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和认知目标,明确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理解宋元时期都市繁荣与宋词元曲兴盛的关系。 课标分析:知道宋元时期的开封、临安、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了解宋元时期的市生活及传统节日。知道宋词元曲是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知道《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了解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及“史学两司马”。通过《清明上河图》等典型史料的阅读分析,进入历史情景,直观感受宋朝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学习史料实证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通过吟诵典、欣赏宋词感受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体会宋朝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情怀。通过分析、讨论,理解宋词元曲兴盛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宋元独特的文化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内容 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兴盛,城市繁荣。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早在宋太宗时期,开封便已是居民上百万的特大城市。南宋的临安,人口也达到六十万至一百万之间。这时欧洲的大城市,人口一般都还不到十万。开封又称汴京,汴河是开封的生命线,连接东南财富之区,汴、淮运道成为了南北交通线的中枢。《宋史·河渠志》云:“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开封城内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市场繁荣兴盛。南宋都城临安,在隋朝已颇负盛名,南北大运河开通后,它是南端终点。开封是一座消费城市,临安则是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市民阶市民要求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宋词、元曲走向兴盛。宋元及此二朝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世俗化倾向,同时,理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形成了文化的所谓“高雅”化倾向。尤其是宋朝,无论是市井生活还是文学风格,都呈现出“豪放”与“婉约”并存,“典雅”与“俚俗”兼有的特征。
3.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宋代的节日、习俗有许多沿袭至今,这一部分可以略讲;文化方面,语文科七年级下册学习过《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七年级上册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宋词虽有所涉及,但是恰恰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代表作都没学过,学生对这三位词人是略闻其名而未知其文。因此教学中要以探究人物的生平,提取其精神品格为主要目标,调动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本课教材相结合,搭建立体的知识框架。
4.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课本,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朝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通过朗诵节选的宋词、元曲代表作,体会其风格特色,认识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通过对比《史记》《资治通鉴》知道其体例的不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5.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1 四川省眉山市的“三苏祠”、美食“东坡肘子”,这些关键词,会让你想到哪位历史人物? 教师简介苏轼: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教师提问: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随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请问他前往的京城是以下城市中的哪一座呢?学生活动 1 唤起学生的有知识储备,利用四川省家乡历史,准确回答出历史人物:“苏轼”或“苏东坡”。 通过学生熟悉的文学人物苏东坡为学习主线,根据苏东坡的经历设疑,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 并阅读教材内容选择,在以下城市(汴京、临安、大都)中选择北宋都城。 活动意图说明:以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请入历史,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本课的求知欲。环节二: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观”繁华都市生活教师活动 2 《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图画视频,情境创设。 提问学生:初到北宋都城汴京(开封),苏轼会看到哪些繁华景象?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一起游一游北宋的大都市汴京吧! 1.大相国寺 问题1:如果要去开封最繁华的地方应该去哪儿呢? 问题2:归纳大相国寺的繁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娱乐项目?什么时间开放?宋代有哪些节日? 2. 瓦子、勾栏 问题1:大相国寺的开放有固定的时间,如果大相国寺未开发,苏轼还能去哪些地方一睹汴京的热闹与休闲呢? 问题2:苏轼在开封的瓦子里转一转,他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买到什么呢? 组图展示瓦子的繁荣景象。 阅读材料,认识“瓦子”: 材料:“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宋朝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 出示图片《清明上河图》中的勾栏及瓦子示意图。 3.娱乐生活 问题1:我们可能还能和苏轼一起看到北宋汴京市民拥有哪些形式丰富的娱乐生活呢? 材料一: [宋]杂剧绢画《眼药酸》。 问题2:杂剧逐渐发展,形成了哪些丰富的形式? 问题3:依据56页教材内容,归纳杂剧的发展状况,完成下图。 4.传统节庆 问题1: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你能记起哪些苏轼的诗词名篇吗? 问题2:你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在哪一传统佳节创作的吗? 问题3: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榴花角黍(粽子)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 ——南宋·戴复古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问题4:从苏轼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我们可知宋朝时期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还能在诗句中找到哪些从宋元时期就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呢?学生活动 2 仔细观看《清明上河图》动态视频,情入历史,对汴京产生极大兴趣,有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动力。 阅读与归纳:找到开封最繁华的地方为“大相国寺”,自主学习教材,归纳知识点,了解大相国寺的规模,功能,开放时间。 观察图片,能够明确并准确说出“瓦子”和“勾栏”的定义、区别、功能用途。 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细节,能说出瓦子里热闹繁华的市井之象,能归纳出北宋市民阶级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阅读材料与教科书,提炼出市民娱乐生活的具体表现:杂剧、蹴鞠(仔细观察书上的宋代蹴鞠铜镜图片,反映了当时这项运动的普及情况)。 能够通过史料、图片材料概括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戏等技艺,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学生自主归纳,完成思维导图:杂剧形成于宋;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统一后,杂剧从北方传人南方,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已有诗词储备,对诗词的精准了解,并激发学生思考,从诗词中提取历史信息。 学生动手连线并诗句与传统佳节,根据诗句说出传统节日的习俗: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放爆竹、吃年饭、饮屠苏酒、更衣拜年、贴春联贴门神、换新桃符等。 活动意图说明:以苏轼为主线,游览北宋都城的同时,充分利用《清明上河图》,带领学生了解宋朝的城市生活娱乐、传统节庆等方面的市井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宋元“繁华的都市生活”,提高学生历史理解的能力。环节三: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寻”都市繁荣原由教师活动 3 过渡语: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绘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位马夫。”这话虽然夸张,但也由此可见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准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除了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后续的南宋与元朝都城,是否也繁华于世呢? 出示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大都城市布局图及人口统计图: 分析城市繁华的原因: 材料一:出示唐长安、北宋开封都城布局图。 问题1:与唐都长安相比,北宋开封城商业区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唐朝《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漏刻的“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早上五更三点以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在此间于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了“犯夜”罪,需笞打20下。 问题2: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问题3:市民阶层是一群有( )、( )、 又有( )的群体。因此,产生了一种肆意喧闹的、新奇生动的、俚俗浅显的野俗生活。学生活动 3 学生观看图片,认识开封、临安、大都是万方辐辏的国际大都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宋元时期都市繁华的原因,派代表归纳展示:市坊合一;商业贸易时间不受限制,宋代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更加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比较富裕,有较多闲暇的时间,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多样化,希望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仔细阅读材料 ,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提高历史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捕捉市民阶层的特点,理解市民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 活动意图说明:充分利用史料,教师层层引导,问题启发,让学生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关注细节,观察与思考,结合历史时代背景,论从史出,得出结论,强化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并且在理解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宋元时期历史都市繁荣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能积极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环节四:豪迈婉约 雅俗共赏——“赏”宋词元曲之魅教师活动 4 问题: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根据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发展的新新式,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1.豪迈婉约——宋词 讲述并提问:嘉祐二年(1057年),时年22岁的苏轼进士及第,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后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乌台诗案”再受巨大打击,尽管仕途不顺,一生多次被流放,但苏轼的词却豪迈而飘逸,开豪放一派。请同学们继续找一找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 请阅读教材56-57,完成以下表格: 时代经历人物代表作品风格派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带领学生一起品读三位词人的著名代表作后提问:为什么三位诗人的风格如此不同? 教师总结:跨越时间的长河,三位词人风格不同,但在人生逆境中,能在人生逆境中,依然保持着对世间万物的关怀与热爱,保持对社会疾苦的关怀,保持着自己最大的乐观。 苏轼在政治上春风得意之时,他只是苏轼,直到后来他经历了那些挫折、那些痛苦,他却依然保持着他那颗炽热的心的时候,他才成为苏东坡。 过渡: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元曲又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呢? 2.雅俗共赏——元曲 问题1:元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问题2:元曲的组成及含义是什么? 出示关汉卿的图片、《窦娥冤》的图片,进行《窦娥冤》艺术价值探讨。 问题3:对比唐诗、宋词、冤屈中关于“冤”的表达。同样写“冤屈”,唐诗、元曲哪种文学形式更通俗易懂 总结:元曲的表达取向:直白朴素,是市民文化勃兴的表现之一。 学生活动 4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已有知识储备,完成思维导图。 学生通过教师补充讲述、阅读教材,提炼有效信息,完成三位词人的归纳表,以该表为依托,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三位词人风格不同的原因与他们所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并能够进一步归纳不同。 苏轼:经济繁荣,家境优裕;虽然仕途不顺,苏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 李清照:前期生活稳定,后流落南方;李清照的词作以1127年北宋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后期主要反映国破家亡、生离死别,以及希望收复失地的忧患情怀,基调基本上是抑郁低沉、哀怨凄凉的。特别,南渡以后的李清照饱尝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她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了笔端,写出了许多饱含血泪的篇章,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灾难,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辛弃疾:曾参加抗金斗争,立志恢复中原。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生看图,结合课本知识拓展内容概括介绍《窦娥冤》的主要内容。 学生认真阅读老师节选的描写冤屈的诗歌和元曲节选部分,细细品味其中表达手法,能够归纳出诗词比较委婉,元曲更加通俗易懂。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品读宋元时期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在宋词、元曲的精读过程中,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理解市民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学生对比词人作品风格,了解创作过程与词人主要人生经历,结合大时代历史背景,唤起学生家国情怀,感受历史人物的百折不挠、豁达乐观的精神。环节五:鉴于往事,有资治道——“品”史学著作经典教师活动 5 问题1:出示两个目录,请学生判断哪一个是《史记》的,哪一个是《资治通鉴》的目录,并且阐述理由。 教师讲述:带领进行司马光知识的了解,以及《资治通鉴》的意义和编排的过程,展示史书的价值。 问题2:请对比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司马光和司马迁的身上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品质?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为主。“史学两司马”学生不陌生,结合已学过的内容和课本知识,学生可以完成问题判断。对比史学两司马,做人物和史书的对比,掌握基本知识。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史料观察,问题判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利用知识对比加深学习印象和理解力,对比方式的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手段。环节六:课堂小结问题:宋元时期为什么会有如此繁华的都市生活和灿烂的文化成就? 教师带领梳理知识,得出一般历史规律 :宋代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更加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比较富裕,有较多闲暇的时间,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多样化,希望出现满足其需求的新作品,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文化经济发展为之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 学生小组探究,归纳总结,能够从经济与文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一般规律去思考)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宋元都市生活繁华及宋词、元曲兴盛的社会背景,提高学生历史理解,甚至历史解释的能力。
6.板书设计               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                       市民生活:瓦子、勾栏、杂剧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寒食节、元宵节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是通过各种活动环节来营造文化史教学的氛围。本课教学效果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史料、对诗词的运用是否恰当。课后反思参考如下: 1.运用诗词讲传统节活动的教学节中教师能否引领学生感悟传统节目文化的内涵尤其重要。中国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脉相承。因此,这个环节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而是要让学生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教学树立文化自信 2.《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解读还在不断探整中。老师能否恰当运用史学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关注史学研究、学会史料实证方法,也是教学需要反思的地方。
【作业设计】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2分)
题目解析:本题为一道综合探究题,将本课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材料,并且史料选取通贯唐诗、宋词、元曲,渗透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既能够概括出唐朝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繁盛表现;又能够归纳出宋朝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手工业发达等商业繁荣原因;还能通过史料精读,总结元朝的共同认识。在本题训练的过程中加强文字史料研读,抓住有效历史信息,将历史事件结合特定的历史阶段背景解决问题,获得解题钥匙,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