全,但不是粮食安全,A、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深蓝1号”将养殖战线向外推进了130海里,打破了传统养殖业“望洋兴叹”的局面,有利于我国领土安全和资源安全,C正确;利于“深蓝1号”养殖与我国生态安全关联较小,D错误。故选C。
【点睛】鱼类生存条件分析:1、食物充足:营养类物质、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2、生存空间:岛屿众多,大陆架宽广,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3、水温、水质:位于热带(温带),海洋生物种类多、鱼类生长迅速、成熟早、生命周期短、产卯季节长;水源污染少、水质好。4、天敌:天敌少;5、人类活动: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少。实行禁止捕捞,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又名“草炭”、“泥煤”,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缺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矿物质。泥炭地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水热条件和漫长的时间,泥炭地被誉为气候变化的“缓冲器”,除南极洲外,泥炭地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约80%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总体而言,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广泛,在南半球则较贫乏。下图为泥炭地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泥炭地具有的生态功能是( )
A 释放氧气 B. 汇碳和储碳 C. 吸收二氧化碳 D. 吸收二氧化硫
8. 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类型多样 B. 地形地质复杂 C. 陆地面积广泛 D. 植被覆盖率高
9. 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泥炭地的是( )
A. 开发矿泉水 B. 开采有机矿 C. 开垦沼泽地 D. 开发新能源
【答案】7. B 8. C 9. D
【解析】
【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泥炭地是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缺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矿物质。泥炭地中的植物残体、腐殖质等能够吸收和固定大量的碳,因此泥炭地具有汇碳和储碳的生态功能,B正确。此外,泥炭地能够减缓气候变暖,但并不能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泥炭地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水热条件和漫长的时间,北半球陆地面积广泛,中纬度地区分布的大陆面积大,且北半球大陆面积多,陆地分布广为泥炭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陆地空间,因此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广泛,C正确。而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地质复杂和植被覆盖率高并不是泥炭地在北半球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泥炭地是重要的碳汇和碳储存场所,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保护泥炭地,应该减少对其的破坏和干扰。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少对泥炭地的开采和利用有利于保护泥炭地,D正确。开发矿泉水、开采有机矿和开垦沼泽地都会破坏泥炭地的结构和功能,不利于保护泥炭地,ABC错误。故选D。
【点睛】泥炭是一种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天然沼泽地产物(又称为草炭或是泥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同时也是煤最原始的状态,无菌、无毒、无污染,通气性能好。
在北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随着灌丛入侵,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从而出现了“肥岛效应”或者“沃岛效应”,下图为“肥岛效应”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肥岛效应”的形成原因是因为灌丛( )
A. 增加了土壤表面温度 B. 降低了微生物活性
C. 减少了土壤的孔隙 D. 拦截了沙尘和水分
11. 推测“肥岛效应”对北温带草原的影响( )
A. 加速草原退化 B. 促进牧草生长 C. 草原变为灌木 D. 草原变为森林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可以减少下方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灌丛能够降低风速,截获沙尘,使得沙尘堆积,有助于向土壤中补充矿物质养分;由于灌丛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较高,D正确。灌丛可以减少到达底部的太阳辐射,会降低土壤表面温度,A错误;灌丛下微生物活性增强,B错误;土壤孔隙不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可知,空旷地带的土壤会因为“肥岛效应”的存在而肥力降低,会加速草原退化,A正确;空旷地带肥力降低,不利于牧草生长和植被演化更替,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灌丛通过其冠层遮挡太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风力侵蚀,同时截留降水并延缓地表径流,从而增加其下方土壤的水分和养分输入。此外,灌丛的凋落物和冠下动物排泄物也为土壤表层补充了有机质,进一步增强了肥岛效应。然而,这种效应并不总是积极的,因为灌丛对水分和养分的富集能力强,过度生长可能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要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一)必做题:共135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中心城南郊,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5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01平方公里,80%以上是盐碱地。从前该地区的耕作方式是挖深沟修渠排水,大水漫灌,广施化肥,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今该农高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采用小沟相连,精准滴灌,暗管排盐,喷施微生物菌剂,培育和种植的大豆、马铃薯、藜麦、紫花苜蓿等耐盐碱作物,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不断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现代化农业。
材料二:图左为黄河三角洲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暗管排盐示意图。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评价黄三角农高区发展农业生产条件。
(2)分析黄三角农高区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造成不利影响。
(3)简述暗管排盐的过程。
【答案】(1)有利: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地势平坦,便于耕作。不利: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严重;地势低平,易积水积盐。
(2)深沟排水,土壤肥力流失;大水漫灌,土地次生盐碱化;施用化肥, 污染土壤,土壤板结;单一种植作物,土壤活性低
(3)当地下水位上升进入渗水管,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渗透管的排水口排出;灌溉水淋盐,土壤中的盐分下渗进入渗透管再通过排水口排出。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以及荒漠化治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黄三角农高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较好,光照条件充足;黄三角农高区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以河流沉积地貌为主,地形平坦开阔,便于耕作。不利条件:该地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灾害频发;该地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水位较高,易积水积盐。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前该地区的耕作方式是挖深沟修渠排水,大水漫灌,广施化肥,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挖深沟修渠排水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蒸发加剧,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广施化肥,会导致土壤微生物含量减低,加剧土壤板结;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土壤活性较低。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下水水位较高的时候,地下水上升进入渗水管,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渗流管的排水口排出,降低地下水中的盐分含量;当地下水水位较低的时候,农田灌溉,土壤中的盐分北灌溉水淋溶下来,进入渗流管,通过排水口排出,降低土壤盐分。
1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矶头是指矗立江边的基岩山体,在地质学上称为露头,峭壁悬崖,突出江中,三面临水,形如半岛,河流两岸对峙矶头形成河道卡口,在相邻的河道卡口之间,江心洲发育(如图左)。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江心洲并岸,形成沿江平原,逐渐发展成为城区。图右为武昌北滨江平原演化过程示意图。
(1)简述图左中卡口以及卡口间河段在江心洲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2)分析明代中期图右中沙洲形成于长江右岸的原因。
(3)描述图右中武昌北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
(4)请为保护图右中沙湖提出建设性意见。
【答案】(1)上游河道卡口河床较窄,流速快,束水携沙;卡口间河面变宽,水流减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多;下游河道卡口河床变窄,使得江心洲河段水流减缓,促使泥沙进一步沉积。
(2)受汉江三角洲和龟山的阻挡以及汉江从长江左岸汇入;长江该河段主流偏向右岸,该河段右岸河流泥沙含量大;受蛇山的阻挡,长江该河段右岸水流缓慢,泥沙在右岸堆积,形成沙洲。
(3)明代中期,长江该河段右岸发育多个沙洲,河道出现多条汉河;到了清代中期, 多个沙洲聚合成一个大沙洲,靠右岸的汉河合并成一条并变窄;到了清代晚期,由于泥沙堆积和人类活动,靠右岸汊河堵塞,沙洲与右岸陆地相连,形成了武昌北滨江平原。
(4)修建人工堤坝,保持湖泊面积;治理沙湖水污染,清理湖底淤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建设海绵城市,使沙湖来水量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江矶头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上游河道的卡口河床较窄,河流水流速度较快,侵蚀搬运能力较强,束水攻沙;两个卡口之间的河道加宽,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下游河道的卡口变窄,约束水流,导致江心洲处河流流速进一步降低,使得泥沙进一步淤积。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汉江汇入长江处有汉江三角洲和龟山,且汉江从长江左岸汇入,导致长江在该河段深泓线向右岸偏移,该河段右岸附近河流含沙量较大;受到长江右岸蛇山的阻挡,长江右岸水流速度减缓,导致泥沙在长江右岸堆积,形成沙洲。
【小问3详解】
由图示可知,滨江平原的形成历经了江—洲—湖—陆的先后过程。明代中期,长江武汉段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汉江从长江左岸注入,流水惯性导致泥沙在河道右岸沉积,河道沙洲发育,形成多分汊河道;清代中期,随着泥沙不断淤积,沙洲逐渐合并,沙洲数量减少,沙洲整体向岸靠拢,形成单分汊河道,右汊越来越窄;清代晚期,右汊经泥沙不断沉积及人为修筑大提,导致靠右岸的汊河被堵塞,沙洲与陆地相连,形成滨江平原。
【小问4详解】
在沙湖周围修建人工堤坝,保持湖泊面积的稳定;对沙湖的水体进行治理,减少水污染的发生;定期清理湖底的淤泥,减少泥沙淤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建设海绵城市等,减少地表径流,使得沙湖的补给量减少,减缓沙湖的来水量。
(二)选做题:共25分。请考生从43、44两道地理题,从45、46、47三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选,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 [选修3一一旅游地理】
我国某村庄拥有23种蛙类和49种蜻蜓,该村庄将独特的青蛙等生态资源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把乡村作为青蛙等动植物的生态家园打造,村庄通过修建步道人工湿地公共设施,引入生态观光与休闲相关产业,并利用青蛙等形象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形象推广,吸引大批游客来村观光休闲,村庄还开设生态课程,培养本土的“生态讲解员”,生态讲解员实行注册管理制。如今该村庄已由过去的传统农业村落转型为有机农业、生态教育与体验、文化创意、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的乡土生态典范村。
简述该村庄在乡村旅游发展上提供的启示。
【答案】挖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突出人文生态,多元产业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外部投资;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特色宣传,吸引更多客源;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村庄特色的生物品种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为材料,涉及旅游开发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该村庄依托自身的青蛙、蜻蜓等生物资源进行创意产品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做到了开发优势资源,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修建公共设施,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创意产品、生态家园、生态观光、休闲产业等多管齐下,发展当地旅游,进行了多产业融合,能够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发青蛙形象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突出了当地特色,会吸引更多游客;培养本土的“生态讲解员”,一方面会提高当地人员素质,提高环保意识,也会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由传统村庄转变为生态典范村,既兼顾了经济效益又维护了生态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5. [选修6一一环境保护]
被动房建筑是指不通过传统的采暖方式和主动的空调形式来实现舒适的冬季和夏季室内环境的建筑。一般而言,被动房比普通建筑可节省高达90%的能耗,理论上可将采暖和供热能耗降低到零或接近零的水平,是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下图为某种被动房建筑示意图。
简析该被动房建筑减少能耗的措施。
【答案】屋檐宽(长),挡夏季太阳,减少夏季制冷能耗;高性能玻璃利于冬季采光采暖,减少采暖能耗;厚隔热层,冬季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夏季阻挡室外热量的进入。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被动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减少能耗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由图可知,图中屋檐较宽(或较长),可以挡夏季的太阳,减少进入室内的光照,进而减少夏季制冷能耗;被动屋的大面积高性能玻璃利于冬季采光采暖,起到保温作用,可减少热能损失,减少采暖能耗;厚隔热层,具有较高的保温隔热性能,冬季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夏季阻挡室外热量的进入,有效减少冬夏季的能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